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用户推荐指数
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50千字
字数
2024-07-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博物馆的社会角色变化及其与各社会机制的互动关系。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从博物馆学功能论、艺术社会学互动论和文化经济学的产业观三个方法论视角进行讨论。内容主要包括:处于社会运动中的非单一线性发展的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及角色衍变、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社会作用与发展趋势、博物馆与艺术市场之间的关系与互动、博物馆运营与品牌建设等。
本书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着重从交叉学科视角阐释博物馆在文化社会与经济社会中发生的定义与功能的变化及原因,脱离传统博物馆学研究的藩篱,讨论博物馆作为面向公众开放的社会机构之一,与学术界、艺术界、产业界的互相作用,以此为博物馆的社会定位与运营策略提供新的视角洞见。本书的读者对象以博物馆学、艺术管理等专业的研究者与学习者为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提要
- 前言
- 第1章 博物馆研究的多种可能性
- 1.1 作为多学科研究对象的博物馆
- 1.1.1 处于动态社会史中的博物馆史
- 1.1.2 交叉专业使然的博物馆研究
- 1.2 博物馆定位与其属性
- 1.2.1 博物馆价值属性的衍变
- 1.2.2 经由系统定义的博物馆
- 第2章 博物馆学视角:博物馆展览的语言
- 2.1 展览功能与观众
- 2.1.1 博物馆展览史
- 2.1.2 博物馆关系网络中的有意义联系
- 2.1.3 观众定位与社会体系
- 2.2 陈列语言的学理变迁
- 2.2.1 语境的差异
- 2.2.2 陈列语言的定义
- 2.2.3 “好”的评判标准
- 2.3 展示的策略与方法
- 2.3.1 不止于复原的生态展示
- 2.3.2 展示的要素及策略
- 2.3.3 指意系统的形成与传播
- 2.4 情境构建:陈列语言的一种评估方法
- 2.4.1 情境结构的冲突与生产
- 2.4.2 情境构建的规律性运用
- 2.4.3 情境的有效性
- 2.4.4 社会规则的适应
- 2.4.5 媒介生态:博物馆如何“讲故事”
- 第3章 艺术社会学视角:博物馆的社会角色与作用
- 3.1 艺术社会中的博物馆角色
- 3.1.1 艺术社会的结构
- 3.1.2 博物馆作为中介体制
- 3.1.3 博物馆作为消费体制
- 3.1.4 博物馆作为“高雅文化模式”
- 3.2 展览的社会导向作用
- 3.2.1 对消费者价值观的引导
- 3.2.2 与中介互动中的价值评判与立场
- 3.2.3 对生产体系的促动与反作用
- 3.3 展览的社会驱动力
- 3.3.1 运营需求与商业利基的角力
- 3.3.2 展览的内在机制
- 3.4 博物馆展览的区域性
- 3.4.1 文化原型与区域市场脉络
- 3.4.2 博物馆的区域性特征与竞争力
- 第4章 文化产业视角:博物馆经济
- 4.1 文化与创意:文化产业的动力源
- 4.1.1 从“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
- 4.1.2 创意、知识的力量
- 4.2 博物馆的文化艺术经济学
- 4.2.1 经济学眼中的博物馆
- 4.2.2 博物馆的市场策略与主动创收
- 4.2.3 博物馆的文化经济职能
- 4.3 博物馆的文化价值输出
- 4.3.1 文化价值观的展现
- 4.3.2 超级明星博物馆、巡回展
- 4.3.3 博物馆对建筑的投资
- 4.4 艺术与科技:产业新结构与新观念
- 4.4.1 数字变革下的博物馆场域
- 4.4.2 博物馆未来时代的版权问题
- 第5章 结论:博物馆时空的裂变与拓展
- 5.1 时空延伸,博物馆话语结构转变
- 5.2 博物馆走向公众的现实与困境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创建于1983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创建于2000年12月,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和电子音像出版社的办社宗旨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传播有益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发挥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