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699千字
字数
2021-0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这是一本OPPO研究院的5G技术专家和国际标准化代表共同编著的5G技术图书。
内容简介
本书不仅介绍了5G NR标准的基础版本——R15版本,也介绍了包含URLLC、NR V2X、非授权频谱通信等5G重要组成部分的5G增强技术标准——R16版本。
本书的特色是深入介绍从无到有、由粗到细的5G技术方案遴选和标准形成的过程。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OPPO研究院简介
- 序言
- 前言
- 第1章 概述
- 1.1 NR相比LTE的增强演进
- 1.2 NR对新技术的取舍
- 1.2.1 NR对新参数集的选择
- 1.2.2 NR对新波形技术的选择
- 1.2.3 NR对新编码方案的选择
- 1.2.4 NR对新多址技术的选择
- 1.3 5G技术、器件和设备成熟度
- 1.4 R16增强技术
- 1.4.1 MIMO增强
- 1.4.2 URLLC增强——物理层
- 1.4.3 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高层
- 1.4.4 UE节能增强
- 1.4.5 两步RACH接入
- 1.4.6 上行频谱切换发送
- 1.4.7 移动性增强
- 1.4.8 MR-DC增强
- 1.4.9 NR V2X
- 1.4.10 NR非授权频谱接入
- 1.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2章 5G系统的业务需求与应用场景
- 2.1 业务需求与驱动力
- 2.1.1 永恒不变的高速率需求
- 2.1.2 垂直行业带来的新变化
- 2.2 5G系统的应用场景
- 2.2.1 增强型移动宽带通信
- 2.2.2 高可靠低时延通信
- 2.2.3 大规模机器类通信
- 2.3 5G系统的性能指标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5G系统架构
- 3.1 5G系统侧网络架构
- 3.1.1 5G网络架构演进
- 3.1.2 5G网络架构和功能实体
- 3.1.3 5G端到端协议栈
- 3.1.4 支持非3GPP接入5G
- 3.1.5 5G和4G网络互操作
- 3.2 无线侧网络架构
- 3.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带宽分段(BWP)
- 4.1 BWP(带宽分段)的基本概念
- 4.1.1 从多子载波间隔资源分配角度引入BWP概念的想法
- 4.1.2 从终端能力和省电角度引入BWP概念的想法
- 4.1.3 BWP基本概念的形成
- 4.1.4 BWP的应用范围
- 4.1.5 BWP是否包含SS/PBCH Block?
- 4.1.6 同时激活的BWP的数量
- 4.1.7 BWP与载波聚合的关系
- 4.2 BWP的配置方法
- 4.2.1 Common RB的引入
- 4.2.2 Common RB的颗粒度
- 4.2.3 参考点Point A
- 4.2.4 Common RB的起点RB 0
- 4.2.5 载波起点的指示方法
- 4.2.6 BWP指示方法
- 4.2.7 BWP的基本配置方法小结
- 4.2.8 BWP配置的数量
- 4.2.9 TDD系统的BWP配置
- 4.3 BWP切换
- 4.3.1 动态切换和半静态切换
- 4.3.2 基于DCI的BWP激活方式的引入
- 4.3.3 触发BWP Switching的DCI设计——DCI格式
- 4.3.4 触发BWP Switching的DCI设计——显性触发和隐性触发
- 4.3.5 触发BWP Switching的DCI设计——BWP指示符
- 4.3.6 基于Timer的BWP回落的引入
- 4.3.7 是否重用DRX Timer实现BWP回落?
- 4.3.8 bwp-InactivityTimer的设计
- 4.3.9 Timer-based上行BWP切换
- 4.3.10 基于Time Pattern的BWP切换的取舍
- 4.3.11 BWP的自动切换
- 4.3.12 BWP切换时延
- 4.4 初始接入过程中的BWP
- 4.4.1 下行初始BWP的引入
- 4.4.2 上行初始BWP的引入
- 4.4.3 下行初始BWP的配置
- 4.4.4 下行初始BWP与下行缺省BWP的关系
- 4.4.5 载波聚合中的初始BWP
- 4.5 BWP对其他物理层设计的影响
- 4.5.1 BWP切换时延的影响
- 4.5.2 BWP-dedicated与BWP-common参数配置
- 4.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5G灵活调度设计
- 5.1 灵活调度的基本思想
- 5.1.1 LTE系统调度设计的限制
- 5.1.2 引入频域灵活调度的考虑
- 5.1.3 引入时域灵活调度的考虑
- 5.2 5G NR的资源分配设计
- 5.2.1 频域资源分配类型的优化
- 5.2.2 频域资源分配颗粒度
- 5.2.3 BWP切换过程中的频域资源指示问题
- 5.2.4 BWP内的跳频资源确定问题
- 5.2.5 信道“起点+长度”调度方法的提出
- 5.2.6 起始符号指示参考点的确定
- 5.2.7 指示K0与K2的参考子载波间隔问题
- 5.2.8 Type A与Type B映射类型
- 5.2.9 时域资源分配信令设计
- 5.2.10 多时隙符号级调度
- 5.3 码块组(CBG)传输
- 5.3.1 CBG传输方式的引入
- 5.3.2 CBG的划分
- 5.3.3 重传CBG确定方法
- 5.3.4 DCI中CBG相关信息域
- 5.3.5 基于CBG的反馈设计
- 5.4 NR下行控制信道(PDCCH)设计
- 5.4.1 NR PDCCH的设计考虑
- 5.4.2 控制资源集(CORESET)
- 5.4.3 搜索空间集(Search Space Set)
- 5.4.4 下行控制信息(DCI)设计的改进
- 5.5 上行控制信道(PUCCH)设计
- 5.5.1 长、短PUCCH格式的引入
- 5.5.2 短PUCCH结构设计
- 5.5.3 长PUCCH结构设计
- 5.5.4 PUCCH资源分配
- 5.5.5 PUCCH与其他上行信道冲突解决
- 5.6 灵活TDD
- 5.6.1 灵活时隙概念
- 5.6.2 半静态上下行配置
- 5.6.3 动态上下行指示(SFI)
- 5.7 PDSCH速率匹配
- 5.7.1 引入速率匹配的考虑
- 5.7.2 速率匹配设计
- 5.8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6章 NR初始接入
- 6.1 小区搜索
- 6.1.1 同步栅格与信道栅格
- 6.1.2 SSB的设计
- 6.1.3 SSB的传输特征
- 6.1.4 SSB的实际传输位置及其指示
- 6.1.5 小区搜索过程
- 6.2 初始接入相关的公共控制信道
- 6.2.1 SSB与CORESET#0的复用图样
- 6.2.2 CORESET#0介绍
- 6.2.3 Type0-PDCCH Search Space
- 6.3 NR随机接入
- 6.3.1 NR PRACH信道的设计
- 6.3.2 NR PRACH资源的配置
- 6.3.3 SSB与PRACH Occasion的映射
- 6.3.4 RACH过程的功率控制
- 6.4 RRM测量
- 6.4.1 RRM测量参考信号
- 6.4.2 NR测量间隔
- 6.4.3 NR的同频测量与异频测量
- 6.4.4 RRM测量带来的调度限制
- 6.5 RLM测量
- 6.5.1 RLM参考信号
- 6.5.2 RLM过程
- 6.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7章 信道编码
- 7.1 NR信道编码方案概述
- 7.1.1 信道编码方案介绍
- 7.1.2 数据信道的信道编码方案
- 7.1.3 控制信道的信道编码方案
- 7.1.4 其他信息的信道编码方案
- 7.2 Polar码
- 7.2.1 Polar码的基本原理
- 7.2.2 序列设计
- 7.2.3 级联码
- 7.2.4 码长和码率
- 7.2.5 速率匹配与交织
- 7.3 LDPC码
- 7.3.1 LDPC码的基本原理
- 7.3.2 奇偶校验矩阵设计
- 7.3.3 置换矩阵设计
- 7.3.4 基础图设计
- 7.3.5 提升值设计
- 7.3.6 分割与CRC校验
- 7.3.7 速率匹配与HARQ
- 7.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8章 多天线增强和波束管理
- 8.1 NR MIMO反馈增强
- 8.1.1 NR的CSI反馈增强
- 8.1.2 R15 Type Ⅰ码本
- 8.1.3 R15 Type Ⅱ码本
- 8.2 R16码本增强
- 8.2.1 eType Ⅱ码本概述
- 8.2.2 频域矩阵设计
- 8.2.3 系数矩阵设计
- 8.2.4 Rank=2码本设计
- 8.2.5 高Rank码本设计
- 8.2.6 eType Ⅱ码本表达式
- 8.3 波束管理
- 8.3.1 模拟波束赋形概述
- 8.3.2 下行波束管理基本流程
- 8.3.3 下行波束测量与上报
- 8.3.4 下行波束指示
- 8.3.5 上行波束管理基本流程
- 8.3.6 上行波束测量
- 8.3.7 上行波束指示
- 8.4 主小区波束失败恢复
- 8.4.1 基本流程
- 8.4.2 波束失败检测
- 8.4.3 新波束选择
- 8.4.4 波束失败恢复请求
- 8.4.5 网络侧响应
- 8.5 辅小区波束失败恢复
- 8.5.1 波束失败检测
- 8.5.2 新波束选择
- 8.5.3 波束恢复请求
- 8.5.4 网络侧响应
- 8.6 多TRP协作传输
- 8.6.1 基本原理
- 8.6.2 基于单DCI的NC-JT传输
- 8.6.3 基于多DCI的NC-JT传输
- 8.6.4 基于多TRP的分集传输
- 8.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9章 5G射频设计
- 9.1 新频谱及新频谱
- 9.1.1 频谱划分
- 9.1.2 频谱组合
- 9.2 FR1射频技术
- 9.2.1 高功率终端
- 9.2.2 接收机灵敏度
- 9.2.3 互干扰
- 9.3 FR2射频及天线技术
- 9.3.1 射频天线架构
- 9.3.2 功率等级
- 9.3.3 接收机灵敏度
- 9.3.4 波束对应性
- 9.3.5 MPE
- 9.4 NR测试技术
- 9.4.1 SA FR1射频测试
- 9.4.2 SA FR2射频测试
- 9.4.3 EN-DC射频测试
- 9.4.4 MIMO OTA测试
- 9.5 NR射频实现与挑战
- 9.5.1 NR射频前端
- 9.5.2 干扰与共存
- 9.5.3 SRS射频前端设计
- 9.5.4 其他NR挑战
- 9.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10章 用户面协议设计
- 10.1 用户面协议概述
- 10.2 SDAP层
- 10.3 PDCP层
- 10.4 RLC层
- 10.5 MAC层
- 10.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11章 控制面协议设计
- 11.1 系统消息广播
- 11.1.1 系统消息内容
- 11.1.2 系统消息的广播和更新
- 11.1.3 系统消息的获取和有效性
- 11.2 寻呼
- 11.3 RRC连接控制
- 11.3.1 接入控制
- 11.3.2 RRC连接控制
- 11.4 RRM测量和移动性管理
- 11.4.1 RRM测量
- 11.4.2 移动性管理
- 11.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12章 网络切片
- 12.1 网络切片的基本概念
- 12.1.1 引入网络切片的背景
- 12.1.2 如何标识网络切片
- 12.2 网络切片的业务支持
- 12.2.1 网络切片的注册
- 12.2.2 网络切片的业务通路
- 12.3 网络切片拥塞控制
- 12.4 漫游场景下的切片使用
- 12.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13章 QoS控制
- 13.1 5G QoS模型的确定
- 13.2 端到端的QoS控制
- 13.2.1 端到端的QoS控制思路介绍
- 13.2.2 PCC规则的确定
- 13.2.3 QoS流的产生和配置
- 13.2.4 UE侧使用的QoS规则
- 13.3 QoS参数
- 13.3.1 5QI及对应的QoS特征
- 13.3.2 ARP
- 13.3.3 码率控制参数
- 13.4 反向映射QoS
- 13.4.1 为什么引入反向映射QoS
- 13.4.2 反向映射QoS的控制机制
- 13.5 QoS通知控制
- 13.5.1 QoS通知控制介绍
- 13.5.2 候选QoS配置的引入
- 13.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14章 5G语音
- 14.1 IMS介绍
- 14.1.1 IMS注册
- 14.1.2 IMS呼叫建立
- 14.1.3 异常场景处理
- 14.2 5G语音方案及使用场景
- 14.2.1 VoNR
- 14.2.2 EPS Fallback/RAT Fallback
- 14.2.3 Fast Return(快速返回)
- 14.2.4 语音业务连续性
- 14.3 紧急呼叫
- 14.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15章 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
- 15.1 下行控制信道增强
- 15.1.1 压缩的控制信道格式引入背景
- 15.1.2 压缩的控制信道格式方案
- 15.1.3 基于监测范围的PDCCH监测能力定义
- 15.1.4 多种PDCCH监测能力共存
- 15.1.5 PDCCH丢弃规则增强
- 15.1.6 多载波下PDCCH监测能力
- 15.2 上行控制信息增强
- 15.2.1 多次HARQ-ACK反馈与子时隙(Sub-slot)PUCCH
- 15.2.2 多HARQ-ACK码本
- 15.2.3 优先级指示
- 15.2.4 用户内上行多信道冲突
- 15.3 终端处理能力
- 15.3.1 处理时间引入背景与定义
- 15.3.2 处理时间的确定
- 15.3.4 处理时间约束
- 15.3.5 处理乱序
- 15.4 数据传输增强
- 15.4.1 CQI和MCS
- 15.4.2 上行传输增强
- 15.4.3 上行传输增强的时域资源确定方式
- 15.4.4 上行传输增强的频域资源确定方式
- 15.4.5 上行传输增强的控制信息复用机制
- 15.5 免调度传输技术
- 15.5.1 灵活传输起点
- 15.5.2 资源配置机制
- 15.5.3 多套免调度传输
- 15.5.4 容量提升技术
- 15.6 半持续传输技术
- 15.6.1 半持续传输增强
- 15.6.2 HARQ-ACK反馈增强
- 15.7 用户间传输冲突
- 15.7.1 冲突解决方案
- 15.7.2 抢占信令设计
- 15.7.3 抢占资源指示
- 15.7.4 上行功率控制
- 15.8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16章 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
- 16.1 工业以太网时间同步
- 16.2 用户内上行资源优先级处理
- 16.2.1 数据和数据之间的冲突
- 16.2.2 数据和调度请求之间的冲突
- 16.3 周期性数据包相关的调度增强
- 16.3.1 支持更短的半静态调度周期
- 16.3.2 配置多组激活的半静态调度资源
- 16.3.3 半静态调度资源时域位置计算公式增强
- 16.3.4 重新定义混合自动重传请求ID
- 16.4 PDCP数据包复制传输增强
- 16.4.1 R15 NR数据包复制传输
- 16.4.2 基于网络设备指令的复制传输增强
- 16.4.3 基于终端自主的复制传输增强构想
- 16.5 以太网包头压缩
- 16.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17章 5G V2X
- 17.1 NR V2X时隙结构和物理信道
- 17.1.1 基础参数
- 17.1.2 侧行链路时隙结构
- 17.1.3 侧行链路物理信道和侧行链路信号
- 17.2 侧行链路资源分配
- 17.2.1 时域和频域资源分配
- 17.2.2 模式1动态资源分配
- 17.2.3 模式1侧行免授权资源分配
- 17.2.4 模式2资源分配
- 17.3 侧行链路物理过程
- 17.3.1 侧行链路HARQ反馈
- 17.3.2 侧行HARQ反馈信息上报
- 17.3.3 侧行链路测量和反馈
- 17.3.4 侧行链路功率控制
- 17.4 高层相关过程
- 17.4.1 侧行链路协议栈总览
- 17.4.2 能力交互
- 17.4.3 接入层参数配置
- 17.4.4 测量配置与报告过程
- 17.4.5 RLM/RLF
- 17.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18章 5G非授权频谱通信
- 18.1 简介
- 18.2 信道监听
- 18.2.1 信道监听概述
- 18.2.2 动态信道监听
- 18.2.3 半静态信道监听
- 18.2.4 持续上行LBT检测及恢复机制
- 18.3 初始接入
- 18.3.1 SS/PBCH Block(同步信号广播信道块)传输
- 18.3.2 主信息块(MIB)
- 18.3.3 RMSI监听
- 18.3.4 随机接入
- 18.4 资源块集合概念和控制信道
- 18.4.1 NR-U系统中宽带传输增强
- 18.4.2 下行控制信道和侦测增强
- 18.4.3 上行控制信道增强
- 18.5 HARQ与调度
- 18.5.1 HARQ机制
- 18.5.2 HARQ-ACK码本
- 18.5.3 连续PUSCH调度
- 18.6 NR-U系统中免调度授权上行
- 18.6.1 免调度授权传输资源配置
- 18.6.2 CG-UCI和CG连续重复传输
- 18.6.3 下行反馈信道CG-DFI设计
- 18.6.4 CG重传计时器
- 18.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19章 5G终端节能技术(Power Saving)
- 19.1 5G终端节能技术的需求和评估
- 19.1.1 5G终端节能技术需求
- 19.1.2 节能候选技术
- 19.1.3 节能技术的评估方法
- 19.1.4 评估结果与选择的技术
- 19.2 节能唤醒信号设计及其对DRX的影响
- 19.2.1 节能唤醒信号的技术原理
- 19.2.2 R16采用的节能唤醒信号
- 19.2.3 节能唤醒信号对DRX的作用
- 19.3 跨Slot调度技术
- 19.3.1 跨Slot调度的技术原理
- 19.3.2 灵活调度机制用于跨Slot调度
- 19.3.3 动态指示跨Slot调度的处理
- 19.3.4 跨Slot调度的作用时间机制
- 19.3.5 跨Slot调度的错误处理
- 19.3.6 跨Slot调度对上下行测量的影响
- 19.3.7 BWP切换与跨Slot调度
- 19.4 多天线层数限制
- 19.4.1 发射侧和接收侧天线数影响能耗
- 19.4.2 下行MIMO层数限制
- 19.4.3 上行MIMO层数限制
- 19.5 辅小区(载波)休眠
- 19.5.1 载波聚合下的多载波节能
- 19.5.2 辅小区(载波)节能机制
- 19.5.3 激活时间外的辅小区(载波)休眠触发
- 19.5.4 激活时间内的辅小区(载波)休眠触发
- 19.6 RRM测量增强
- 19.6.1 非连接态终端的节能需求
- 19.6.2 非连接态终端RRM测量放松的判断准则
- 19.6.3 非连接态终端的RRM测量放松的方法
- 19.7 终端侧辅助节能信息上报
- 19.7.1 终端辅助节能信息上报的过程
- 19.7.2 终端辅助节能信息上报的内容
- 19.8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20章 R17与B5G/6G展望
- 20.1 Release 17简介
- 20.2 B5G/6G展望
- 20.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
展开全部
出版方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6月,是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综合出版单位。植根于“清华”这座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秉承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起来。清华大学出版社始终坚持弘扬科技文化产业、服务科教兴国战略的出版方向,把出版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和科技图书作为主要任务,并为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出版事业设立了多项出版基金,逐渐形成了以出版高水平的教材和学术专著为主的鲜明特色,在教育出版领域树立了强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