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对腹膜及腹膜后间隙的疾病,从解剖、组织胚胎、生理、病理等基础理论到临床诊断及ZL作了全面的论述,对近年有关的新的研究进展、诊断检查方法及治疗措施,特别是与临床有关的部分更是作了联系实际的详细讲解,这将极有助于指导医师临床应用。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5篇37章,对腹膜和腹膜后间隙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等内容作了完整、系统、详尽的叙述。对类型繁多的腹膜炎,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描绘。另外,也对某些少见、罕见病逐一作了介绍。作者在编写过程中重视基础理论,紧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及新进展,在将新观点、新诊断技术、新ZL手段及新展望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同时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力求既具有新颖性,又有较高实用性。特别是在诊断篇,对某些少见、罕见疾病章节添加了图像,以增加其直观性、生动性。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编委会名单
  • 前言
  • 第1篇 基础篇
  • 第1章 腹膜的解剖学
  • 第1节 概述
  • 第2节 腹膜与腹、盆腔器官的关系
  • 第3节 腹膜形成的结构
  • 第4节 腹膜隐窝
  • 第5节 腹膜腔全貌
  • 第6节 腹膜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 第2章 腹膜的组织胚胎学
  • 第1节 体腔的发生
  • 第2节 系膜的发生
  • 第3节 腹膜的组织学结构
  • 第3章 腹膜的生理
  • 第1节 间皮细胞
  • 第2节 间皮下基底层
  • 第3节 间皮下细胞外基质
  • 第4节 血管
  • 第5节 淋巴管
  • 第4章 腹膜的超微结构
  • 第1节 腹膜间皮的超微结构
  • 第2节 腹膜毛细血管的超微结构
  • 第3节 腹膜毛细淋巴管网的超微结构
  • 第4节 腹膜孔的超微结构
  • 第5节 腹膜表面活性层
  • 第5章 腹膜及腹膜后间隙疾病病理
  • 第1节 腹膜非肿瘤性疾病
  • 第2节 腹膜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 第3节 腹膜后非肿瘤性疾病
  • 第4节 腹膜后肿瘤性病变
  • 第2篇 诊断篇
  • 第6章 腹膜及腹膜后间隙疾病超声成像诊断
  • 第1节 腹膜及腹膜后解剖概要
  • 第2节 超声诊断技术进展及其在腹膜、腹膜腔及腹膜后间隙疾病中的应用
  • 第3节 腹膜、腹膜腔及腹膜后间隙超声检查适应证及检查技术
  • 第4节 正常腹膜及腹膜后超声声像
  • 第5节 腹膜、腹膜腔及腹膜后间隙疾病的超声诊断
  • 第6节 介入超声在腹膜及腹膜后间隙疾病中的应用
  • 第7章 腹膜及腹膜后间隙疾病的CT诊断
  • 第1节 腹膜、腹膜腔及腹膜后间隙的正常CT解剖
  • 第2节 腹膜及腹膜腔病变的CT诊断
  • 第3节 腹膜后间隙疾病的CT诊断概述
  • 第4节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
  • 第5节 腹膜后非肿瘤性疾病的CT诊断
  • 第8章 腹膜及腹膜后间隙疾病磁共振成像诊断
  • 第1节 磁共振的发展史及基本原理
  • 第2节 腹膜后间隙解剖
  • 第3节 腹膜后间隙常见疾病的MR诊断
  • 第4节 腹膜病变的MR诊断
  • 第9章 数字血管造影诊断
  • 第1节 血管造影及数字血管造影
  • 第2节 腹膜及腹膜后血管解剖
  • 第3节 腹膜及腹膜后间隙常见疾病数字血管造影的诊断
  • 第4节 血管造影在腹膜后肿瘤中的应用
  • 第10章 腹膜活检及腹腔镜诊断
  • 第1节 腹膜活检
  • 第2节 腹腔镜检查
  • 第3篇 腹膜疾病篇
  • 第11章 腹膜发育异常
  • 第1节 腹膜腔发育不全及腹腔异常韧带
  • 第2节 腹膜缺如及部分缺如
  • 第3节 腹膜疝
  • 第4节 穿腹膜疝
  • 第12章 腹膜恶性肿瘤
  • 第1节 原发性腹膜癌
  • 第2节 恶性腹膜间皮瘤
  • 第3节 腹膜假性黏液瘤
  • 第4节 其他原发性腹膜恶性肿瘤
  • 第5节 腹膜转移癌
  • 第6节 腹膜转移癌的评估及特殊类型
  • 第13章 腹膜良性肿瘤
  • 第1节 腹膜囊肿、腺瘤样瘤及囊性间皮瘤
  • 第2节 腹膜囊性淋巴管瘤及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
  • 第14章 腹膜其他罕见肿瘤
  • 第1节 腹膜神经胶质瘤病
  • 第2节 腹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 第15章 原发性腹膜炎
  • 第1节 腹膜炎概论
  • 第2节 自发性腹膜炎
  • 第3节 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 第4节 结核性腹膜炎
  • 第16章 继发性腹膜炎
  • 第1节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
  • 第2节 化学性腹膜炎
  • 第3节 血性腹膜炎
  • 第4节 外伤性腹膜炎
  • 第5节 手术后腹膜炎
  • 第6节 腹腔脓肿与腹膜炎
  • 第7节 尿性腹膜炎
  • 第8节 成人粪性腹膜炎
  • 第9节 新生儿胎粪性腹膜炎
  • 第10节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
  • 第11节 其他医源性腹膜炎
  • 第12节 盆腔腹膜炎
  • 第17章 第三型腹膜炎
  • 第1节 概述
  • 第2节 真菌性腹膜炎
  • 第18章 性传播疾病所致腹膜炎
  • 第1节 淋球菌性腹膜炎
  • 第2节 支原体性腹膜炎
  • 第3节 衣原体性腹膜炎
  • 第4节 HIV/AIDS相关性腹膜炎
  • 第19章 特殊类型腹膜炎
  • 第1节 老年腹膜炎
  • 第2节 妊娠期腹膜炎
  • 第3节 硬化性腹膜炎
  • 第4节 肉芽肿性腹膜炎
  • 第5节 结缔组织病相关性腹膜炎
  • 第6节 寄生虫性腹膜炎
  • 第7节 胰源性腹膜炎
  • 第8节 乳糜性腹膜炎
  • 第9节 嗜酸粒细胞性腹膜炎
  • 第10节 胆固醇性腹膜炎
  • 第20章 少见、罕见腹膜炎
  • 第1节 药源性腹膜炎
  • 第2节 胎脂性腹膜炎
  • 第3节 腹型过敏性紫癜
  • 第4节 多发性浆膜炎
  • 第5节 良性阵发性腹膜炎综合征
  • 第6节 克罗恩病腹膜炎
  • 第21章 腹膜纤维化
  • 第1节 腹膜纤维化机制与防治
  • 第2节 腹茧症
  • 第3节 腹膜粘连
  • 第22章 腹膜及腹腔其他疾病
  • 第1节 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 第2节 腹腔妊娠
  • 第3节 腹膜黑变病
  • 第4节 腹部卒中
  • 第23章 腹膜疾病诊疗进展
  • 第1节 感染性腹膜炎腹水诊断
  • 第2节 腹腔镜在腹腔感染中的应用
  • 第3节 腹膜表面肿瘤外科治疗
  • 第4节 腹腔恶性肿瘤基因治疗
  • 第5节 腹腔恶性肿瘤分子靶向治疗
  • 第24章 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常见并发症
  • 第1节 肝肾综合征
  • 第2节 肝性脑病
  • 第3节 消化道出血
  • 第25章 腹膜功能研究及其评估
  • 第1节 腹膜的生理功能及腹膜功能研究的历史
  • 第2节 腹膜溶质转运和水转运功能的研究及评估
  • 第3节 超滤衰竭
  • 第4节 腹膜功能研究及评估的临床应用与展望
  • 第26章 腹膜疾病的营养支持
  • 第1节 营养支持概述
  • 第2节 营养状况的评定与监测
  • 第3节 肠外营养
  • 第4节 肠内营养
  • 第5节 腹膜疾病营养支持
  • 第27章 肠屏障功能障碍与腹腔感染
  • 第1节 肠屏障功能障碍与细菌性自发性腹膜炎
  • 第2节 内毒素血症与感染性腹膜炎
  • 第28章 腹腔感染的抗生素治疗
  • 第1节 腹腔感染的常见致病菌
  • 第2节 抗生素对细菌的作用与反作用
  • 第3节 腹腔感染的抗生素应用进展
  • 第4节 腹腔感染的抗生素治疗与预防
  • 第29章 重症腹膜炎与感染性休克
  • 第1节 病原学
  • 第2节 发病机制
  • 第3节 病理生理
  • 第4节 诊断
  • 第5节 治疗
  • 第30章 微生态制剂与感染性腹膜炎
  • 第1节 微生态平衡与微生态制剂
  • 第2节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制
  • 第3节 微生态制剂分类和作用
  • 第4节 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
  • 第5节 微生态制剂与感染性腹膜炎
  • 第4篇 腹膜后间隙疾病篇
  • 第31章 腹膜后间隙感染
  • 第1节 腹膜后淋巴结炎
  • 第2节 腹膜后感染与脓肿
  • 第3节 腹膜后淋巴结核
  • 第32章 腹膜后间隙损伤
  • 第1节 腹膜后间隙外伤
  • 第2节 腹膜后间隙出血及血肿
  • 第33章 原发性腹膜后间隙肿瘤
  • 第1节 腹膜后肿瘤概论
  • 第2节 腹膜后间隙肿瘤的临床诊断与评估
  • 第3节 腹膜后肿瘤的外科治疗
  • 第4节 腹膜后间隙肿瘤的综合辅助治疗
  • 第5节 常见的腹膜后间隙肿瘤
  • 第34章 腹膜后纤维化
  • 第1节 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
  • 第2节 继发性腹膜后纤维化
  • 第35章 腹膜后间隙其他疾病
  • 第1节 腹膜后间隙液体渗病
  • 第2节 腹膜后软斑病
  • 第3节 腹膜后间隙气肿
  • 第4节 腹膜后间隙寄生虫病
  • 第5节 腹膜后妊娠
  • 第6节 腹膜后子宫内膜异位症
  • 第5篇 腹膜及腹膜后间隙相关疾病篇
  • 第36章 腹膜及腹腔相关疾病
  • 第1节 糖衣肝
  • 第2节 Whipple病
  • 第3节 腹腔间隔室综合征
  • 第4节 恶性萎缩性丘疹病
  • 第37章 其他相关疾病
  • 第1节 Castleman病
  • 第2节 肠系膜脂膜炎
  • 第3节 系统性弹性组织溶解性肉芽肿病
  • 第4节 腹腔异物性肉芽肿
  • 中英文名词对照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6月,是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综合出版单位。植根于“清华”这座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秉承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起来。清华大学出版社始终坚持弘扬科技文化产业、服务科教兴国战略的出版方向,把出版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和科技图书作为主要任务,并为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出版事业设立了多项出版基金,逐渐形成了以出版高水平的教材和学术专著为主的鲜明特色,在教育出版领域树立了强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