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剑桥中国史”系列作品,讲述西方历史学家眼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内容简介

本书是《剑桥中国史》系列丛书第15卷的中译本,论述了1966—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进程,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以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作了深入、审慎的探访;对毛泽东以后邓小平的经济改革和中国经济的巨大变化作了重点论述;对国民党在台湾省的统治作了分析,同时对整个这一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外交、教育、文艺及知识分子问题等也分别予以研究和考察。

本书作者皆为西方的中国现代史专家,代表了西方的研究水平和学术观点,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译者的话
  • 总编辑序
  • 第15卷序
  • 第一章 1949—1976年的毛泽东思想
  • 从人民民主到人民内部矛盾
  • 毛对“中国式道路”的寻求
  • 中苏分裂的原因与后果
  • “文化大革命”的意识形态
  • 结论 对毛的思想遗产的探索
  • 第一篇 “文化大革命”:混乱中的中国,1966—1969年
  • 第二章 中国陷入危机
  • 走向对抗
  • 权威的垮台
  • 夺权
  • 政治体制的重建
  • 结论
  • 第三章 中苏对抗:中国北部边疆地区的战争与外交
  • “文化大革命”外交政策的起源
  • “文化大革命”初期的外交政策,1965—1967年
  • 中国外交政策的低谷,1967—1968年
  • 1969年的中苏边界冲突
  • 1969—1975年的中苏边界谈判
  • 附录 中国和苏联的军事集结,1969—1975年
  • 第二篇 “文化大革命”:为继承权而斗争,1969—1982年
  • 第四章 毛的接班人问题和毛主义的终结
  • 引言
  • 中国政治的军事化
  • 林彪的覆灭
  • “四人帮”的兴衰
  • 空位期
  • 邓小平的纲领
  • 第五章 对美开放
  • 政治进程与中国的外交政策
  • 通往北京之路,1968—1972年
  • 停滞与动乱,1973—1976年
  • 通往正常化之路,1977—1979年
  • 树立独立自主的形象,1980—1982年
  • 中美关系的意义
  • 第三篇 “文化大革命”及其后果
  • 第六章 中国的经济政策及其贯彻情况
  • 引言
  • 经济混乱,1966—1969年
  • 工业发展战略,1966—1976年
  • 工业战略的变化,1977—1980年
  • 加速工业增长,1982—1987年
  • 农村发展战略
  • 1979年以后农村政策的变化
  • 结论
  • 第七章 教育
  • 学校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的作用
  • 发动群众
  •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
  • 否定教育革命
  • “中国模式”在第三世界的前景
  • 第八章 文艺创作与政治
  • “文化大革命”的发端:作家遭受思想攻击,文化机构陷入混乱
  • 文学体系的变化
  • 现代革命题材的京剧样板戏
  • 1976年和“伤痕文学”的产生
  • 第四篇 共产主义统治下的生活和文学
  • 第九章 共产主义统治下的农村
  • 建立一个新的经济和政治制度,1949—1955年
  • 社会改造,1955—1963年
  • 塑造“社会主义新人”,1963—1976年
  • 复旧,1977年以后
  • 结论
  • 第十章 人民共和国的城市生活
  • 早期年代,1949—1956年
  • 中期年代,1957—1965年
  •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
  • 毛泽东以后的中国,1977年及1977年以后
  • 结论
  • 第十一章 共产主义统治下的文学
  • 社会主义文学的建立,1949—1956年
  • 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56—1965年
  • 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台湾的新作家,1966—1976年
  • 毛以后的时代
  • 附言
  • 第五篇 分离的省份
  • 第十二章 国民党统治下的台湾,1949—1982年
  • 巩固基业,1949—1959年
  • 经济起飞,1960—1970年
  • 新的挑战,1971—1978年
  • 美中关系正常化以后的台湾
  • 后记 统一的重任
  • 附录 会议与领导人
  • 参考文献介绍
  • 参考书目
  • 重印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1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参考文献介绍》这一章节涉及到相关研究学者

    《参考文献介绍》这一章节中涉及相关的研究学者,比如赫尔穆特・马丁、竹内实、中村公义、迈克尔・高英茂、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蒂莫西・夸克、尤金・吴、S.R. 施拉姆、约翰・布赖恩・斯塔尔、阿瑟特・科恩、莫里斯・迈斯纳、邹谠(邹鲁之子)、杨超、萧延中、李锐、李翔云、陈再道、聂荣臻、毛毛、菲利普・布里奇、罗伯特・S・埃勒根特、斯坦利・卡诺、爱德华・E・赖斯、安炳炯、默尔・戈德曼、高皋和严家其、基辛格、周明、金春明、胡华、乐黛云、约翰・加德纳、迪克・威尔逊、西蒙・利斯、塞缪尔・S・金、费孝通、林耀华、杨庆龢、西德尼・甘布尔、莫顿・弗里德、弗朗兹・舒尔曼、埃兹拉・沃格尔、理查德・鲍姆、维维恩・舒、威廉・欣顿、斯蒂文・莫舍、西德尼・甘布、海伦・绥、戴维・茨威格、薛暮桥、施坚雅、威廉・罗、约翰・刘易斯、夏志清、黄胄、董显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剑桥全方位解读1966—1982年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变迁

      这本大部头从剑桥视角全方位解读了 1966 年 —1982 年期间大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变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以史为鉴,反思的一本好书

        看到书后所列的参考书名录,知道了作者(或者作者组)所写本书时,在写本书时做了大量功课。这是一本足够详实和客观的一本好书。值得一读,赞👍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7条书评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