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类型
8.1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406千字
字数
2008-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对98年代以来中国重大的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进行了深度的解读。
内容简介
对98年代以来中国重大的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进行了深度的解读,更从文化研究的视角作了独到而深刻的分析,对于广大文学艺术爱好者和专业研究人员鄯具奄参考价值。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和文学艺术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景象,中国特色的市场化、商业化、消费主义以及全球化深刻地改写了文学艺术和文化活动的存在方式、生产模式和接受心理,这对文化和文学艺术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论 文学的祛魅
- 祛魅和赋魅
- 文学/文化活动的去精英化
- 王朔与痞子文学
- 网络和文学的去精英化
- 文化偶像的祛魅与大学精神的改写
- 文学性的扩散和文学的祛魅
- 反区隔与审美的祛魅
- 经典的消费化、大话文学与文学的祛魅
- 众声喧哗背后的无聊及其社会根源
- 当下中国的消费主义话语批判
- 第一章 转型时代的文化选择 ——关于知识分子与文化价值建构的几次重大论争(上)
- 一 “人文精神”与“世俗精神”的论争
- (一)“人文精神”的出场语境与基本含义——对《旷野上的废墟》的解读
- (二)作为“世俗精神”对立面的“人文精神”
- (三)超越秩序与世俗秩序的紧张——知识分子的激进反世俗姿态分析
- (四)1980年代世俗化的历史地位
- (五)1990年代世俗化的畸变
- (六)第三种立场:历史主义与道德主义的互补
- (七)终极关怀在世俗社会中的位置
- 二 警惕神圣还是抵抗世俗——王蒙和王彬彬的论争
- (一)王蒙眼中的“痞子文学”与“躲避崇高”
- (二)到底谁是“聪明者”?——知识分子的人格问题
- (三)终极与多元
- 第二章 转型时代的文化选择 ——关于知识分子与文化价值建构的几次重大论争(下)
- 一 道德理想主义与转型期中国文化——张承志和张炜引发的论争
- (一)道德理想主义的基本内涵
- (二)作为审美乌托邦的道德理想主义
- (三)道德优先性原则的误区
- (四)如何面对现代性的吊诡?
- (五)计划体制、市场体制与道德问题
- (六)诗人应当对谁愤怒?
- (七)从专制的思想到思想的专制
- (八)多元与宽容是有限度的吗?
- (九)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理想建构——新理想主义的提纲
- (十)多元社会中的道德共识
- 二 “二余”之争与余秋雨现象
- (一)“二余”之争与“忏悔”问题
- (二)从道德反思上升为政治反思
- (三)昆德拉与哈维尔之争
- (四)作为大众文化明星的余秋雨
- 第三章 现代性视阈中的怀旧
- 一 老照片:“读图”时代的记忆
- (一)1996:影像时代的怀旧
- (二)小叙事中的记忆
- 二 老上海:一首浓艳的怀旧诗
- (一)文化身份的建构
- (二)酒吧、豪宅与时尚的怀旧
- (三)来自学界的声音
- 三 毛泽东:不落的红太阳
- (一)被消费的大众文化符号
- (二)走下神坛的领袖
- (三)记忆为何抹不去?
- 四 流行音乐:是谁在撩动心弦
- (一)生命终究难舍蓝蓝的白云天
- (二)永不凋零的蓝莲花
- (三)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
- (四)那白衣飘飘的年代
- 第四章 后革命时代的革命文化
- 一 “革命”,“后革命”,“后革命文化”
- 二 革命文化的商业化
- 三 革命文化的大话化
- 四 简要的结论
- 第五章 革命与商业夹缝中的“红色经典”
- 一 暧昧的“红色经典”
- 二 “红色经典”成了“黄色经典”?
- 三 革命与商业之间的暧昧关系
- 四 结语:另一种“告别”?
- 第六章 中产话语与当下中国中间阶层身份想象
- 一 “中产阶级”:一个扑朔迷离的概念
- 二 中产话语与现代化想象
- 三 中产话语的隐身与登场
- 四 大众媒体及其所倡导的生活
- (一)大众媒体的非大众想象
- (二)时尚话语的扩张
- 五 书写中产
- (一)小资/中产影像
- (二)小资/中产文字
- 六 品味:中产话语的关键词
- 七 小结
- 第七章 全球化景观下本土文化生产的中西想象
- 一 想象与现实——在全球化语境下寻找新的认同
- 二 王启明与中国人的美国梦
- 三 跨语境文本与全球居民
- 四 在文化冲突的表象背后
- 五 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回来
- 六 大众传媒:爱恨交织话美国
- 七 张艺谋电影:专供出口的“东方情调”
- 第八章 犬儒式生存与抵抗——“大话文化”现象考察
- 一 从《大话西游》到《Q版语文》
- 二 《大话西游》之“冷”与内地文化生态转型
- 三 《大话西游》之“热”与青年群体感觉结构的新变
- 四 《沙僧日记》与《Q版语文》:内地“大话文化”的兴起
- 五 大话文化与犬儒主义
- 第九章 暧昧时代的历史镜像——20世纪90年代后历史题材大众文化现象考察
- 一 20世纪90年代后历史题材大众文化现象概述
- 二 消费主义的欲望符号
- 三 发展中的双重矛盾
- 四 政治欲望的错位聚焦
- 五 全球化语境中的“盛世”想象
- 第十章 身体与身体写作
- 一 身体、文化、文学
- (一)身体热的社会文化语境
- (二)革命文学中的身体
- (三)搞破鞋与反革命:《黄金时代》的身体政治
- (四)灵与肉的分离:《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 (五)反抗现代性:身体书写的民间文化立场
- (六)挑战暴力叙事的极限:余华小说中的身体叙事
- 二 私人化写作中的身体:寻找个体的隐秘身体感觉
- 三 美女作家与所谓“身体写作”
- 四 造反的身体:诗歌中的“下半身写作”
- 五 《遗情书》:身体的不能承受之轻
- 第十一章 《流星花园》热与青年亚文化现象
- 一 “流星”事件始末
- 二 童话、暴力及阐释的自由
- (一)历史渊源
- (二)不被认可的暴力场景
- (三)可能与必然
- 三 《流星花园》与青少年文化的层理
- 四 从《流星花园》的传播看青少年亚文化的衍生空间
- (一)《流星花园》的传播及其在网络上的衍生
- (二)网络同人的青少年亚文化气质
- 五 结语
- 第十二章 金庸与“武侠热”
- 一 金庸传奇大观
- (一)“武侠热”的缘起与“金大侠”的脱颖而出
- (二)两岸三地不断升级的“金庸热”
- 二 “武侠热”的文学之维
- (一)从“旧武侠”到“新武侠”
- (二)“新武侠”小说革新及其引发的争鸣
- 三 “武侠热”的文化阐释
- (一)“武侠热”是民族文化的复兴么?
- (二)“武侠热”是社会心理的无意识表露么?
- (三)“武侠热”是炒作与媚俗么?
- 第十三章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
- 一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时尚风景线
- 二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由来
- 三 国内有关“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学术论争
- (一)开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提出
- (二)争鸣:文化研究与文学理论之争
- 四 反思:作为话题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 五 “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中几个核心问题的思考
-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的边界
-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的价值取向问题
- (三)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知识分子的角色定位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