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全面深入探讨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管理的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从ESG概述、企业ESG战略管理、企业ESG披露管理、企业ESG评价评级管理、ESG投资管理、企业环境议题管理、企业社会责任议题管理、企业治理议题管理共八个方面对企业ESG管理展开分析。

全书吸纳了ESG管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结构完整、内容翔实、自成体系。本书补充了中国ESG研究院最新开发的E-CPC、S-LPSS、G-SME模型,使得ESG 议题管理更为系统化。此外,本书还更新了ESG披露与评级板块的最新内容,提升了内容的时效性。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国ESG研究院文库编委会
  • 中国ESG研究院文库总序
  • 前言
  • 第1章 ESG概述
  • 1.1 ESG的定义与相关概念
  • 1.1.1 ESG的定义
  • 1.1.2 ESG的相关概念
  • 1.2 ESG发展脉络
  • 1.2.1 ESG的酝酿期
  • 1.2.2 ESG的萌芽期
  • 1.2.3 ESG的确立期
  • 1.2.4 ESG的发展期
  • 1.3 ESG理论基础
  • 1.3.1 企业环境责任理论
  • 1.3.2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 1.3.3 公司治理理论
  • 1.3.4 战略管理理论
  • 1.3.5 利益相关者理论
  • 1.3.6 ESG理论发展
  • 1.4 面向ESG的企业管理
  • 1.4.1 ESG对企业管理的意义
  • 1.4.2 企业ESG管理的原则
  • 1.4.3 ESG结果与企业管理
  • 1.5 企业ESG管理的框架
  • 1.5.1 企业ESG管理的目标
  • 1.5.2 企业ESG管理的对象
  • 1.5.3 企业ESG管理的流程
  • 1.5.4 企业ESG管理的内容
  • 第2章 企业ESG战略管理
  • 2.1 企业ESG战略管理的概念与作用
  • 2.1.1 企业ESG战略管理的概念
  • 2.1.2 企业ESG战略管理的作用
  • 2.2 企业ESG战略类型
  • 2.2.1 公司层战略
  • 2.2.2 业务层战略
  • 2.3 ESG愿景、使命、价值观与战略目标
  • 2.3.1 ESG愿景
  • 2.3.2 ESG使命
  • 2.3.3 ESG价值观
  • 2.3.4 ESG战略目标
  • 2.4 ESG文化与管理体系
  • 2.4.1 ESG文化基本概念
  • 2.4.2 ESG文化管理体系
  • 2.5 企业ESG战略管理流程
  • 2.5.1 战略分析阶段
  • 2.5.2 战略形成阶段
  • 2.5.3 战略实施阶段
  • 2.6 企业ESG战略管理的挑战
  • 2.6.1 数据质量与指标选择困难
  • 2.6.2 利益相关方利益平衡的挑战
  • 2.6.3 ESG相关技术与创新应用的潜在风险
  • 2.6.4 履行和遵守监管与合规要求的挑战
  • 第3章 企业ESG披露管理
  • 3.1 ESG披露的背景与内涵
  • 3.1.1 ESG披露的背景
  • 3.1.2 ESG披露的内涵
  • 3.2 ESG披露的相关理论
  • 3.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2.2 印象管理理论
  • 3.2.3 合法性理论
  • 3.3 ESG披露的原则和目标
  • 3.3.1 ESG披露的原则
  • 3.3.2 ESG披露的目标
  • 3.4 ESG披露类别
  • 3.4.1 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
  • 3.4.2 年度披露与临时披露
  • 3.4.3 独立披露与整合披露
  • 3.5 主流ESG披露标准
  • 3.5.1 GRI标准
  • 3.5.2 ISO 26000标准
  • 3.5.3 ISSB标准
  • 3.5.4 中国ESG研究院ESG披露标准
  • 3.5.5 国内外标准总结
  • 3.6 披露流程
  • 3.6.1 披露前期准备
  • 3.6.2 披露报告编制
  • 3.6.3 披露报告发布与改进
  • 3.7 披露报告内容
  • 3.7.1 封面
  • 3.7.2 报告说明和目录
  • 3.7.3 企业简介
  • 3.7.4 企业ESG承诺
  • 3.7.5 企业ESG理念与治理
  • 3.7.6 企业ESG实践与绩效
  • 3.7.7 附录
  • 3.8 ESG披露发展的国内外实践
  • 3.8.1 ESG披露的国内外发展
  • 3.8.2 ESG披露发展的中国实践
  • 3.8.3 ESG披露发展的全球实践
  • 3.8.4 国内外ESG披露现状异同比较
  • 第4章 企业ESG评价评级管理
  • 4.1 ESG评价的概念及主体
  • 4.1.1 ESG评价的概念
  • 4.1.2 ESG评价主体
  • 4.2 ESG评价的相关理论
  • 4.2.1 声誉理论
  • 4.2.2 信号传递理论
  • 4.2.3 有效市场理论
  • 4.2.4 资源基础理论
  • 4.3 ESG评价的基本原则和作用
  • 4.3.1 ESG评价的基本原则
  • 4.3.2 ESG评价的作用
  • 4.4 国外ESG评价机构及其指标体系
  • 4.4.1 KLD ESG评价体系
  • 4.4.2 MSCI ESG评价体系
  • 4.4.3 Sustainalytics ESG评价体系
  • 4.4.4 汤森路透ESG评价体系
  • 4.4.5 富时罗素ESG评价体系
  • 4.4.6 标普道琼斯ESG评价体系
  • 4.5 国内ESG评价机构及其指标体系
  • 4.5.1 商道融绿ESG评价体系
  • 4.5.2 社会价值投资联盟ESG评价体系
  • 4.5.3 嘉实基金ESG评价体系
  • 4.5.4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ESG评价体系
  • 4.5.5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ESG评价体系
  • 4.6 中国ESG研究院ESG评价体系
  • 4.6.1 中国ESG研究院ESG评价体系介绍
  • 4.6.2 中国ESG研究院ESG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等级
  • 4.7 ESG评价的基本流程
  • 4.7.1 确定评价目标
  • 4.7.2 选择评价对象
  • 4.7.3 整合指标体系
  • 4.7.4 明确评价逻辑
  • 4.7.5 得出评价结果
  • 4.8 ESG评价的应用领域
  • 4.8.1 ESG评价结果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 4.8.2 ESG评价结果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
  • 4.8.3 ESG评价排行榜
  • 4.8.4 ESG评价结果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 第5章 ESG投资管理
  • 5.1 ESG投资的概念与ESG投资理念的演进
  • 5.1.1 ESG投资的概念
  • 5.1.2 ESG投资理念的演进
  • 5.2 ESG投资管理的相关理论
  • 5.2.1 资产定价理论
  • 5.2.2 ESG有效前沿理论
  • 5.2.3 影响力投资理论
  • 5.3 ESG投资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 5.3.1 ESG投资管理的基本原则
  • 5.3.2 ESG投资管理的目标
  • 5.4 ESG投资管理的策略和方法
  • 5.4.1 负面筛选
  • 5.4.2 正面筛选
  • 5.4.3 标准筛选
  • 5.4.4 可持续主题投资
  • 5.4.5 ESG整合
  • 5.4.6 企业参与和股东行动
  • 5.4.7 影响力投资和社区投资
  • 5.5 ESG投资生态体系
  • 5.5.1 监管主体
  • 5.5.2 投资者
  • 5.5.3 ESG产品(资产管理者)
  • 5.5.4 企业
  • 5.5.5 评价方
  • 5.6 ESG投资管理的流程
  • 5.6.1 制定明确的愿景和目标计划
  • 5.6.2 ESG整合和投资决策过程
  • 5.6.3 筛选潜在投资标的
  • 5.6.4 与企业对话
  • 5.6.5 有效的ESG数据和评估方法
  • 5.6.6 制定投资决策
  • 5.6.7 持续监测和报告
  • 5.6.8 改进和调整
  • 5.6.9 推广经验和分享
  • 5.7 ESG投资发展的国内外实践
  • 5.7.1 ESG投资发展的中国实践
  • 5.7.2 ESG投资发展的全球实践
  • 5.7.3 国内外ESG投资现状异同比较
  • 第6章 企业环境议题管理
  • 6.1 企业环境管理的定义、特征与理论基础
  • 6.1.1 企业环境管理的定义
  • 6.1.2 企业环境管理的特征
  • 6.1.3 企业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 6.2 E-CPC模型的定义与重点应用行业
  • 6.2.1 E-CPC模型的定义
  • 6.2.2 E-CPC模型的重点应用行业
  • 6.3 资源消耗的内涵与管理侧重点
  • 6.3.1 水资源
  • 6.3.2 物料
  • 6.3.3 能源
  • 6.3.4 其他自然资源
  • 6.3.5 管理侧重点
  • 6.4 污染防治的内涵与管理侧重点
  • 6.4.1 废水
  • 6.4.2 废气
  • 6.4.3 固体废物
  • 6.4.4 其他污染物
  • 6.4.5 管理侧重点
  • 6.5 气候变化的内涵与管理侧重点
  • 6.5.1 温室气体排放
  • 6.5.2 减排管理
  • 6.5.3 管理侧重点
  • 6.6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与管理侧重点
  • 6.6.1 野生维管束植物丰富度
  • 6.6.2 野生动物丰富度
  • 6.6.3 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
  • 6.6.4 物种特有性
  • 6.6.5 受威胁物种的丰富度
  • 6.6.6 外来物种入侵度
  • 6.6.7 管理侧重点
  • 第7章 企业社会责任议题管理
  • 7.1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定义、特征与理论基础
  • 7.1.1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定义
  • 7.1.2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特征
  • 7.1.3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理论基础
  • 7.2 S-LPSS模型的定义与重点应用领域
  • 7.2.1 S-LPSS模型的定义
  • 7.2.2 S-LPSS的重点应用领域
  • 7.3 员工权益的内涵与管理侧重点
  • 7.3.1 员工招聘与就业
  • 7.3.2 员工保障
  • 7.3.3 员工健康与安全
  • 7.3.4 员工发展
  • 7.3.5 管理侧重点
  • 7.4 产品责任的内涵与管理侧重点
  • 7.4.1 生产规范
  • 7.4.2 产品安全与质量
  • 7.4.3 客户服务与权益
  • 7.4.4 管理侧重点
  • 7.5 供应链管理的内涵与管理侧重点
  • 7.5.1 供应商管理
  • 7.5.2 供应链环节管理
  • 7.5.3 管理侧重点
  • 7.6 社会响应的内涵与管理侧重点
  • 7.6.1 社区关系管理
  • 7.6.2 公民责任
  • 7.6.3 管理侧重点
  • 第8章 企业治理议题管理
  • 8.1 治理的定义与特征
  • 8.1.1 公司治理的定义
  • 8.1.2 公司治理的特征
  • 8.1.3 公司治理的理论模式
  • 8.2 G-SME模型的定义与重点应用领域
  • 8.2.1 G-SME模型定义
  • 8.2.2 G-SME模型的重点应用领域
  • 8.3 治理结构的内涵与管理侧重点
  • 8.3.1 股东会
  • 8.3.2 董事会
  • 8.3.3 监事会
  • 8.3.4 高级管理层
  • 8.3.5 其他最高治理机构
  • 8.3.6 管理侧重点
  • 8.4 治理机制的内涵与管理侧重点
  • 8.4.1 合规管理
  • 8.4.2 风险管理
  • 8.4.3 监督管理
  • 8.4.4 信息披露
  • 8.4.5 高层激励
  • 8.4.6 商业道德
  • 8.4.7 管理侧重点
  • 8.5 治理效能的内涵与管理侧重点
  • 8.5.1 战略与文化
  • 8.5.2 创新发展
  • 8.5.3 可持续发展
  • 8.5.4 管理侧重点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坚持为科技、为教育服务,以向行业、向学校提供优质、权威的精神产品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已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着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商务一体化延伸,现已发展为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计算机、经济管理、建筑、ELT、科普以及教材、教辅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