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类型
8.1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84千字
字数
2021-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收录张旭东自1988年以来的电影研究和批评文章。
内容简介
作者主要关注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崛起的“中国新电影”,自这一时代,中国电影开始审视自身历史,盘点民族电影的文化资源,探索审美突破的策略,努力学习崭新的“现代世界电影语言”,以此发出自己的声音并“走向世界”。
张旭东在书中主要以“第五代”电影为主要分析对象,对《红高粱》《孩子王》《秋菊打官司》《芙蓉镇》等名家名作,以及以贾樟柯代表的“第六代”导演作品的叙事解析和批评阐释,结合中国的社会历史语境,探讨历史如何在荧幕上再度呈现,第五、第六代导演在海外与在国内民族文化图景中的位置,以及电影现代主义在社会与意识变革舞台上的位置,等等。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言
- 上编 “第五代”与“现代电影语言”探索
- 银幕上的“语言之物”与“历史之物”
- 引言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现代电影语言”的生成
- “现代世界电影”的概念
- 风景、自我与媒介:新电影的种种发现
- 社会风景的寓言
- 一代人的教育和成长(Bildung)
- 自我的镜像:作为寓言的“风景”
- 《红高粱》的乌托邦与意识形态
- 欲望的神话
- 民族主义
- 农民乌托邦
- 生产方式
- 对于女性的再现
- 下编 影像叙事与正当性
- 作为政治寓言的人道主义
- 从小说到电影
- 一般结构特征
- 想象的共同体
- 喜剧而非悲剧
- 常态与非常态
- “算算经济账”:劳动、积累与财富的合法性
- 生命政治的翻转
- 人与非人间的往复运动
- 语言游戏与意义争夺
- 主角的多元叠加与历史时间的断裂
- 叙事、文化与正当性
- 现代主义及其来世
- 日常生活的文化政治
- 合法性对正当性
- 重复与独一性:进一步思索日常世界和人民主权的自我肯定
- 创伤、叙事与记忆
- 消逝的诗学
- 背景与形成
- 测绘消沉
- 纪实的冲动
- 数码世界
- 消失
- 静物
- 附文
- 电影叙事中的历史冲突
- 在纽约看《英雄》
- 《长恨歌》
- 何谓祥子?
- 聚义厅还是桃花源?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全国著名综合出版社之一,主要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律、财经、管理、历史等学术专著和大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