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在动荡的世界,唯有培育韧性,方能提高应对冲击并从冲击中复原的能力。

内容简介

金融危机、国际冲突、气候变化、新冠疫情……各种不确定性冲击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给我们提供了反思当下发展模式的良机。

冲击过后,社会是会很快恢复,还是会留下永久的疤痕?最重要的是,如何重构社会,才能更有韧性地应对不可避免的严重冲击?韧性的培育面临哪些复杂的冲突和权衡?真正坚韧的系统应该是橡树那样稳健强大,还是如芦苇一般游刃有余?本书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作者在书中引入了韧性这一关键概念,并结合社会契约论和外部性等经济学理论,分析个人、机构、社会、宏观经济和国际秩序在面对各种重大冲击与危机时,如何保持韧性。本书为培育韧性提供了蓝本,为洞察和思考世界经济政治趋势打开了新的视角和维度。

目录

  • 版权信息
  • “比较译丛” 序
  • 前言
  • 引言
  • 第一篇 韧性与社会
  • 第1章 从风险管理到韧性管理
  • 韧性的定义
  • 有韧性的风险与无韧性的风险
  • 韧性与稳健性
  • 有韧性的路径与趋势
  • 韧性与可持续性
  • 韧性策略
  • 韧性提升因素
  • 韧性破坏因素
  • 韧性与变革速度
  • 第2章 韧性与社会秩序
  • 个人韧性
  • 系统韧性与网络韧性
  • 社会韧性
  • 设计秩序与自发秩序
  • 第3章 韧性与社会契约
  • 外部性与社会契约
  • 保险与社会契约
  • 社会契约的执行方式
  • 利用社会规范与惯例执行社会契约
  • 由政府执行社会契约
  • 通过市场执行社会契约
  • 提升韧性的响应式社会契约
  • 展望:未来的社会契约执行方式
  • 第二篇 防范冲击:新冠疫情的例子
  • 第4章 对疫情浪潮的行为反应与韧性幻觉
  • 包含行为反应的SIR模型
  • 故事1 对新冠病毒的恐惧
  • 故事2 防疫疲劳与韧性幻觉
  • 故事3 新冠疫情的“最后一公里”
  • 地区差异
  • 第5章 信息、检测与追踪
  • 全面封锁与定向封锁
  • 定向封锁所需的信息类型
  • 追踪、有效检测与定向执行
  • 隐私与污名
  • 第6章 沟通:对焦虑的管理
  • 培养共同体意识
  • 可信度在沟通中的作用
  • 借助反事实情景来提高可信度
  • 愿景与叙事
  • 第7章 疫苗与新常态的设计
  • 疫苗的成本收益分析
  • 疫苗开发:冗余、分散化与韧性
  • 疫苗分配
  • 第三篇 宏观经济的韧性
  • 第8章 创新促进长期增长
  • 加速已有趋势
  • 创新的原则:侵蚀效应与传统键盘
  • 打破监管的束缚
  • 创新案例
  • 第9章 疤痕效应
  • 乐观精神、偏好与风险态度的变化
  • 劳动力的疤痕效应
  • 企业的疤痕效应
  • 第10章 金融市场的锯齿状波动:中央银行保护金融韧性
  • 股票市场与大企业:K形衰退特征
  • 债券市场
  • 第11章 高政府债务与低利率
  • 以财政刺激来提升韧性
  • 公共债务高企
  • 利率为何如此之低?
  • 政府债券的安全资产地位
  • 高负债与面对利率飙升的脆弱性
  • 其他隐性政府债务
  • 第12章 通胀锯齿
  • 通胀锯齿:动态视角的分析
  • 短期效应
  • 中央银行与非常规货币政策
  • 长期效应
  • 货币主导、财政主导与金融主导
  • 具有再分配性质的货币政策
  • 第13章 不平等
  • 个人韧性的不平等
  • 不平等的不同形式
  • 不平等与社会契约的韧性
  • 未来展望与历史教训
  • 第四篇 全球韧性
  • 第14章 新兴经济体面临的韧性挑战
  • 贫困陷阱与中等收入陷阱会如何削弱韧性
  • 医疗健康韧性
  • 财政政策空间带来的韧性
  • 政策空间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
  • 债务重组
  • 第15章 全球新秩序
  • 地缘政治学与全球秩序
  • 全球金融
  • 全球贸易
  • 第16章 气候变化与韧性
  • 少消费,多创新
  • 创新、外部性、陷阱与网络效应
  • 韧性与逼近临界点的情形
  • 事前韧性与事后韧性:规划的安全性与灵活性
  • 第1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比较译丛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是终局,而是起点

    —— 读《韧性社会》【德】马库斯・布伦纳梅尔📝新冠疫情的背景,是这本书撰写的灵感,也是我们能将 “韧性社会” 一以贯之的起点。🌿关于作者 1969 年 3 月,马库斯・布伦纳梅尔(Markus K. Brunnermeier)出生在德国巴伐利亚州兰茨胡特的一个木匠家庭。现任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爱德华兹・桑福德(Edwards S. Sanford)讲席教授、普林斯顿大学本德海姆金融中心主任、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士、美国金融学会副主席。从其的岗位经历看,他主要从事的是研究工作,也可见其在宏观经济学和金融领域突出的成就;从他出生的联邦德国以及已经 54 岁的年龄看,他经历了在冷战缓和期内度过的童年,也经历了东西德统一的剧变,在他还是 16 岁的西德少年时,就对隔壁的东德充满好奇 —— 为什么 “两个德国” 经济发展如此悬殊?他发现,市场价格能传达很多信息,而在计划经济体系下,这类信息无法顺畅流动,社会各方便难以作出最优决策。这成为布伦纳梅尔在国际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领域研究的起点。 🌿关于疫情之下新冠疫情好比一台 X 光机,揭示了各个国家在表面之下暗藏的挑战。💡个人:2020 年 3 月,新冠疫情开始席卷全球,影响个人行为的主要是恐惧。💡社会:逐步拉长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距离,网购、网课、居家办公成了新时期的生活方式。💡国家:经历了放松到紧张再到放松,也经历了封锁到半封锁再到开放的过程。🌿关于宏观经济新冠疫情引发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大衰退。2022 年 5 月 25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 6 方面 33 条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 5 月底前要出台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应出尽出。要用 “放管服” 改革的办法优化政策实施流程,密切跟踪实施情况,该完善的及时完善,确保政策受益主体不漏户、不漏人地清晰了解和应享尽享。但金融市场的复苏远快于实体经济,毕竟金融市场作为政府推动经济复苏的工具,首当其冲的能把政策落实到位,当然包括政府给予低利率的影响以及市场反馈给金融机构的作用力。🌿关于未来展望我们既不能像鸵鸟那样把头埋进沙堆,也不能固守现状,那是两条虚幻的解决之道。韧性要求有弹性的响应和额外的缓冲资源,并且以开放的心态探寻能让我们在受挫之后重新恢复的方案。个人如此,社会如此,全球以及未来的宇宙亦是如此。🌿总而言之,一切都在动态的变化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可以一劳永逸地适用之,也没有哪个时期的经验可以照搬照拿地借鉴之。🌷我们唯有未雨绸缪,打破原有的思想认知,保持创新的开放心态,抱着 “世界痛吻我 我却报之以歌” 的态度走下去,才是对 “韧性” 最好的诠释。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韧性社会

      我们既不能像鸵鸟那样把头埋进沙堆,也不能固守现状,那是两条虚幻的解决之道。韧性要求有弹性的响应和额外的缓冲资源,并且以开放的心态探寻能让我们在受挫之后重新恢复的方案。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将需要更多的思想、创新与灵活调整。构建韧性社会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智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疤痕效应和韧性不平等

        抗疫三年,新冠疫情迎来终局。然而,新冠疫情导致的严重危机却给经济留下了疤痕效应。第一打击乐观精神和风险承担意愿,给民众留下疤痕。第二,人力资本因为失业期延长而受损,给劳动力市场留下疤痕。第三,债务积压,特别是破产程序如果久拖不决,会给企业留下疤痕。长期疤痕效应在另一个维度的潜在影响是风险厌恶。所有这些都会打击经济活动,压低长期增长率。作者借用橡树与芦苇的寓言来说明 "韧性" 的本质﹣﹣橡树极具稳健性,在寻常的大风里显得坚不可摧,与之相比,芦苇是柔韧的,微风也会使之弯腰。可当强风暴雨袭来时,芦苇却弯而不折,在暴风雨后依然可以回到原状,而橡树一旦倒下就不可能再复原。韧性即在冲击之后做出响应和回弹的能力。韧性不平等是一个新概念。它传递的意思是,人们在遭受负面冲击后,恢复的能力是不同的,正如橡树和芦苇。富人和穷人在韧性上是不平等的。当冲击来临时,富裕家庭有充分的缓冲,使他们能平安度过。穷人要把太多精力耗费在维持日常生计上,这使他们无力承担风险。从长远看,承担风险的能力会放大初始的不平等水平,因为富裕居民获得的投资回报通常高于贫困居民。与此同时,韧性还存在健康、地区、机会、性别、族商等方面的不平等。整理自《韧性社会》[德]马库斯布伦纳梅尔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