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刘瑜、梁文道推荐,理想国译丛。大规模的告密、揭发、举报和出卖,一个人在大历史中如何面对背叛?

内容简介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年轻的蒂莫西·加顿艾什为了研究希特勒统治之下的德国,分别在东、西柏林停留数年搜集资料,但没想到,他在东德的行踪被认为是间谍活动,并被秘密警察和线民盯梢,留下了厚达325页的秘密档案。

两德统一后,东德的秘密警察档案开放,作者重访东德,根据东德国安部为他建立的档案和自己的日记,一一寻访当年那些监视他的人,重建青年时期的一段记忆。他惊讶地发现,彼此立场不同的人,往往对相同的经验持有截然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回忆;于是,穿越各种回忆的迷雾,探寻自身作为其中一部分的历史的真相,就成了本书写作的动力,最终促成了这样一本动人心弦的著作。

目录

  • 版权信息
  • 理想国译丛序
  • 导读 出卖作为一种美德
  • 本书人物表
  • 关于部分人名的说明
  • 前言 罗密欧?
  • 第一章 序言报告
  • 第二章 驰赴柏林
  • 第三章 跨越围墙
  • 第四章 IM“指导教授”?
  • 第五章 IMV“米夏拉”
  • 第六章 IM“舒尔特”
  • 第七章 IMB“史密斯”
  • 第八章 IM“R太太”
  • 第九章 波澜壮阔在波兰
  • 第十章 禁止入境黑名单
  • 第十一章 浮士德群像
  • 第十二章 冷战终结
  • 第十三章 档案效应
  • 第十四章 英伦谍影
  • 第十五章 档案封存
  • 修订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8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白瞎了一个好题材

    来自资本主义阵营的外国人,总被认为是史塔西的重点监控对象。1978 年,牛津大学历史系学生蒂莫西・加顿艾什(Timothy Garton-Ash)来到柏林,为他的博士论文收集资料。在近两年的时间中,这位年轻的英国人往返于柏林墙两侧,大量接触东西德各个阶层,并将他的见闻发表在《卫报》、《泰晤士报》和《旁观者》等报刊上。加顿艾什深知,像他这样的危险人物必定会引起安全部的注意。但他没有想到,十年后自己竟有机会重返东柏林,亲自查阅史塔西为他建立的秘密档案,并由此展开一场史无前例的调查。 柏林墙倒塌后,安全部高层匆忙下令销毁所有档案。由于数量过于庞大,碎纸机不堪重负,官员们不得不亲自动手撕毁文件。幸好销毁行动刚刚开始,东德民众就迅速占领了史塔西在全国各地的 15 处办公机构,大部分档案得以保全。这些档案日后成了追捕、审判史塔西官员的重要证据。 保存下来的史塔西档案约有 21.25 亿页,连在一起长达 201 公里,涉及约 600 万人。波恩政府就如何处理这些文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不少议员担心公开如此大量的秘密档案将引发普遍的信任危机乃至造成社会动荡,建议将档案暂时封存甚至彻底销毁。然而,来自东德民众的声音最终压倒了一切异议:曾经被迫害的人们要求真相。1991 年,前东德国家安全档案委员(BStU)正式成立,负责修复、保存、管理和公开全部史塔西档案。1992 年初,第一批申请者经过审核,终于读到了自己的档案。不过还是要吐槽下这本书,作者论述的角度相当片面,以自己为中心,去揣度他人和客观历史阶段,有哗众取宠之嫌。而且作者对采访对象预先进行了道德判断(这是很难让人信服的,因为作者对谈话对象的了解,恐怕远不如后者对他的了解,毕竟后者把他当 “人” 调查,有大量的资料支撑,而他把后者当成一种意识形态或者极权制度去抨击),颇像 “思想警察”。好好的一个题材,被作者无处不在的偏见,搞得有点恶心。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