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94千字
字数
2023-03-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个关于“自我”的想象。
内容简介
本书从人类最初的“崇拜与信仰”、理性的“启蒙及其转向”、文本的“符号与语言”、社会意义的“意识形态与权力”,以及当今数字科技时代的“媒介与信息”论述了“自我”作为一种社会主体的形成过程。每章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每位学者的生平及其核心思想。
这些学者从人类学、哲学、社会学、语言学等不同角度展示了“自我”作为社会主体的形成是如何在各种历史因素和社会条件及权力的参与之下变得错综复杂。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崇拜与信仰
- 一、澳大利亚原住民的自我精神
- 二、湿婆和佛陀的自我修炼
- 三、耶稣与“我爱故我在”
- 四、孔子与仁德的自我
- 第二章启蒙及其转向
- 一、笛卡尔与理性自我
- 二、洛克和霍尔巴赫与经验自我
- 三、自我意志的兴起
- 四、萨特与存在的自我
- 五、弗洛伊德与无意识自我
- 第三章符号与语言
- 一、索绪尔与符号的自我
- 二、列维-斯特劳斯与文化结构的自我
- 三、拉康与缺失的自我
- 四、德里达与解构的自我
- 第四章意识形态与权力
- 一、马克思与劳动的自我
- 二、阿尔都塞与意识形态的自我
- 三、马尔库塞与单向度的自我
- 四、布尔迪厄与惯习的自我
- 五、福柯与话语的自我
- 第五章媒介与信息
- 一、香农与信息时代的源起
- 二、麦克卢汉与自我的延伸或麻木
- 三、鲍德里亚与超现实拟像
- 四、波斯特与信息方式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