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论述了苏联和俄罗斯各个时期经济体制改革进程、问题与失败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苏联剧变的体制因素。

内容简介

在论述俄罗斯执政者通过经济改革实现体制转型问题时,本书分析了俄罗斯经济体制转型的特点,即激进式改革和体制转型与制度变迁为同一个过程。不论苏联时期的经济改革还是俄罗斯的经济体制转型,对于曾经长期搬用苏联模式与当今正面临重启改革议程的中国来说,都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不少启示。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讲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 一、理论渊源
  • 二、一系列重大经济政策的直接影响
  • 三、政治与历史因素的重大影响
  • 第二讲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和弊端
  • 一、构成苏联模式的主要内容
  • 二、斯大林模式的总体评价与主要特点
  • 三、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的主要特点
  • 四、主要弊端
  • 第三讲 “二战”后斯大林不思改革
  • 一、“二战”后不思改革的原因
  • 二、苏联经济体制模式阵营化
  • 三、简短结语
  • 第四讲 赫鲁晓夫上台面临的难题与经济改革
  • 一、面临的难题
  • 二、首先着手农业改革
  • 三、工业管理体制改革
  • 第五讲 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时期的经济改革
  • 一、赫鲁晓夫时期推行经济改革的历史作用
  • 二、赫鲁晓夫时期改革未取得成功的原因
  • 三、赫鲁晓夫下台的原因
  • 第六讲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改革
  • 一、第一阶段:调整与探索改革
  • 二、第二阶段:全面推行新经济体制
  • 第七讲 勃列日涅夫时期经济改革停滞的原因
  • 一、经济体制改革停滞的突出表现
  • 二、经济体制改革停滞不前的原因
  • 三、体制改革停滞产生的严重经济后果
  • 第八讲 勃列日涅夫时期政治体制倒退及其严重后果
  • 一、政治体制倒退的突出表现
  • 二、政治体制倒退产生的严重后果
  • 第九讲 戈尔巴乔夫体制改革的背景
  • 一、戈尔巴乔夫其人
  • 二、戈尔巴乔夫上台面临的严峻形势
  • 第十讲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进程与指导思想
  •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 二、改革的指导思想
  • 第十一讲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与苏东剧变
  • 一、改革失败的原因
  • 二、改革失败与苏东剧变的关系
  • 三、对戈尔巴乔夫时期改革的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 第十二讲 叶利钦推行“休克疗法”的缘由
  • 一、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
  • 二、转轨方式的争论与方案
  • 三、推行激进式“休克疗法”改革的历史背景
  • 四、有关激进、渐进转轨方式的几点看法
  • 第十三讲 叶利钦时期的经济转型及其危机
  • 一、基本评价
  • 二、出现严重危机的原因分析
  • 第十四讲 俄罗斯国企改革的主要途径及其评价
  • 一、有关所有制的一个理论误区
  • 二、俄罗斯国企改革的迫切性
  • 三、私有化的理论、含义与目标
  • 四、私有化进程与方式方法
  • 五、对私有化的评价
  • 第十五讲 俄罗斯的宏观经济体制改革
  • 一、财政体制改革
  • 二、税收体制改革
  • 三、金融体制改革
  • 四、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 第十六讲 俄罗斯农业改革与发展状况
  • 一、农业长期落后的根由是斯大林建立的集体农庄制度
  • 二、集体农庄与国营农场经营组织形式的改组
  • 三、实行土地私有化改革
  • 四、农业发展状况
  • 五、对农业的扶持政策
  • 第十七讲 俄罗斯对外经济体制与政策的变革
  • 一、戈尔巴乔夫时期开始积极推动对外经济体制改革
  • 二、苏联时期对外经贸合作的特点
  • 三、俄罗斯对外经贸合作政策
  • 四、改革对外经济体制
  • 五、强化战略东移亚太
  • 第十八讲 俄罗斯转型过程中的腐败问题
  • 一、腐败之历史渊源
  • 二、日趋严重的腐败与反腐措施
  • 三、腐败难以遏制的原因
  • 第十九讲 俄罗斯体制转型与经济现代化
  • 一、简要的历史回顾
  • 二、俄罗斯提出经济现代化的背景
  • 三、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将会遇到的问题
  • 第二十讲 苏俄经济改革的启示
  • 一、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不断地改革才能发展,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
  • 二、在改革经济体制的同时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
  • 三、关于改革要坚持正确方向的问题
  • 四、正确认识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 五、经济发展方式能否顺利转变,说到底取决于经济体制的改革
  • 六、应高度重视农业问题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称三联书店) 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