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老北京天桥文化生态的深入思考与研究。

内容简介

《老北京杂吧地》的研究对象是老北京天桥的文化生态,作者对这一“杂吧地”独特的民俗与文化进行了十多年的走访调查,积累了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参考前人的学术成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研究。

作者访问的对象不局限于曾亲身在天桥撂摊卖艺的老人,还包括当年的观众、老天桥艺人的后人或传人,以及一些有心的资料收集者和研究者。这些资料经过作者整理,不仅有研究价值,而且通俗易读,活现其时的“杂吧地”风貌。

在开篇的“绪论”中,作者简单回顾了“北京”和“天桥”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以及不同时期的研究者对天桥的阐释及其理念与方法,然后提出了自己研究天桥的独特思路——“眼睛向上看”、“平视”。“上编 养穷人:口述的天桥”是十四个人的口述内容, “下编 杂吧地:学术写作中的天桥”是《老北京杂吧地》的核心,作者详细地描述了其访谈调查的心路历程,接着就提出了其精彩的理论——将天桥象征性地比拟为北京的“下体”,从而提出了颇有启发性的“城市生理学”的概念。

作者阐释了这块穷途没落的“下体”所在是如何形成的及其文化特质,并分析了天桥人群的来源与构成以及由此产生的价值认同。进一步,作者通过对相声这一产生于天桥的曲艺形式的追索,建立了旗人——八角鼓——天桥撂地相声的联系,推导出老天桥及其滋生的草根艺术被“污名化”的过程,以及一种由旗人开创的闲适文化灭亡的事实。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你说的与我写的:杂吧地天桥的叙事
  • 一、北京城:大写的“凸”字
  • 二、作为北京象征与焦点的天桥
  • 三、新瓶陈酒:“人民首都”的天桥
  • 四、养穷人:对话交流中的天桥
  • 五、想象杂吧地:我写的天桥
  • 六、俯仰易位:杂吧地天桥的北京
  • 上编 养穷人:口述的天桥
  • 一、落到天桥,你就不值钱了 ——李长荣访谈录
  • 二、在我看来,这是自然的事情 ——玉庆文访谈录
  • 三、茶馆的老东老伙 ——冯建华访谈录
  • 四、天桥的艺人都是混饭吃 ——刘景岚访谈录
  • 五、我就不说朱元璋,我就说范聃老祖 ——王学智访谈录
  • 六、天桥这地方,真养穷人 ——朱国良访谈录
  • 七、其实,学艺也不需要什么文化 ——朱有成访谈录
  • 八、我就觉得天桥有意思 ——崔金生访谈录
  • 九、我在天桥撂地,受双重压迫 ——金业勤访谈录
  • 十、拜师拨眼,家传还是要投师 ——朱赤访谈录
  • 十一、除了艺术之外,我什么都不爱动脑子 ——李嘉康访谈录
  • 十二、同盟、联盟与口盟 ——杜三宝访谈录
  • 十三、现在说这些有用吗? ——关学曾访谈录
  • 十四、摔跤,一举一动都是文化 ——马贵宝访谈录
  • 下编 杂吧地:学术写作中的天桥
  • 一、牵着鼻子走:无定法的田野 ——天桥田野调查的回顾
  • 二、城市生理学与杂吧地的“下体”特征 ——以近代北京天桥为例
  • 三、老天桥艺人的来源、认同与译写
  • 四、生活、政治、商品及艺术:草根相声的知识考古
  • 附录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称三联书店) 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