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8.6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25千字
字数
2021-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打破以往唐、宋田税制度研究的断代藩篱,对中晚唐至北宋前期这一长时段田税变迁进行解析;既注意展现田税演进中的承续性,亦努力挖掘田税制度相因的细密纹理。
内容简介
本书对唐宋之际田税制度研究是沿着制度结构演进、制度实施机制调整以及制度变迁影响三个层面进行的。
其中,制度结构演进是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对唐宋之际的田税和附加税加以探讨,制度实施机制则是对田税征收管理调整的揭示,制度变迁影响主要分析了田税制度变迁对国家财政、农业经济和农民生活的影响。
在研究过程中,首先注重田税制度变迁的过程研究,努力把握和捕捉导致制度变迁的关键性政策、制度和节点。其次注重田税制度不断重构和重塑过程中与其他制度间的关系,展现制度变迁的多元动力。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 一 研究意义和价值
- 二 研究状况
- 三 概念界定和研究思路
- (一)概念界定
- (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田税的变迁
- 一 从义仓地税到两税田亩之税:田税地位的上升
- (一)唐前期义仓地税“履亩而税”的实践
- (二)安史之乱以后地税的凸显
- (三)两税“田亩之税”的形成
- 二 唐宋之际田税对户税的消解
- (一)中晚唐时期户税与田税融合的趋向
- (二)五代十国时期两税向田税的转变
- 三 北宋时期田税本身的内在变迁
- (一)田税内在变迁的表现
- (二)桑税的形成及流变
- 第二章 田税附加税的演进
- 一 唐前期的田税附加税及其地位
- 二 唐宋之际田税附加的三次高潮
- (一)两税法实施前后的田税附加税
- (二)五代十国时期的田税附加税
- (三)入宋后形成的田税附加税
- 三 宋代“杂变之赋”的形成
- (一)杂随正纳的结果
- (二)满足财政平衡的要求
- 四 宋代“杂变之赋”的演变
- (一)多税种联合体形态下的杂变之赋
- (二)由“杂变之赋”到“杂钱”:杂变之赋向单一税种演变
- (三)宋代新附加税的衍生及其与杂变之赋的关联
- 第三章 田税的地域差异
- 一 田税地域差异形成的原因
- (一)根据地域差异制定田税的思想与实践
- (二)唐宋之际制税权的下移
- 二 唐宋之际田税地域差异的动态表现
- (一)中晚唐时期田税的地域差别
- (二)五代十国时期田税的地域差别
- 三 北宋对田税区域差异的规制及限度
- (一)田税具体税率的均定
- (二)田税税钱的折纳
- 第四章 田税征收管理的调整
- 一 田税征管模式的变化
- (一)户帖的出现
- (二)户钞的完善
- (三)逃田立租和任充永业
- (四)移产割税
- 二 土地管理的加强
- (一)从手实到检田:土地统计手段的强化
- (二)从“申牒”到“割税”:土地交易控制重心的转变
- 三 户口管理的调整
- (一)着眼于税收的“据地造籍”
- (二)以田产划分的主户和客户
- (三)旨在督促田税的形势户籍
- 第五章 田税变迁的影响
- 一 国家财政的调整
- (一)财政管理定额化
- (二)财政收入结构多元化的加强
- 二 农业经济的发展
- (一)改变惠农措施与农业生产的发展
- (二)商品性农业生产的增强
- 三 农民生活的影响
- (一)农民田税负担
- (二)农民生活状态
- 结论
- 附录一 唐宋之际户税变迁问题再议
- 一 取财而非制税:“两税钱”作为税项的实质
- 二 计税依据是否改变:“两税钱”转向桑产的关键
- 三 配税而非定税:唐后期据贯均率的性质
- 四 从唐宋之际户税变迁看中国古代户税的角色与功能
- 附录二 “伪朝”与“伪国”语境下的五代十国杂税
- 一 “伪朝”旧制:对朱梁杂税的夸大
- 二 “伪国旧制”:对十国杂税的渲染
- (一)宋代对“伪国旧制”遗留杂税的蠲免
- (二)将宋代南方存在的杂税都冠以“伪国旧制”
- (三)宋代史籍对十国杂税的极尽搜罗和夸张性描述
- 三 “伪朝”与“伪国”语境下五代十国杂税实质的透视
- (一)“伪朝”与“伪国”语境与政治合法性诉求
- (二)“伪朝”与“伪国”并非杂税凸显的根本原因
- (三)“伪朝”与“伪国”杂税存在有其合理性
- 附录三 中央与地方分权视野下的唐宋经济变革
- 附录四 试论唐前期吐鲁番地区户税的几个问题
- 一 吐鲁番地区户税是否有中央户税和地方户税之分?
- 二 吐鲁番地区的户税是单一形式税还是复合形式税?
- 三 吐鲁番地区户税征收中所依据资产是否包括土地?
- 参考文献
- 一 文献资料
- 二 今人论著
- (一)著作
- (二)论文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