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类型
8.3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81千字
字数
2023-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奥斯丁匠心独具的天才喜剧之作。我们都可能是爱玛,会犯错,不完美,也在不断成长。
内容简介
爱玛外貌出众,家境优渥,聪颖大方,似乎连上天都特别眷顾她;然而她并非那么完美,总是喜欢凭着异想天开或一时冲动,乱点鸳鸯谱。
小说通过爱玛的一个个主观臆想在现实中一次又一次地被挫败,演绎了爱玛从幼稚走向成熟、最终赢得“美满幸福”的故事。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译序
-
第一卷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
第十章
-
第十一章
-
第十二章
-
第十三章
-
第十四章
-
第十五章
-
第十六章
-
第十七章
-
第十八章
-
第二卷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
第十章
-
第十一章
-
第十二章
-
第十三章
-
第十四章
-
第十五章
-
第十六章
-
第十七章
-
第十八章
-
第三卷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
第十章
-
第十一章
-
第十二章
-
第十三章
-
第十四章
-
第十五章
-
第十六章
-
第十七章
-
第十八章
-
第十九章
展开全部
讽刺、细节、人物和哲思:《爱玛》读书笔记
🔸奥斯汀说过,她的小说就是发生在一场一场舞会、餐会和下午茶中,在人物之间平平无奇的谈话中,就是家长里短的琐碎小事。的确,在真实的生活中,并没有那么多传奇故事。①/④▪️讽刺式叙述▪️除了 “平平无奇”,奥斯汀小说的最大特点就是讽刺式叙述。只不过这种讽刺不是见针刺血的,而是不动声色的。🔸比如,小说写到爱玛心中所想,【一想到有的人由于对情况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往往搞得阴差阳错,还有的人自恃精明,其实总是一错再错,心里觉得很是好笑。】爱玛好笑的 “有的人”,正是她自己,这种对女主角的反讽贯穿全书。如这本小说序言所说:【纵观全书,女主角爱玛大部分时间是作为反讽对象而存在的,而反讽主体则由作者和读者联合起来充当。】读者和爱玛的家人朋友一样,旁观者清,静等着爱玛闹出大笑话。🔸再进一步说,作者最终讽刺的也不是爱玛,而是人们面对表里相歧的世事,蒙蔽了双眼,以鹿为马,而不自知。🔸《爱玛》被称之为奥斯汀最为成熟的一部作品,这是其一。《小说机杼》所说的 “自由间接体” 式叙述,在这部小说中也可见一斑了。②/④▪️细节描写的出现▪️当然,可以看到,奥斯汀的小说是用大量的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的,对于人物所处环境的细节描写不多。🔸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担当 “作者的目光” 功用的 “福楼拜的浪荡儿”(参见《小说机杼》),在行文中时隐时现。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第二点。🔸比如,在第二卷第五章:【去年九月,就在这间屋里,她与她的两个朋友量过身高。窗户旁的护壁板上还留着铅笔标记和备忘记录。那都是马丁画上去的。他们似乎全都记得那一天,那一时刻,那一伙人,那一场合 —— 有着同样的感受,同样的遗憾 —— 准备恢复同样的亲密关系。】这是在哈丽特小姐眼中看到的,马丁家的细节。包括之前写她看到马丁家的大门口,【宽阔光洁的砾石林荫道】【这林荫道夹在苹果树中间】,这些细节都在指向一件事情 —— 哈丽特和马丁一家有着真实的感情基础。🔸比如,在第二卷第九章:【而实际上,她看到的只是卖肉的手里拿着个托盘,一个整洁的老太太提着满满一篮东西出了店门往家走,两条杂种狗正在为争一根脏骨头而狂吠乱叫,一群游手好闲的孩子围在面包房的小凸肚窗外面,眼睁睁地盯着姜饼。】这是爱玛的 “浪荡儿” 视角。这些不同 “拍号” 的细节,动态静态混合在一起的情形,也出现了。看到此处,读者对小说故事发生地 —— 海伯里,终于有了一种切实感。这就是细节的魔力和用处,让小说产生了 “生活性”。🔸紧接着小说写到:【一个性情开朗、悠闲自在的人,什么都看不见也无所谓,而且也看不到什么不对自己心意的东西。】好像是说,上述细节是爱玛随意看到的,也即是作者随便拎出来写的。不要被作者的 “障眼法” 骗了去,这些当然不是随意的,而是出自作者的 “精挑细选”。🔸《小说机杼》中讲到,文学教会我们如何留意细节,通过领会细节,使我们留意生活;通过生活的实践,再读懂小说细节。通过读小说,再读生活,如此辩证往复,得以增加自己的厚度。③/④▪️具体分析人物▪️单说一下哈丽特小姐。爱玛最大的硬伤,就是哈丽特。她和哈丽特的关系,如果不是因为两人地位悬殊,必然会一地鸡毛。作者笔下留情,处理成 “淡漠下去的冷静友情”,已经是最体面的结果了。分析这个人物,是要引出对小说主旨的思考。🔸哈丽特小姐这个人物本身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她的普遍性恰好体现了小说的深刻。她的没有主见、易受诱惑,正是我们一般人的共性。在第三卷第十九章,小说预言哈丽特的婚后生活是充实安稳的,【她置身于既爱她又比她有头脑的人们中间,闲着觉得平安,忙起来感到愉快。她绝不会受到诱惑,别人也不会让她受到诱惑。】🔸其实这也是在暗讽 —— 如果不那么充实、富裕和安稳,就仍会有被诱惑的可能。这点明了所有的人(不仅仅是哈丽特),之所以易受诱惑,主要就是因为无聊和空虚。爱玛总结哈丽特和之前几位先生的关系(其实都是存在于想象中的,并没有付诸行动),用了一个词 ——【攀附】,真的是比较尖锐了。小说从头至尾,给哈丽特安排了有四位男士之多,更是在突出暗讽的喜剧效果。🔸作者直接写到:【私生女的污点,要是没有金钱地位来粉饰,那还真是一大污点呢。】上一辈的不 “光明正大”,必然造成其儿女婚姻的 “不般配”,这也体现了小说一以贯之的基本观点。④/④▪️对小说主旨的思考▪️《小说机杼》的扉页提语是:“小说是对人类本质的严肃探寻。” 这是奥斯汀小说的 “强项”,《爱玛》比之前又更深入了一步,这是其三。🔸如上所述,奥斯汀小说不变的主题是,好的爱情和婚姻必须建立在恰当的经济基础和匹配的阶层之上,理智和感情是并重的。🔸再举一个关于细节的例子。在第三卷第六章,爱玛来到当维尔寺,她这次看到的奈特利先生的家,好像与曾经的观感不同:【与哈特菲尔德相比,这座房子来得大些,式样截然不同,地盘铺得很大,格局有些杂乱,好多房间都挺舒适,有一两间比较漂亮。房子恰到好处,而且朴实无华 —— 爱玛对它越来越怀有敬意,觉得住在里面的人家是个从血统到意识都纯正无瑕的地道绅士世家。】这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象征性。在《傲慢与偏见》中,男女主人公的感情转折点,就是在伊丽莎白第一次到访达西先生的彭博利大宅时。后来,伊丽莎白坦承,她爱上达西是因为看到了彭博利,当然这是一语双关。爱玛不是第一次来到当维尔寺。但是旧地重游,她重新发现过去没有注意到的光彩,这也是一语双关。🔸从伊丽莎白,到哈丽特,再到爱玛,奥斯汀好像很喜欢用这个桥段 —— 女主角是如何看待男主角的家宅的,来隐喻他们之间的感情变化。🔸奥斯汀从不回避阶层的差距,她强调人与人之间相处(不仅仅是婚姻关系),门当户对和经济现实的重要性。🔸如果说,在《傲慢与偏见》中,这种观点还是被妥善的包裹在男女主人公曲折浪漫的情感关系中。那么,在《爱玛》中,即使读者不一定完全接受上述观点,作者仍然揭开了这一道面纱。经济与地位不仅仅重要,而且几乎是首要的。在《傲慢与偏见》中,婚姻幸福美满的决定因素,感情和现实条件大概各占 70%、30%;在《爱玛》中,最起码变成了 50%、50%。🔸关于 “门第悬殊的结合”,用婚姻来实现阶层跃升,在《傲慢与偏见》中,还勉强可以算有。其实也并非绝对。伊丽莎白就对达西说过,你是绅士,我是绅士的女儿。但是在《爱玛》中,“门第悬殊的结合” 不过是人们口头的传说,是生活中罕见的孤例。🔸唯一和 “阶层跃升的婚姻” 有关联的情节,是哈丽特小姐的几次 “幻想式” 单相思。但是她得到的,是一次又一次的 “错会”。作者还算仁心,最后安排给哈丽特的,是她能够得上的阶层的最好结果。所以爱玛会谴责自己对哈丽特的【提携】是错误的;并且承认,【保持原有、应有的状况】【在所属的生活天地】,才是正确的。🔸在《爱玛》中,作者给出了美满亲事的几个标准 —— 合情合理、光明正大、门当户对。在第三卷第十七章写到:【这件事合情合理、光明正大,又完全般配,双方谁也不吃亏。这是一门十分美满的亲事,没有任何真正的、站得住脚的理由来阻挠,来推迟。】从这一点看,奥斯汀的小说还未脱离劝喻小说的初衷。🔸但是,文学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东西,总比文学家本来想要写下的东西,要多。尤其是经过了两百年,上述标准依然未变。婚姻仍然是放在天平上的称量物。而这背后的人性、算计、竞争和情感需求(仍是必不可少的),演绎多少遍,仍然可看。🔸文学不仅审视复杂的人性,到底还要给人带来一些希望。所以奥斯汀最有名气的小说是《傲慢与偏见》,很少有人不喜欢伊丽莎白的,而爱玛的名声不显,也很能说明读者的 “厌恶偏好” 了。
Emma
第一本是傲慢与偏见这一本艾玛大部分是听书完成的很开心
出版方
译林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是国内最具品牌影响力的专业翻译出版社之一,多年来致力于外国文学、人文社科、英语教育等领域的图书出版,有丰富的选题开发经验和精干的作译者与编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