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道破天机。深入全面解读知行合一及其创始人王阳明的通俗全传。了解王阳明都读这本。

内容简介

《知行合一王阳明》通过讲述王阳明的辉煌传奇,为您剖析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章 心学诞生的前夜
  • 心学横空出世
  • 心学诞生的前夜
  • 第一章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
  • 何谓第一等事
  • 两件荒唐事:新郎失踪和格竹子
  • 彷徨和痛苦是天才的共性
  • 有一种无趣叫仕途
  • 转捩点
  •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 刘瑾风暴
  •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 释厄路
  • 做自己的主人
  • 新朋友和新敌人
  • 心学的政治力
  • 朱陆异同
  • 贵人王琼
  • 第二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南赣剿匪
  • 人性无法改变,却可以引导
  • 横扫詹师富
  • 胜败由心,兵贵善用
  •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 金龙霸王池仲容
  • 池仲容也会用计
  • 定力的交锋
  • 只怕有心人
  • 心学入门课——大学问
  • 风雨又来
  • 第三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平定宁王
  • 不被待见的宁王
  • 朱宸濠一直在努力
  • 针锋相对
  • 宁王革命了
  • 安庆保卫战
  • 决战朱宸濠
  • 费心为哪般
  • 真诚的权变:最难不过斗小人
  • 致良知
  • 伟大的杨廷和
  • 不许来京
  • 再见,杨廷和
  • 第四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广西戡乱
  • 万人齐捧王阳明
  • 李福达案
  • 有请王阳明
  • 走在成圣的路上
  • 谢谢诸位
  • 平定思田
  • 雷霆扫穴
  • 追忆祖先
  • 赏还是罚,这是个问题
  •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 王阳明的另一面
  • 第五章 心学对我们有什么用——强大内心的终极武器
  • 我是自己的上帝
  • 只俯首于自己的心
  • 去心中贼之私情
  • 去心中贼之私欲
  • 闲思杂虑也是私欲
  • 人生在世,不可拘泥常规
  • 我们该追求什么
  • 如何对付恶
  • 不要操心
  • 获得幸福的方法:不要和外物对立
  • 第六章 知行合一的修炼法门
  • 格物致知
  • 心即理VS性即理
  • 心外无理
  • 万物一体
  • 心外无物
  • 心外无事
  • 心即理的立言宗旨
  • 为何说知行是合一的
  • 古人为何单独提知行
  •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一念发动便是行了
  • 实践出真知
  • 良知就是判断力
  • 如何光复良知
  • 致良知:听从第一感觉
  • 致良知:听从内心的声音
  • 后 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83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一次看关于王阳明的书。没看之前,以为 “知行合一”,就是要把学的知识赋予实践上。看了之后,才知道不这样的。知行合一,就是要求我做任何事,都要凭良知。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良知,良知能明是非、知善恶。凡事都要从心上去发现唤醒良知,从事上去磨炼现实。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王阳明心学

      王阳明心学 说是心学 其实我们可以用简单的道理去理解。做人要有良知 良知就是不去违背自己的良心,不去做伤害别人的事情。如何发现自己的良知,孔子有句话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当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反过来想想,就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一下能不能这样做。如果自己不能接受这件事情,就是对对方不利的事情,就不能去做。  格物 当我们心中产生不好或者坏的念头,就要及时更正,打消自己对恶的事情进行清除。要记住凡事不利于别人的事情就不要去做,即使有了恶的想法都有及时清除。因为人如果长期在心里产生恶念,可能真的会去做恶的事情。如果能及时的消除心中的恶,做到心中无恶,自然就是一个健康快乐的人。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心学不是理论,而是生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所谓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是王阳明晚年向众弟子提出的四句话。据心学的拥趸、思想家耿定向说,“四句教” 实际上就是 “致良知” 的步骤。他在给王阳明作传时,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正是王阳明本人的现身说法。王阳明在功成名就后回浙江老家休养。有一天,一个老乡来找王阳明。这个老乡是个年迈的农夫,据他说,自己无儿无女,身体已不允许自己耕种,所以想把他的一块土地卖给王阳明换点养老钱。王阳明毫不客气地拒绝了,他说,土地买卖不合法,另外,他不忍心让一个做了一辈子农夫的人临死前看不到他自己的土地。于是,他给了老农夫几两银子,打发走了。王阳明做完这件事后,很为自己的良知又光明了一分而沾沾自喜。不过很快,他就险些在致良知的路上栽了跟头。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风和日丽,王阳明和他的弟子们到山间游玩。正在兴头上,忽然他的一个弟子指着眼前一块飘来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土地对王阳明说,那就是几天前想售卖给您土地的老农的地。王阳明顺着弟子的手指看去,赞叹一声,真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他不禁懊悔起来,心说,当时真应该买下来!可这念头刚一起,王阳明马上打了个寒战,他问自己,我怎么会这样想?我怎么会懊悔?为什么懊悔,就是因为我觉得那块地很不错,这就是贪欲。我绝对不能有这样的想法,必须立即把他祛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王阳明闭口不语,学生们感到很奇怪,直到太阳落山时,王阳明才长嘘一口气道:“终于把它祛除了,真难啊!” 耿定向讲完整个故事后,就用四句教做了精致的分析:王阳明和弟子们在山间游玩,心上是何等的坦荡,没有任何善恶,这就是 “无善无恶心之体”。可当弟子告诉他那个老农土地的消息后,王阳明马上就动了懊悔之心:天啊,这里真是个好地方,当时我怎么就不买下来呢!这就是 “有善有恶意之动”。“意” 动了后,王阳明突然就感觉不对,这是私欲,是恶的。他是怎么知道的呢?当然是良知告诉他的,因为良知能知是非善恶。这就是 “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告诉他了是非善恶后,他立即沉默不语,开始专心祛除这种被良知判定的 “恶”,这就是 “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就是致良知的步骤,简单易行。但正如世上很多人知行不合一,人人都能知,却很少有人行。补充一点,王阳明认为,恶就是 “过” 或 “不及”。在王阳明看来,善恶是一条路的上下坡,谁都离不开谁,离了善,无从谈恶,离了恶,也就没有了善。那么,我们探讨的问题就是:善恶是外界的评判还是内心的评判?毋庸置疑,是我们内心的良知的评判。所以当我们在开始致良知的步骤时,一定要注意,听良知的,不要理会外界的评判尺度。

          1
          评论
        • 查看全部182条书评

        出版方

        读客文化

        读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2006年。创立以来,读客文化是中国书业品牌影响力领先、营销模式领先、生产方式领先的专业出版机构。连续推出《藏地密码》《岛上书店》《大江大河》《丝绸之路》《银河帝国》《巨人的陨落》《漫长的告别》《局外人》《无声告白》《半小时漫画系列》等超级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