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8.5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03千字
字数
2020-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从阶层划分出发,将政争、馆阁、科举、地域、传播、禅宗等宋代文学研究中的常用视角融入诗歌分析之中,试图立体呈现理宗朝诗坛的丰富面貌。
内容简介
本书将南宋理宗朝诗坛划分为官僚士大夫、地方文人、江湖游士、五山禅僧四大群体。其中官僚士大夫阶层的诗歌风貌以历时性的方式呈现,分为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祐、宝祐四个阶段,突出四个主题:贬谪、更化、馆阁、科举,通过历史事件的勾连,尝试对以往研究者关注较少的士大夫诗歌进行一些梳理。
在地方文人和江湖游士的探讨中,本书将宽泛的“江湖”概念进行了重新划分,从闲居活动、地域认同、景观书写、体裁选择等方面图书地方文人的特性,又从文化性格、创作状态、诗集编选、形象建构等方面重新探讨了江湖诗人。对于南宋五山禅林诗歌,本书注重禅学话语与诗歌文本的相互阐释。
目录
- 版权信息
- 复旦宋代文学研究书系第二辑序
- 绪言
- 第一节 理学正统与晚宋的士大夫诗歌
- 第二节 “江湖”之外:理宗朝诗坛研究的新维度
- 一、江湖诗人与晚宋诗坛分层
- 二、地方文人的历史定位
- 三、禅林文学研究的文献基础
- 第一章 贬谪与更化:官僚士大夫的诗歌创作(上)
- 第一节 济王事件与宝绍时期的贬谪诗歌
- 一、敬畏与超悟:魏了翁与洪咨夔的去国心态与情感表达
- 二、春秋诗法:岁时吟咏中的政治隐喻
- 三、渊深宏奥:“渠阳诗”的语言风格
- 第二节 “端平更化”与端嘉诗风的演变
- 一、闲雅雍容与警醒隐忧:更化初期的朝士心态和诗歌风貌
- 二、“何减庆历”:端平年间的尚气士风与雄豪诗风
- 三、激扬与酸凄:端平雄豪诗风的深层透视
- 四、轩爽磊落:《玉楮集》的气格与诗艺
- 第二章 馆阁与科举:官僚士大夫的诗歌创作(下)
- 第一节 淳祐时期的馆阁翰苑文化与诗歌风貌
- 一、性理与本心:淳祐馆阁翰苑的学术风尚与文学创作
- 二、淳祐修史与“诗史”风貌的形成
- 三、沉吟与合声:淳祐文人的馆阁翰苑创作
- 第二节 宝祐四年科举事件与文学创作
- 一、科举之学的普及:进士群体的文化基础
- 二、应举与观试:科举题材的文学书写
- 三、同年关系的深化:易代之际的精神砥砺
- 第三章 空间与景观:地方文人的诗歌创作
- 第一节 晚宋永嘉诗人对“四灵” 诗风的传承
- 一、薛师石“文会”与永嘉诗人的风格异同
- 二、永嘉山水与诗人的地方书写
- 第二节 闲暇与徽州诗人唱和
- 一、栖身与处顺:闲居者的时空环境
- 二、方岳与吴锡畴的《山居十首》唱和
- 第三节 地域视野下的宋末元初江西盱江诗人群体
- 一、“吾盱有此前辈”:刘壎的历史记忆与地域认同
- 二、结社与参诗:盱江诗人群体的构成
- 三、地域风气与盱江诗人的古体诗创作
- 四、地域文化的集体呈现:仙道景观的文学书写
- 第四章 豪侠与漫游:江湖游士的诗歌创作
- 第一节 侠气与诗风——游士阶层文化性格和创作特征的再认识
- 一、尚武与建功:豪侠兴起的时代氛围
- 二、游士横议:侠气在政治空间中的显现
- 三、“友道”与“心朋”:游士交往中的江湖意气
- 四、以侠为诗:江湖游士的创作风貌
- 第二节 游吟:江湖诗的生产状态与精神内涵
- 一、吟诗与得句:江湖诗的创作状态
- 二、移动空间:江湖诗人的纪行之作
- 三、漫游与归家:江湖诗人的内在超越
- 第三节 风格的选择与形塑:戴复古诗集编选的考察
- 一、石屏诗集的编选与序跋
- 二、《石屏续集》与《中兴群公吟稿戊集·石屏戴式之》的对比
- 第四节 江湖诗人的形象建构
- 第五章 唱道与颂禅:五山丛林的诗歌创作
- 第一节 游方与赠别:禅机启悟与言语表达
- 一、“与世同波,与世无涉”:禅门的纪游诗创作
- 二、归家与开悟:禅门送别诗的书写主题
- 三、“峰顶月”与“海东日”:《一帆风》的表达策略
- 第二节 文字禅与五山僧众的禅意吟颂
- 一、“假文明宗”:文字禅在五山丛林的兴盛
- 二、禅慧与诗语:《花光十梅》题咏与道号颂
- 三、“提撕无间断”:作为文字禅范本的《天台石桥颂轴》
- 结束语
- 附录一 “宿命通”与北宋中后期文人的转世书写
- 一、“宿命通”:北宋中后期文人转世书写的理论基础
- 二、宿缘前世与北宋中后期文人的生命体验
- 三、交际语境中的转世关系
- 四、作为诗学话语的文人转世
- 附录二 日常经验与内在超越:南宋诗人的老年书写
- 一、老态病体的日常化书写
- 二、衰老与精进:生死困境的内在超越
- 三、老年唱和的表达策略:从公共话语到个性叙事
- 参考文献
- 一、古籍文献(按四部分类排序)
- 二、近人今人论著(按出版时间排序)
- 三、单篇学术论文(按发表时间顺序)
- 四、博士学位论文(按完成时间排序)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复旦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1年,由复旦大学主办,受教育部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双重管辖。2001年经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复旦大学出版社与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两社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出版社,下辖二级社复旦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