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90千字
字数
2018-07-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孔子的《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分别是东西方政治哲学的滥觞之作,也对后世的政治家、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试从二者的对比中寻找启发和价值资源。
内容简介
从公元前八至前三世纪,古代中国、希腊和印度几乎同时出现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这就是雅斯贝斯所说的人类精神觉醒的所谓“轴心时代”(Axial Period),“这个时代产生了直至今天仍是我们思考范围的基本范畴,创立了人类仍赖以存活的世界宗教之源端”。在此大背景之下,分别探析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社会和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对孔子与柏拉图两位东西方文明代表人物的政治思想异同的分析比较,是十分有意义的。中国与西方在政治发展目前迥异的发展路径必然引发人们对此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孔子的《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分别是东西方政治哲学的滥觞之作,也对后世的政治家、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类对于理想社会制度的追求是永恒的。两位巨人治国思想相异的偏向随着历史的长河而逐渐被放大,对中国与西方的政治思想发展史产生着不同的影响。本书试从两大文明的“源头活水”寻找启发和价值资源。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序
- 前言
- 导论
- 一、史料的来源与考析
- (一)《论语》
- (二)《史记·孔子世家》
- (三)简牍资料
- (四)《理想国》
- (五)《政治家篇》
- (六)《法篇》
- (七)柏拉图的书信
- 二、研究综述
- (一)关于孔子
- 1.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界有关孔子德治思想内涵及特点的研究概述
- 2.笔者对孔子德治思想的一些思考
- (二)关于柏拉图
- 三、“德”的考辨与“德治”源流
- 四、孔子与柏拉图政治思想比较研究的相关问题
- 第一章 孔子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及时代背景
- 一、“仁”乃为政的根本和出发点
- (一)孔子“仁”的来源
- 1.“仁”字的来源
- 2.孔子“仁”思想的来源
- (二)“仁”的内涵
- 1.仁者爱人
- 2.“仁”是诸德之统、万善之源
- 3.“仁”是对礼乐之道的概括
- (三)为“仁”的方法
- 1.忠恕之道
- 2.从修己到安百姓
- 3.克己复礼为仁
- 二、“礼”是为政的规范和准则
- (一)“礼”的起源与发展
- (二)孔子对“礼”的因袭损益
- 1.孔子的“正名”理论也包含对周礼的一种修正
- 2.孔子对“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突破
- 3.“举贤才”思想是对周礼的重大修正
- 4.礼之用,和为贵
- 三、“礼”与“仁”的关系
- 四、孔子德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一)经济方面
- (二)政治方面
- (三)文化方面
- 第二章 为政以德的治国策
- 一、家国同构和身国共治
- (一)古代中国的氏族制度遗存
- (二)西周分封、宗法、等级三位一体的政治结构
- (三)孔子的身国共治之道
- 二、内圣外王与忠君尊王
- (一)法先王
- 1.先王是理想人格的化身
- 2.先王更是理想政治的化身
- (二)内圣而外王
- (三)忠君尊王的一统思想
- 1.忠君尊王是孔子一贯的政治主张
- 2.孔子提倡的忠君并非愚忠
- 3.孔子的一统思想
- 三、正民之道与德主刑辅
- (一)以德化民、为政以德
- 1.无为而治,以德化民
- 2.有为而治,以德导民
- (二)德主刑辅、宽猛相济
- 1.孔子重德礼、轻政刑
- 2.孔子并不排斥政刑,而是主张德主刑辅、宽猛相济
- 3.孔子德治的理想是以德去刑、以德息讼
- 四、柏拉图的政治观
- (一)“正义”“善”和“理念”
- 1.对“正义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说法的纠正
- 2.对“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之说的批驳
- 3.关于“正义和不正义何者对人有益”,柏拉图申明了己见
- (二)“哲学王”与美德治国
- 1.贤人政治——“哲学王”
- 2.以“正义”“善”和美德治国
- (三)五种政体说——对古希腊不同城邦国家政治体制的比较
- 1.王政
- 2.荣誉政体(Timocracy)
- 3.寡头政体(Oligarchy)
- 4.民主政体(Democracy)
- 5.僭主——暴君政体(Tyranny)
- (四)柏拉图政治观的演变
- 五、对比孔子与柏拉图的政治观
- (一)孔子与柏拉图政治思想的共同点
- (二)政治观差异之表现
- 1.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别
- 2.治国的理论依据不同
- 3.治国路径之不同
- 4.“内圣外王”与“哲学王”之异
- 5.天下与城邦之异
- 第三章 重民富民的民本观
- 一、民本思想的渊源与内涵
- (一)天命鬼神观念
- 1.“天道”和“天命”观念的变化
- 2.敬鬼神而远之
- 3.“仁”与人本思想
- (二)民本观
- 1.民本思想的由来
- 2.德治与民本观
- 二、养民富民是德治的民生主张
- (一)利民、富民的经济政策
- 1.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反对与民争利
- 2.主张敛从其薄,反对暴敛重赋
- 3.主张节用爱民、慎力役之征,反对过度劳民
- 4.主张按等级的均平财富,反对贫富悬殊
- 5.庶之、富之、教之的治国构想
- 6.主张奢俭以礼,反对铺张浪费
- (二)以义致利的经济观
- 1.见利思义,取之有道
- 2.贫而乐,富而好礼
- 3.重道轻技
- 三、孔子和柏拉图经济思想之对比
- (一)柏拉图的经济主张
- 1.容纳市场交易的经济共有思想
- 2.以德生利的等级财富观
- 3.重视农业、以农立国
- 4.限制财富、严防贫富差别过大和两极化
- (二)孔子与柏拉图经济思想之异同
- 1.相同之处
- 2.互异之点
- 第四章 “举贤才”与“学而优则仕”的人才观
- 一、首创私学、“有教无类”——德治教育的伟大壮举
- (一)私学创办与“有教无类”的首次提出
- 1.首创私学
- 2.“有教无类”
- (二)孔子首创之缘由
- (三)历史地位和评价
- 二、“学而优则仕”
- (一)“学而优则仕”释
- (二)“学而优则仕”是“举贤才”的原则
- 1.“举贤才”
- 2.育贤才
- 三、教育目的与教学内容
- (一)教育目的
- (二)教学内容
- 四、服务于德治的道德教化
- (一)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 1.德治论
- 2.人格论
- 3.中庸思想
- (二)道德教育的内容
- 1.“仁”的教育
- 2.“礼”的教育
- 3.“义”的教育
- (三)道德教育的过程、原则和方法
- 1.德育思想
- 2.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 (四)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影响
- 五、孔子与柏拉图教育观之比较
- (一)柏拉图论教育
- 1.关于教育目的
- 2.关于教育方针
- 3.教育体制和课程设计
- 4.关于幼儿教育和男女平等受教育
- (二)孔子与柏拉图教育观之异同
- 1.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与“有教无类”;柏拉图的先天观念、遗传决定论与有教有类
- 2.孔子强调道德教化,培养君子和士,专注此岸现实世界;柏拉图则强调掌握知识,侧重用“理念”对理想国家的设想以及对神的信仰
- 3.“内圣外王”与“哲学王”之异
- 4.柏拉图在选才和育才方面主张男女平等,孔子则忽视女性的能力和作用
- 5.孔子和柏拉图在对知识和认识的看法以及教育的内容上,则互有差异、各有长短
- 第五章 “和而不同”与社会和谐
- 一、孔子构建伦理和谐的社会
- (一)“和而不同”与“和为贵”
- 1.“和而不同”思想的发端
- 2.“和而不同”的内涵
- 3.“礼之用,和为贵”
- (二)通过德治构建等级有序的和谐社会
- 1.家国同构与伦理和谐社会
- 2.“礼”与等级有序
- 3.德治与伦理和谐
- 二、柏拉图的理想之国
- (一)社会和城邦的形成源于互助与分工
- (二)等级有序、各司其职的和谐社会
- 三、孔子与柏拉图社会观之异同
- (一)相似之处
- (二)孔子和柏氏所构建的社会,其结构和内容的差别
- 其他
- 结语
- 一、孔子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突出体现
- 二、从孔子与柏拉图政治思想比较中看人类精神的觉醒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政法大学主办的专业法学图书出版机构,其宗旨为中国的法学教育、法学研究服务。 多年来,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始终把精品法学教材建设放在首位,向广大读者提供研究生、本科、专科、高职、中专等不同层次、多种系列的法学教材,其中不少教材荣获中国教育部、中国司法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的优秀教材奖。 出版社教材读物以及学术著作的规模庞大、品种齐全、质量上乘,被广大读者誉为“中国重要的法学教材出版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