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探讨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之道,以期对我国提供启示。

内容简介

如何建设一流大学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但是目前绝大多数世界一流大学属于发达国家,本书从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发达国家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关系等问题切入,选取了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共计16所一流大学为案例,对它们的办学理念、管理体系、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国际化战略、教学保障、经费投入、科研管理等进行全方位揭示与深入研究,探讨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之道,以期对我国提供启示.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发达国家与世界一流大学
  • 一、美国与其世界一流大学
  • (一)美国建国前的哈佛、耶鲁
  • (二)美国建国后的一流大学
  • 二、英国与其世界一流大学
  • (一)英国君主与牛桥:控制与依存
  • (二)英国政府与牛桥:控制与自由
  • (三)牛桥世界一流的终极秘密:高度自治
  • 三、世界一流大学:西方发达国家的无为与有为
  • 第二章 哈佛大学
  • 一、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
  • (一)校徽与校训
  • (二)办学使命与宗旨
  • (三)人才培养目标
  • 二、人才资源开发与师资队伍建设
  • (一)师资队伍现状
  • (二)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政策与制度
  • 三、国际化状况
  • (一)师生国际化
  • (二)办学组织国际化
  • (三)科研与课程国际化
  • 四、专业和课程设置
  • (一)本科生专业及课程设置
  • (二)研究生专业及课程设置
  • (三)跨学科合作
  • (四)特色课程与教学
  • 五、教学保障体系和学习支持系统
  • (一)教学保障体系
  • (二)学习支持系统
  • 六、经费投入和内部配置
  • (一)经费收入来源
  • (二)经费内部配置
  • 七、教育质量的监控和管理
  • (一)课程教学评价
  • (二)教师评价
  • (三)淘汰机制
  • (四)教育质量监控
  • 八、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
  • (一)社会服务
  • (二)校企合作
  • 九、科研组织模式、科技研发和科研成果
  • (一)科研组织模式
  • (二)科技研发成果
  • 第三章 耶鲁大学
  • 一、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
  • (一)校训
  • (二)办学使命与宗旨
  • (三)人才培养目标
  • (四)办学特色
  • 二、人才资源开发与师资队伍建设
  • (一)师资队伍现状
  • (二)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政策与制度
  • (三)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政策与制度
  • (四)教师绩效多维考核方法
  • 三、国际化状况
  • (一)师生国际化
  • (二)办学国际化
  • (三)科研国际化
  • (四)课程国际化
  • (五)学生培养国际化
  • 四、专业和课程设置
  • (一)专业设置
  • (二)课程结构
  • (三)通识课程
  • (四)专业课程
  • (五)跨学科课程
  • (六)课程的特色
  • 五、教学保障体系和学习支持系统
  • (一)教学保障体系
  • (二)学习支持系统
  • 六、经费投入和内部配置
  • (一)大学的经费来源结构和财政支持力度、模式与方法
  • (二)非财政经费筹措现状、机制与方法
  • (三)经费内部配置原则、策略、过程和方式
  • 七、教育质量的监控和管理
  • (一)课程教学评价
  • (二)教师评价
  • (三)教育质量监控
  • 八、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
  • (一)校企合作
  • (二)社会服务
  • 九、科研组织模式、科技研发和科研成果
  • (一)科研组织模式
  • (二)科技研发及成果
  • 第四章 斯坦福大学
  • 一、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
  • (一)校训
  • (二)学校使命
  • (三)人才培养目标
  • (四)办学特色
  • 二、人才资源开发与师资队伍建设
  • (一)师资队伍现状
  • (二)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政策与制度
  • (三)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政策与制度
  • (四)人才资源共有机制
  • (五)教师多维考核方法
  • 三、国际化状况
  • (一)师生国际化
  • (二)办学国际化
  • (三)科研国际化
  • (四)课程国际化
  • 四、专业和课程设置
  • (一)专业设置
  • (二)课程结构
  • (三)通识课程
  • (四)专业课程
  • (五)跨学科课程
  • (六)课程特色
  • 五、教学保障体系和学习支持系统
  • (一)教学保障体系
  • (二)学习支持系统
  • 六、经费投入和内部配置
  • (一)大学的经费来源结构
  • (二)财政支持力度、模式与方法
  • (三)非财政经费筹措现状、机制与方法
  • (四)经费内部配置
  • 七、教育质量监控和管理
  • (一)质量监控
  • (二)质量管理
  • 八、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
  • (一)斯坦福大学的创业之路
  • (二)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
  • (三)为大众提供世界一流的教育
  • 九、科研组织模式、科技研发和科研成果
  • (一)研究机构众多
  • (二)科研组织灵活
  • (三)研究成果丰富
  • (四)科研管理先进
  • 第五章 麻省理工学院
  • 一、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
  • (一)校训
  • (二)教育使命
  • (三)教育原则
  • (四)教育理念
  • (五)本科教育目标
  • (六)研究生教育目标
  • 二、人才资源开发与师资队伍建设
  • (一)师资队伍结构的现状
  •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观与目标
  • (三)高层次人才管理的战略与内容
  • (四)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政策与制度
  • (五)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政策与制度
  • (六)高层次人才绩效的多维考核方法
  • 三、教育全球化与国际化状况
  • (一)教育全球化的理念与目标
  • (二)教育全球化的策略与措施
  • (三)对我国大学教育国际化的启示与建议
  • 四、专业和课程设置
  • (一)专业设置
  • (二)本科课程结构
  • (三)通识课程结构
  • (四)专业课程与跨学科课程
  • 五、教学保障体系和学习支持系统
  • (一)大学教学促进系统:本科教学质量的内部保障
  • (二)教学促进系统的组织结构
  • (三)教学促进系统的运行经验
  • 六、教育质量的监控和管理
  • (一)课程评价
  • (二)教育质量监控
  • 七、经费投入和内部配置
  • 八、校企合作与社会服务
  • (一)校企合作
  • (二)社会服务
  • 九、科研组织模式和科研成果
  • 第六章 加州理工学院
  • 一、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
  • (一)办学理念
  • (二)培养目标
  • 二、人才资源开发与师资队伍建设
  • (一)师资队伍概况
  • (二)师资队伍建设
  • 三、国际化状况
  • (一)教师国际化
  • (二)学生国际化
  • (三)课程国际化
  • 四、专业和课程设置
  • (一)专业设置
  • (二)课程设置和学习要求
  • (三)新生研讨课
  • (四)跨学科课程
  • (五)课程管理
  • 五、教学保障体系和教学支持系统
  • (一)师资队伍支持
  • (二)教学设备支持
  • (三)课外活动支持
  • (四)家校联合支持
  • 六、经费投入和内部配置
  • (一)政府资助
  • (二)社会资助
  • 七、教育质量的监控和管理
  • (一)学校内部质量监控机构
  • (二)学生参与评价
  • 八、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
  • (一)推进校企合作
  • (二)推动社会服务
  • 九、科研组织模式、科技研发和科研成果
  • (一)主要科研成果
  • (二)科研组织模式
  • (三)学生科研活动
  • 第七章 普林斯顿大学
  • 一、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
  • (一)校训
  • (二)办学使命与宗旨——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
  • (三)人才培养目标
  • (四)办学特色
  • 二、人才资源开发与师资队伍建设
  • (一)大学师资队伍现状
  • (二)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政策与制度
  • (三)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政策与制度
  • (四)教师绩效多维考核方法
  • 三、国际化状况
  • (一)师生国际化
  • (二)办学国际化
  • (三)科研国际化
  • (四)课程国际化
  • (五)学生培养国际化
  • 四、专业和课程设置
  • (一)专业设置
  • (二)课程结构
  • (三)通识教育课程
  • (四)专业课程
  • (五)跨学科课程
  • (六)特色课程与教学
  • 五、导修制和学习支持系统
  • (一)导修制
  • (二)学习支持系统
  • 六、经费筹措和配置
  • (一)经费来源结构和财政支持力度、模式与方法
  • (二)非财政经费筹措现状、机制与方法
  • 七、教育质量的监控和管理
  • (一)荣誉制度
  • (二)线上课程评价系统
  • 八、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
  • (一)校企合作
  • (二)社会服务
  • 九、科研组织模式、科技研发和科研成果
  • (一)科研组织模式
  • (二)科研领域
  • (三)科技研发及成果
  • 第八章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 一、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
  • (一)办学理念
  • (二)使命和价值
  • (三)人才培养目标
  • 二、人才资源开发与师资队伍建设
  • (一)“能力计划”:招聘人才
  • (二)“特聘教授”政策:留住人才
  • (三)“新兴管理者培训计划”:培训人才
  • (四)教师多维绩效考核
  • 三、国际化状况
  • (一)全球计划办公室:全面负责大学的国际事务
  • (二)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化的代表
  • 四、专业和课程设置
  • (一)专业设置
  • (二)课程结构
  • 五、教学保障体系和学习支持系统
  • (一)教学保障系统:施莱尔卓越教学研究所
  • (二)技术支持系统:教学技术中心
  • 五、经费投入和内部配置
  • (一)政府拨款
  • (二)非财政经费
  • (三)大学内部的经费配置
  • 七、教育质量的监控和管理
  • (一)教育质量监管组织:教务长办公室
  • (二)教育质量监管措施:系列规则
  • (三)学校的战略管理
  • 八、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
  • (一)社会服务
  • (二)校企合作
  • 九、科研组织模式与结构
  • (一)科研管理组织:副校长研究办公室
  • (二)科研组织模式与结构
  • 第九章 剑桥大学
  • 一、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
  • (一)办学理念
  • (二)人才培养目标
  • 二、人才资源开发与师资队伍建设
  • (一)师资队伍状况
  • (二)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政策与制度
  • (三)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政策和制度
  • (四)人力资源共有机制
  • (五)教师绩效多维考核方法
  • 三、国际化状况
  • (一)师生国际化
  • (二)办学国际化
  • (三)科研国际化
  • (四)课程国际化
  • 四、专业和课程设置
  • (一)专业设置
  • (二)课程结构
  • (三)跨学科课程
  • (四)课程特色
  • 五、教学保障体系和学习支持体系
  • (一)教学形式
  • (二)教学保障和学习支持体系
  • 六、经费投入和内部配置
  • (一)经费来源结构和财政支持力度
  • (二)经费筹措状况
  • (三)经费内部配置状况
  • 七、教育质量的监控与管理
  • (一)质量监控
  • (二)质量管理
  • 八、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
  • (一)校企合作——剑桥科技园与剑桥现象
  • (二)社会服务
  • 九、科研组织模式、科技研发和科研成果
  • (一)科研组织模式
  • (二)科技研发
  • (三)科研成果
  • 第十章 牛津大学
  • 一、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
  • (一)办学使命和愿景
  • (二)办学特色
  • 二、人才资源开发与师资队伍建设
  • (一)师资队伍现状
  • (二)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政策
  • (三)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政策与制度
  • (四)人才资源共有机制
  • (五)教师绩效多维考核方法
  • 三、国际化状况
  • (一)师生国际化
  • (二)办学国际化
  • (三)科研国际化
  • (四)课程国际化
  • 四、专业和课程设置
  • (一)专业设置
  • (二)课程结构
  • (三)专业课程
  • (四)课程特色
  • 五、教学保障体系和学习支持系统
  • (一)教学保障体系
  • (二)学习支持系统
  • 六、经费投入和内部配置
  • (一)经费来源结构和财政支持力度、模式与方法
  • (二)非财政经费筹措现状、机制与方法
  • (三)经费内部配置原则、过程和方式
  • 七、教育质量的监控和管理
  • (一)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 (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 八、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
  • 九、科研组织策略、科技研发和科研成果
  • (一)科研组织策略
  • (二)科技研发和科研成果
  • 第十一章 多伦多大学
  • 一、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
  • (一)校训
  • (二)学校使命
  • (三)人才培养目标
  • 二、人才资源开发与师资队伍建设
  • (一)师资队伍现状
  • (二)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政策与制度
  • (三)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政策与制度
  • (四)教师绩效多维考核方法
  • 三、国际化状况
  • (一)师生国际化
  • (二)办学国际化
  • (三)科研国际化
  • (四)课程国际化
  • 四、专业和课程设置
  • 五、教学保障体系和学习支持系统
  • (一)教学保障体系
  • (二)学习支持系统
  • 六、经费投入和内部配置
  • (一)经费来源结构和财政支持力度
  • (二)经费内部配置
  • 七、教育质量的监控和管理
  • (一)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 (二)多年问责制协议
  • (三)学生质量管理:学生体验调查
  • (四)质量保障机构体系
  • 八、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
  • (一)创业教育
  • (二)校企合作模式创新——PEY项目
  • (三)社会服务
  • 九、科研组织模式、科技研发和科研成果
  • (一)科研组织模式
  • (二)科技研发成果
  • 第十二章 悉尼大学
  • 一、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
  • (一)办学理念
  • (二)人才培养目标
  • 二、人才资源开发与师资队伍建设
  • (一)师资队伍现状
  • (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 (三)人才资源共有机制
  • (四)教师绩效多维考核方法
  • 三、国际化状况
  • (一)多渠道的国际合作
  • (二)广泛的国际交流
  • 四、专业和课程设置
  • (一)专业设置
  • (二)课程结构
  • (三)通识教育课程
  • (四)专业课程
  • (五)跨学科课程
  • (六)课程的特色
  • 五、教学保障体系和学习支持系统
  • (一)教学保障体系
  • (二)学习支持系统
  • 六、经费投入和内部配置
  • (一)经费来源
  • (二)非财政经费筹措现状、机制与方法
  • (三)经费内部配置方式与原则
  • 七、教育质量的监控和管理
  • (一)教学与学习的评估与质量保障项目
  • (二)问卷调查
  • (三)学习评价系统
  • (四)教师的反馈
  • 八、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
  • (一)校企合作
  • (二)社会服务
  • 九、科研组织模式、科技研发和科研成果
  • (一)科研组织模式
  • (二)科技研发与科研成果
  • 第十三章 墨尔本大学
  • 一、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
  • (一)校训与办学理念
  • (二)培养目标
  • (三)办学特色
  • 二、人才资源开发与师资队伍建设
  • (一)师资队伍现状
  • (二)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政策与制度
  • (三)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政策与制度
  • 三、国际化现状与策略
  • (一)师生国际化
  • (二)办学国际化
  • (三)科研国际化
  • (四)教学与学习国际化
  • 四、专业和课程设置
  • (一)专业设置
  • (二)课程结构
  • (三)专业课程
  • (四)广度科目
  • (五)荣誉课程
  • (六)慕课课程
  • (七)课程特色
  • 五、教学保障体系和学习支持系统
  • (一)教学保障体系
  • (二)学习支持系统
  • 六、经费投入和内部配置
  • (一)大学经费来源结构
  • (二)财政支持力度、模式和方法
  • (三)非财政经费筹措现状、机制与办法
  • (四)经费内部配置
  • 七、教育质量的监控与管理
  • (一)学校监管机构
  • (二)教职工与学生的监管
  • 八、校企服务和社会合作
  • (一)积极推动校企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 (二)致力于社会服务,成为热心公益的大学
  • 九、科研机构、科研成果和科研管理
  • (一)科研机构
  • (二)科研组织模式
  • (三)研究成果
  • (四)科研管理
  • 结语: 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之道
  • 一、秉持先进的办学理念——不断变革中追求卓越的智慧灯塔
  • (一)崇尚理想,坚持真理
  • (二)与时俱进,追求卓越
  • (三)以人为本,学生中心
  • (四)彰显特色,精益求精
  • 二、创建一流的师资队伍——科研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
  • (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优厚的福利待遇
  • (二)严格的教师聘任与晋升制度
  • (三)人性化的教学科研支持服务
  • (四)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
  • 三、实施全方位的国际化战略——提升全球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 (一)目标的国际化
  • (二)师生的国际化
  • (三)科研的国际化
  • (四)课程的国际化
  • 四、巨大的研究投入与积极的进取——保持学术领先的生命源泉
  • (一)学科发展:重点与策略
  • (二)跨学科研究:基础与方向
  • (三)教学和研究:结合与平衡
  • 五、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培养卓越人才的核心环节
  • (一)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本科教育
  • (二)普适性和个性化相结合的通识课程
  • (三)全方位、立体化的学习支持系统
  • 六、充足的办学经费——保持良性循环的物质条件
  • (一)政府的科技政策与拨款资助
  • (二)学术优先的经费投入
  • 七、完善的质量监控与管理——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
  • (一)先进的战略管理机制
  • (二)高水平的质量评价保障体系
  • 八、高效的校企合作与社会服务——促进产学研融合的主要平台
  • (一)科技园区:大学的创新创业园区
  • (二)社会服务:大学对社会的正向功能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南京大学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是南京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大学出版机构,自1984年成立之日起,就秉承“学术立社、品牌兴社”的出版理念,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出版宗旨,坚持以精品出版为“魂”、学术出版为“本”的经营思路,形成了自身在高品位学术专著、高校精品教材、传统思想文化出版、国外学术名著译介等方面的出版特色,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出版高地,中华民国史出版重镇,国外学术前沿重要译介平台。迄今出版的万余种图书中,多种图书获得了包括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在内的各类图书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