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片土地上两个民族的百年纷争,讲清至为棘手地区冲突的来龙去脉。

内容简介

巴勒斯坦的这片土地,是犹太人经卷上所指的应许之地,也是许多阿拉伯人世世代代的居所。1917年,奥斯曼帝国即将落败,结束在这里4个世纪的统治;英国外交大臣发表《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在这片土地上建立民族家园。一个世纪的撕扯与动荡就此开启。

分歧从一开始就难以调和。从19世纪末首批犹太定居点的建立、20世纪30年代的阿拉伯起义,到以色列在1948年的建国、1967年的六日战争,再到1993年的《奥斯陆协议》,以及2002年以来修建的隔离墙……对于同样的事件,双方说法截然不同。犹太复国主义者眼中的公正和胜利,对巴勒斯坦人来说则是不公、失败、流亡和羞辱。

对于这片土地上两个民族百年难解的纷争,记者兼历史学家伊恩?布莱克意识到,只能通过关注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历史以及彼此来理解。于是,他借助文献资料、解密档案、口述历史,还有他自己的现场报道,寻求真相和对话。他留意历史的变迁、国家间的斡旋和博弈,因为那是冲突的肇因和驱动力;他更在意被卷入这百年动荡的普通人的生活,因为冲突的撕裂,他们在日常感受得至为真切。

一百年来,缓和的机会一再错失,促使这两个民族和平、自由、公平地作为邻居而不是敌人相处的协议从未达成。如今,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场冲突即将落幕,而理解,是面向未来的开始。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引言
  • 叙事与历史
  • 交会的事实
  • 受害者……和受害者
  • 第一章 1917
  • 被青睐的城市
  • 各执己见
  • 命运的路标
  • 第二章 1882—1917
  • 爱锡安者
  • 邻居
  • 没有看见的问题?
  • “不是无人之地”
  • 仇恨依然存在
  • 第三章 1917—1929
  • “巴勒斯坦人的典型”
  • 不满、宣传和不安
  • 委任统治的过渡
  • 劳动节
  • 逐渐模糊的差异
  • “没有共同语言”
  • 前往西墙
  • 希伯伦大屠杀
  • 互为仇雠
  • 第四章 1929—1936
  • “强加给巴勒斯坦的苦难”
  • 犹太复国主义不可能完成的使命
  • 以牙还牙
  • 第五章 1936—1939
  • 起义
  • 定义动乱
  • 无法控制的纷争,水火不容的愿望
  • 镇压与约束
  • 皮尔第二
  • 既成事实
  • 圣詹姆斯会议上的“慕尼黑阴谋”
  • 第六章 1939—1945
  • 战火中的巴勒斯坦
  • 选边站队
  • 不存在的阿拉伯人
  • 知己知彼
  • 第七章 1945—1949
  • 第一枪
  • 准备战斗
  • 决定性的一年
  • 达莱特“防御”计划?
  • 侵略,独立,浩劫
  • 第三阶段
  • 第八章 1949—1953
  • 何为灾难
  • 一去不返
  • “被打败的民族中被打败的少数”
  • 巴勒斯坦被纳入以色列
  • 名字的内涵
  • 中东唯一的民主制
  • 渗透者和驱逐
  • 第九章 1953—1958
  • “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战斗”
  • 苏伊士的第二轮较量
  • 纳赛尔,纳克巴,拿撒勒
  • 普遍消极抵抗
  • 第十章 1958—1967
  • 第一个十年
  • 少数人的权利,以色列的过错
  • 四海飘零
  • 法塔赫诞生
  • 走进巴解组织
  • 战争倒计时
  • 第十一章 1967
  • 胜利的受害者
  • 木已成舟
  • 亲密接触
  • 恢复正常?
  • 新希望?
  • 开放桥梁
  • 重聚
  • 后裔归来
  • 被诅咒的赐福
  • 第十二章 1968—1972
  • 落地生根
  • 反抗与反馈
  • 成本与收益
  • 无情的加沙
  • 在约旦的对抗
  • 在黎巴嫩及其他地方的对抗
  • 以色列的调适
  • 第十三章 1973—1977
  • 以色列地震,巴勒斯坦前进
  • 赞成改变
  • 土地与荣誉
  • 鹰派的时代
  • 更多的“以伦摩利”
  • 这片土地是我们的土地
  • 第十四章 1977—1981
  • 耶路撒冷之行
  • 自治与注意力转移
  • “消灭蚊子的权力”
  • 又是贝京
  • 单调的日常
  • 第十五章 1982—1987
  • 通往贝鲁特之路
  • 为巴勒斯坦加油
  • 里根有个计划
  • “男人工厂”
  • 当占领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 “约旦选项”?
  • 第十六章 1987
  • “头二十年”
  • 加沙最先
  • 引领之词
  • 石之子
  • 惊人的事实
  • 长臂管辖,长串子弹
  • 一个国家诞生了
  • 走进哈马斯
  • 第十七章 1988—1990
  • 拉长绳索
  • 打破恐惧的藩篱
  • “现在就和平”?
  • 第十八章 1990—1991
  • 误会重重的海湾地区
  • 进入萨达姆时代
  • 谢里夫圣所的流血事件
  • 新的世界秩序?
  • 马德里的会议
  • 第十九章 1992—1994
  • 拉宾归来
  • 厚望与鸿沟
  • 走向奥斯陆
  • 草坪上的握手
  • 与敌共舞
  • 回归
  • 第二十章 1995—1999
  • 和平刺客
  • 定居恩怨
  • 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与以色列人的权力
  • 哈马斯卷土重来
  • 进入“比比”时代
  • 伙伴还是敌人?
  • 出卖巴勒斯坦?
  • 不确定的好处
  • 第二十一章 1999—2000
  • “安全先生”——“马克Ⅱ型”
  • 抵抗有用
  • 戴维营,又来了
  • 沙龙造访
  • 阿克萨因提法达
  • 第二十二章 2000—2002
  • “让以色列国防军获胜”
  • 武装因提法达
  • “阿拉法特就是我们的本·拉登”
  • “防御之盾”
  • 令人盲目的暴力
  • 以墙相隔
  • 第二十三章 2003—2006
  • 围困
  • 撤离
  • 大家长之死
  • 拉姆安拉的不满
  • 大众抵抗运动
  • 展望未来?
  • 第二十四章 2006—2009
  • “恐怖不息,战斗不止”
  • 黎巴嫩,再来一次
  • “哈马斯坦”
  • 通往安纳波利斯之路
  • 阿巴斯与奥尔默特会谈
  • “铸铅行动”
  • 第二十五章 2009—2014
  • “积极进取”的外交
  • “无法容忍”的占领
  • 巴勒斯坦之冬
  • 井底之蛙
  • 和平的障碍
  • 建设耶路撒冷
  • 伊朗人转移了注意力
  • 临渊
  • “修剪加沙的草坪”
  • “死在镜头下”
  • 第二十六章 2015—2017
  • 百年战争
  • 向右转
  • 挥刀起义
  • 携手
  • 尾声
  • 一国方案,两国方案,无国方案
  • 双民族还是一拍两散?
  • “防特朗普”的和平?
  • 致谢
  • 部分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4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千年纠缠和百年仇怨

    蹭个热点,这几天巴以再次爆发大战,各种信息和分析充斥屏幕,关于三大宗教的千年纠缠,参考《耶路撒冷三千年》的书评。中华民族应该感恩武王姬发,让我们民族脱离一神教的演变路径,虽然还有八卦东方民族是被上帝放逐的大儿子该隐的后代。这本书作者英国人,详细记述了 1917-2017 年百年仇怨,虽然犹太人是 48 年建国,但源头是 1917 年伦敦政府的外交大臣贝尔福勋爵致信代表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的罗斯柴尔德勋爵的《贝尔福宣言》打开了中东的潘多拉盒。全书对百年历史有客观记录,阅读可认识国际政治的复杂和本质,在此蹭热点注明几个点滴:哈马斯从来不是联合国和安理会认定的恐怖组织,因此不是国际法上的恐怖组织。哈马斯开始是以色列支持的反法塔赫组织,书中没有明说,但如同伊拉克和本拉登都是反噬。最早在巴勒斯坦搞各种恐怖袭击的组织叫伊尔贡,是一个已经被定性的犹太复国主义军事恐怖组织,曾经策划了大卫王酒店爆炸袭击案和代尔亚辛村大屠杀,这个恐怖组织后来改组为以色列右翼政党赫鲁特,后来成为现在的利库德党,也就是内塔尼亚胡的政党。在这样的千年纠缠,百年仇怨下,任何站队都是无聊的,但正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预测未来是考验每个人对信息的分拣和判断能力,无论是芯片战争还是俄乌冲突,都可以检审一下个人的判断。到了反省近年西方价值观的时候了,那些平日里高唱 “永远站在鸡蛋一边” 的正义人士们,曾经推出一个理论:落后不一定会挨打,但作死就会挨打。这话也没错,世界上落后的国家很多,并不是每个国家都被打了。但只要你落后了,那么是否作死,就不是你自己能说了算的,强大的国家可以很轻易地证明你在作死。回忆一下,86 年前的宛平城,真的曾经走失过一个倭国士兵吗?幼稚!怀璧其罪,2000 年前的中国人就知道这一点了。从 1840 年至 1945 年,中国挨了 100 多年的打,也见识了所谓的 “国际社会” 和 “国际正义”,最终更加明确了一点:在这个世界上,要想不挨打,只有让自己强大起来。【正义,只在东风的照拂之下。】再学习一下伟大领袖的语录:(1959 年 3 月 3 日)“崇拜美国的人说美国科学和工业都很发达,了不起,什么都好,甚至有人说美国的月亮也比中国的好。后来经过慢慢说服,他们知道美国的月亮不一定好,也许中国的月亮还好一点。 有人迷信美国的月亮,说美国人文明,说我们比他们野蛮。文明国家把军舰开到西太平洋来,这能算文明吗?美国还把军舰开到中南美去,你们国家派了军队到美国去吗?这样看来,谁文明一些呢?我们要文明一些,因为我们没有派军队到美国去。 要翻过来,也许他们野蛮一些,我们文明一些。西方世界是野蛮人统治。当然西方国家的人民不野蛮,他们只是受了欺骗和蒙蔽,不觉悟,共产党和有觉悟的人不算在内。西方世界的统治者是野蛮一些,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要文明一些,这也要除掉帝国主义的走狗,例如中国的蒋介石,美洲的希门尼斯和巴蒂斯塔,他们是美国的走狗,野蛮人的代理人。”

      6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敌人与邻居》

      贯穿本书的主思路,就是从奥斯曼帝国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统治时期到唐纳德・特朗普时代,他们之间陷入困局的关系。巴以冲突有资格被称为地球上得到最仔细研究的问题。“大量” 甚至不足以形容它浩如烟海的资料的一角。资料的范围和深度反映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复杂性和争议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信仰与荣耀,冲突与血泪

        全书 26 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是时间段限,没有夺目的标题,而是平实地把那个时间段内发生的故事一一还原。巴以双方的学者、记者的信源均有使用,做到了公平公允。作为一个英国人,作者对于英国委任统治时期的作为也秉笔直书,能够明显感受到历史学出身的记者与文学类专业出身记者叙事风格的不同。在作者写到英国政府宣布将在 6 个月内离开巴勒斯坦地区,“没有人觉得它真的会这么做”,让人想起 2016 年开始的脱欧,没有人觉得它真的会这么做,但它就是发生了。为了真实地还原真相,作者引用了大量新闻报道,然而这样做的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从头到尾的事实梳理恐有 “史料堆砌” 之嫌(好像历史系出身的都有这个毛病……),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大量阿拉伯裔或犹太裔人名时常让人忘记自己读到哪里,迷失在千头万绪的线索里。但我想对于希望看到客观真相的读者来说,这些不便反倒可以激发人的求知欲,去自己梳理线索。在巴以冲突的发生、发展和解决中,展现出了 “你方唱罢我登场” 的混乱感。有人想从中攫取利益,有人想在自己任内留下政绩,有人想要尊严、自由、平等,有人想要的只是一个安全的家园…… 然而这片土地似乎没法承载这么多的诉求,所以暴力才仍在这片染写的土地上肆虐。如果这只是一个事关利益的问题,暂时妥协就变得容易得多,然而一旦涉及民族、土地、信仰,就变成了一道无解的难题。因为一旦妥协了 也就意味着否定之前那些为此抗争而流血流泪,甚至牺牲掉生命的那些人了。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7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