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类型
6.5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07千字
字数
2022-03-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对已婚男性在社交媒体进行婚外“交友”过程中,对性脚本的构建、实施和诠释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分析。
内容简介
Web3.0时代,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对国人生活的深度嵌入,婚外性开始借助社交媒体这一新的媒介工具,并呈现出新特点。
在此背景下,本书以国内某知名社交媒体为调查对象,前后花费三年时间,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无结构式访谈的方式,对28名已婚男性的网络约见行为进行了虚拟民族志研究。
以此为棱镜,本书从日常生活实践的生活伦理视角,展布转型期已婚者特别是男性已婚者构建、演绎婚外性脚本的行为、过程和心理,揭示了人们对婚姻的复杂性认知,也丰富了性社会学的相关研究。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社交媒体是现代婚姻的“隐形杀手”吗
- 一 婚外性的演变
- 二 社交媒体成为Web 3.0时代性的重要出口
- 三 社交媒体“隐形杀手”论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的多维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思路
- 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研究述评
- 第一节 主要概念界定
- 一 陌生人社交媒体
- 二 “交友”
- 三 婚姻稳定性
- 第二节 西方的相关研究
- 一 婚姻稳定性传统研究
- 二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不忠研究
- 第三节 国内的相关研究
- 一 婚姻稳定性研究
- 二 出轨、一夜情、“交友”等相关研究
- 第四节 国内现有研究相对滞后
- 一 对互联网情境的观照不够充分
- 二 对“本土知识”的观照较为欠缺
- 三 对转型期中国男性婚外性的研究相对缺位
- 四 急需定性研究方法的补充
- 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理论框架和视角
- 一 理论框架
- 二 理论视角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田野说明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田野说明
- 第三节 研究过程
- 一 恪守研究伦理
- 二 个案基本情况
- 三 双重身份问题的应对
- 小结
- 第四章 陌生人伦理
- 第一节 陌生人伦理的出现
- 一 陌生人社会的到来
- 二 陌生人伦理的出现
- 第二节 陌生人社交媒体的流行
- 一 脱域化与网络社交
- 二 陌生人社交媒体的流行
- 第三节 匿名社交媒体——撩撩
- 一 广告策略:恰好遇见你
- 二 LBS技术:附近的人
- 三 自我呈现:远离尬聊
- 四 弱关系社交:既隔离又联结
- 小结
- 第五章 显规则与潜规则
- 第一节 显规则与潜规则
- 一 显规则和潜规则
- 二 显规则:《撩撩管理规范》
- 三 潜规则:“交友”流程
- 第二节 撩撩婚外“交友”的比较分析
- 一 常见婚外性的形式
- 二 撩撩婚外“交友”的比较分析
- 小结
- 第六章 构建性爱乌托邦
- 第一节 个人资料与自我呈现
- 一 照片的自我呈现
- 二 网名的自我呈现
- 第二节 目标筛选
- 一 强调自我审美偏好
- 二 强调对方“交友”的可能性
- 三 强调“朋友”关系的可持续性
- 第三节 搭讪
- 一 搭讪的重要作用
- 二 搭讪的互动符号
- 三 搭讪的段位
- 四 搭讪和网络调情
- 第四节 边界
- 一 婚外“交友”的底线
- 二 情感剥离
- 第五节 “战略”与“战术”
- 一 “战略”与“战术”
- 二 “战略”:借助常态表征的保护
- 三 “战术”:逃避配偶凝视的手段
- 小结
- 第七章 自我建构婚外“交友”合法性
- 第一节 婚外“交友”的合法性问题
- 一 合法性概念
- 二 婚外“交友”对社会规范的背离
- 第二节 婚外“交友”者自我建构合法性
- 一 合法性建构方式:行动归因
- 二 受访者常见的行动归因
- 小结
- 第八章 自我审查与疗愈
- 第一节 混合人生
- 一 混合人生
- 二 多元自我
- 第二节 自我审查
- 一 个案M02:我不是什么好人,但是绝不坏
- 二 个案M01:我是被家里逼着结婚的
- 三 个案M05:算是给生活一个出口吧
- 四 个案M28:中国式婚姻中的丈夫都很好
- 第三节 自我疗愈
- 一 情绪:一种新的社会秩序的基础
- 二 网络的抑制解除效应
- 三 成为自己的治疗
- 小结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 研究发现
- 二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讨论
- 一 性观念的变迁
- 二 过渡人: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共生
- 三 纯粹关系:对未来婚姻制度的社会学想象
- 第三节 研究反思
- 一 关于研究对象
- 二 关于研究方法
- 三 关于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