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44千字
字数
2017-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20世纪前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洞悉历程及个案
内容简介
文学人类学在中国的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不过作为一种学术方法,其实践可以上溯至20世纪前期。本书的研究对象,正是作为“方法”的文学人类学及其在20世纪前期的实践。主要内容分上下两编:上编围绕中国文学人类学的思想渊源、“神话”概念在中国的输入及人类学派神话学的兴起、中国文学人类学的早期实践历程、20世纪前期学界对“三重证据法”的倡导等问题作宏观考察;下编围绕周作人、茅盾、郑振铎、闻一多、孙作云等学人作个案研究。
目录
- 封面
- 目录
- 内容简介
- 扉页
- 版权信息
- 《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编辑委员会
- 总序
- 文学人类学走向新学科(代序)
- 摘要
- 绪论
- 一 重审“中国文学”: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学观
- 二 文学人类学:作为方法与作为学科
- 三 研究现状与写作思路
- 上编 总论
- 第一章 中国文学人类学的思想渊源
- 一 西方人类学的“东渐”
- (一)人类学的引入
- (二)人类学学科的建立
- (三)田野调查的开展
- 二 古典进化论人类学的影响
- (一)“以今证古”思想
- (二)图腾理论
- (三)“文化遗留”说及其他
- 三 中国本土学统的赓续
- (一)“金石证史”传统
- (二)“礼失而求诸野”思想
- 第二章 从神话学到文学人类学
- 一 “神话”概念的输入
- 二 人类学派神话学的兴起
- 第三章 早期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实践历程
- 一 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发轫
- 二 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发展
- 附:从人类学说到研究国故
- 三 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多元开拓
- (一)人类学者与文学人类学研究
- (二)文史学者与文学人类学研究
- 第四章 “三重证据法”的最初倡导
- 一 “三重证据法”释义
- 二 王国维与“二重证据法”
- 三 “三重证据法”的倡导
- 下编 分论
- 第一章 周作人: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的起点
- 一 从希腊神话到文化人类学
- 二 童话故事的人类学阐释
- 三 文学艺术的“宗教—仪式”起源
- 第二章 茅盾:人类学与中国上古神话重建
- 一 茅盾与人类学派神话学
- 二 人类学与中国上古神话重建
- 第三章 郑振铎:文学人类学与“古史新辨”
- 一 从“疑古”到“释古”
- 二 郑振铎与《金枝》
- 三 《汤祷篇》的学理分析
- 第四章 闻一多的文学人类学实践
- 一 从朴学到文学人类学
- 二 伏羲女娲神话的文化寻根
- 三 古典文学研究的文化视野
- 四 方法与启示
- 第五章 孙作云与图腾神话研究
- 一 中国上古图腾社会的重构
- 二 图腾理论与神话图像研究
- 三 “三层证明法”的提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索引
- 后记
- 作者简介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