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8.4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97千字
字数
2020-09-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作者说:“作为一名医生,我一直支持‘医乃仁术’,我们的第—要务一定是尊重患者的生命,没有什么可以逾越生命。”
内容简介
中国安宁疗护旗手、中国疼痛领域专家、医学人文学者路桂军医生首次分享自己21年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思考,述说动机来自21年在临床一线所触碰的每一个真实可感的生命故事。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从一线接触的病患案例讲起,探讨疼痛、安宁疗护、生命与死亡、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哀伤抚慰的作用,以及生命教育等诸多问题。他基于一名疼痛科医生对生命的认识和反思,提出了“四道人生——道爱、道谢、道歉、道别”应该成为每一位中国人、每一个中国家庭面对死亡的智慧。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一: 生命的路况
- 序言二: 医生也要医死
- 序言三: 关于临终、死亡和悲伤,我们需要更多的书写和交谈
- We Need More Writing or Speaking about Dying, Death and Grief
- 给二姐的一封信
- 第一章 何为死亡?
- 一个意外的死亡事件
- 第一次触碰到死亡
- 如何理解死亡?
- 我们对死亡的误解
- 死亡的过程究竟是什么样的?
- 死亡的价值
- 第二章 疼痛与死亡相伴相生
- 何为疼痛?
- 疼痛的程度如何界定?
- 接触到癌痛患者
- 为什么肿瘤总会引发疼痛?
- 忍痛未必是一种美德
- 死亡与疼痛是一对双生儿
- 从麻醉科走向疼痛治疗
- 第三章 我见证了太多死亡,也见证了太多爱
- 轻轻告慰,亲密接触
- 化解患者的死亡焦虑
- 抱紧我
- 一个富豪的临终愿望
- 如果能早去两天,我们一定能改变孩子的生活轨迹
- “我爱你。”
- 我想死在妈妈的怀抱里
- 父亲,如果能够早点读懂你
- 听着京剧,他善终了
- 和儿子聊一聊吧
- 妈妈,我早已长大了
- 赤裸着身体,与父亲拍下合影
- 我相信有另一个世界
- 第四章 我们在文化与信仰中安置自己的哀伤
-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人的72小时哀伤
- 殡葬是一种抚慰哀伤的文化
- 信仰的力量
- 第五章 我自己和我的家庭,哪个更重要?
- 家文化,影响一个人的临终决策
- 一个成功的样本
- 一个失败的案例
- 生命的决定权在谁手里?
- 如何整合个人利益与家庭利益?
- 第六章 安乐死与自杀
- 到底什么是安乐死?
- 自杀与安乐死
- 自杀从来不是一种个人行为
- 第七章 从现在起,想象一次死亡
- 你有没有想过何时会死去?
- 对生命待办事宜进行排序
- 设计死亡场景
- 学会坦然等待死神的降临
- 优雅地做最后告别
- 第八章 我所理解的生命教育
- 肿瘤患者的治疗价值
- 我也曾怀疑过生命教育的意义
- 生命教育的最佳时机
- 死亡教育的真谛就是爱的教育
- 我在生命教育中的成长
- 第九章 如何进行生命教育?
- 医生要有俯瞰人生的能力
- 不要刻意向患者隐瞒病情
- 降低痛苦的级别
- 从谈论“他死”到“我死”
- 尊重个体的不同诉求
- 生为患者疗伤,死为逝者代言
- 尾声
- 后记
- 说 明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新民说”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继“理想国”之后,于2012年底开始打造的另一全新文化品牌。“新民说”的理念是寻求“现代中国的维新固本之道”。它不依凭于想象与感性,而是着力于理性的塑造,意在“作新民”;它兼具人文情怀与批判精神,更寻求“建设性”之道。更进一步,在这里,我们试图实践并建立一种商谈的公共文化,善用公共讨论,引进公共讨论的规范和要求,为建构理性的公民社会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