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位心理学博士视角下纽约富豪阶层的育儿战争;摘掉滤镜,看到全世界父母相似的育儿焦虑。

内容简介

曼哈顿上东区的私立学校,是资产排名位于前1%的富豪们的角斗场。

这里的精英父母利用高超的手腕精心运作,为孩子争取常春藤联盟为数不多的宝贵席位,上演了一出出光鲜而残酷的育儿战争。

作为哈佛大学毕业生,布莱斯·格罗斯伯格迅速成为备受纽约上流阶层青睐的金牌家教。她的秘密武器不仅是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她了解这些“盖茨比”的焦虑所在:在新镀金时代,财富非但没能让他们自在,反而助长了他们对阶层下滑的恐惧。

“天下父母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希望孩子有更好的前途,但又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

格罗斯伯格穿梭于曼哈顿的私立学校与豪华公寓之间,她做好准备应对精英阶层急迫的育儿诉求,却意外地窥探到孩子们不堪重负的、郁郁寡欢的精神世界。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按
  • 第1章 在第五大道讲课
  • 第2章 饼状图上的贫富差距
  • 第3章 师生的相处之道
  • 第4章 温室花朵的烦恼
  • 第5章 弗洛伊德在第五大道
  • 第6章 “我把作业落在了汉普顿”
  • 第7章 偷得片刻闲
  • 第8章 升学新方略
  • 第9章 考试见分晓
  • 第10章 不要说再见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16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他山之石

    增长见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身体在天堂,灵魂在地狱

      孩子是观察世界的一扇窗户。美剧《疑犯追踪》里黑帮老大以利亚化身教师通过给敌人的孩子教学了解到他们深藏不露的各种隐私。在很多时候,孩子都是了解其父母和所处环境的极好入口。《我在上东区做家教》里作者通过自己在为全美顶尖富人子女做家教的多年经历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到这个神秘的小圈子。看完此书,你会发现这些富人的生活和我们想象的并不一样,其巨额财富带来的常常会将人压垮。1. 成为家教哈佛毕业、心理学博士,想要成为纽约上东区富人的家教,这些远不够。对考试要求材料的熟悉和较好的长相以及家长群的推荐,才让作者勉强通过家长们的面试。富家子弟在学校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校外甚至是家里都有家教的监督。这在纽约上东区的富人眼中早已是常态,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得以拥有近距离观察这些人的机会。除了可观的收入,作者想要帮助这些在阅读和写作方面面临困难的学生。本职的教师工作加上课外的努力付出才让其勉强可以和家人在纽约拥有立足之地。从地理位置来说,作者和学生可谓是同城人。但不管是日常的穿着打扮,还是活动范围和内容,俨然是两个世界里的人。没有作为家教的机会,彼此之间可以说是完全没有交集。作为一个近距离旁观者,作者可以轻松了解到许多鲜为人知的事情。曾经的教育和学习经历,更让作者的观察更为深入细致。至少和曾经热议的《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相比,更能让读者了解到这些顶尖富人所处的世界。2. 巨富之人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圈子里,作者很明显是格格不入的。不过因为作者的好口碑以及确实帮助不少学生提升考试成绩,她可以长期近距离地观察和了解。每天最经常接触的当然就是这些富人的子女。除了面试,很少会和这些孩子的父母打交道。不过这些家庭里对子女教育的关注超乎想象。父亲挣钱,母亲养娃,可以说是常见的现象。全职母亲对于子女教育细致入微的掌控尚可理解,那些本身就有一份高薪工作的也毫不逊色。毫不夸张地说,这些人在子女教育上投入的时间、金钱和精力是外人难以想象的。听起来似乎也没有什么让人意外的,可问题的关键还是这些巨量投入的背后。与其说这些父母是为了教育,不如说是为了取得一个满意的成绩,从而不至于和其所处的富人圈子脱离。严格来说,这些进入私立学校的孩子哪怕成绩不佳,也可以获得进入名校的机会。父母有钱捐赠就行了,只不过如今的竞争愈加激烈,蔓延到孩子身上。睡觉成为了奢侈品,孩子生活的每一刻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日复一日的忙碌,这些孩子和父母一样,身体在天堂,灵魂在地狱。出现心理疾病,也没空去治疗。3. 气泡之内《娇惯的心灵》里提到了年轻人心理变得脆弱,这很大程度上源于父母像直升机一样的全面介入。对于书中的孩子来说,从出生就生活在父母费心打造的气泡之内,压根就不了解外界的世界,更谈不上理解他人。普通人需要去了解这个世界,对这些孩子而言是世界在向其走来。那些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对这些人来说不过是稀松平常之事。出生在山顶的孩子以为整个世界都是这样。普通孩子可能每日为了生存而焦虑,这些孩子和父母焦虑的是坠落。正因为这种深深的恐惧,导致其对教育的态度和生活中其他事情完全一致。在这些人的眼中,一切都是交易。价格不菲的私立学校、重金请来的私教,更别提为此所配套的那些海量消费。用钱堆出来的,自然不会任其白白浪费,相反会要求更高的回报。《精英的傲慢》里提到富人认为自己的一切是努力所得的,并且视为理所应当的。在本书中,这些父母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他们看来,只要孩子努力,就应该享受最好的一切。从最好的成绩到顶尖的名校,似乎一切对这些人来说都是理所应当的。他们要的不光是赢,还要碾压式胜利,更希望长盛不衰。然而现实又会怎样呢?4. 重病缠身这些孩子在父母殷切的期盼下,参加各种运动项目,在同样高强度的参与之下,受伤变成了家常便饭。身体上的伤害肉眼可见,心理疾病更是无所不在。《屠龙少年终成恶龙》里提到了青少年电子烟上瘾的问题,在本书中此类问题更为常见。此外对于网络赌博、派对和各种违反禁忌活动的痴迷,更是让他们的生活里充满危险。相比于这些,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其态度和反应。过早性行为可以说是偷食禁果,可那些严重成瘾的又该如何?对身体造成极大伤害,还经常活动在法律禁止的边缘。在现实的巨大压力之下,这些孩子早已重病缠身,其中也不乏因此失去生命的。这些情况父母真的就毫不知情?事实上哪怕心知肚明,也是睁只眼闭只眼。勉强生存下来的,最终如愿进入名校,也不过是按照父母规划好的路线继续。这些孩子大多已经主动或被动接受了这样的一生。在恐惧和焦虑中度过人生的每一刻。财富没有带给这些孩子更多的自由,反倒是极大限制了其活动的范围。从和什么人交往,到读什么书,终其一生都生活在父母精心制作的气泡中,等到哪天被戳破之后,不知该如何面对现实的残酷。5. 成功谬论美国富人如此操作,并非个案,放眼全球,东亚国家不乏同类。以日本为例,这种竞争早已从高中一步步延伸到了幼儿园,《私立小学闯关记》不惜让儿童吃起了精神科药物。父母在教育上的投入,对成长路线的规划,远超了关爱的范围,早已变得病态。这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现实的激烈竞争,可将其放在教育这一点上并不能得以解救。即便是按照这些预想的一步步走过来,且不说规划本身存在的巨大错误,子女想要继承父母的成功还缺乏太多的好运气。这一点在《成功与运气》《巴拉巴西成功定律》中早已提及。这些子女不管是在财富还是社会地位上可能会得到父母的巨大帮助,但未必就会完美复刻,大概率上会发生坠落。期盼的巨大成功可能只是另一个版本的镜中花水中花。相比之下,作者对自己患有自闭症的儿子,只希望能和正常人一样健康快乐。当然这在纽约算得上是个异类,作者选择离开也是情理之中的。尤其是深入了解过富人的圈子之后。6. 写在最后本书中所涉及的内容之庞杂,不光覆盖育儿,更是以此为窗口对整个世界的观察与思考。我们更可以在其中了解到对于阅读、书写以及更多教育方面的内容。你在本书中了解到多少,取决于你的兴趣爱好和知识储备。作者的文笔让如此小的体量里承载了许多的精华。或许一切就像书中反复提及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样不过是大梦一场。我们可能没法体会到书中的生活,但并非就毫无关系。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更可以加深对自身和人生的思考与认识。或许在看完他人的人生之后,我们更会清楚自己的一生该如何度过。

        1
        9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我在上东区做家教》。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天下父母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希望孩子有更好的前途。孩子是观察世界的一扇窗户。《我在上东区做家教》里作者通过自己在为全美顶尖富人子女做家教的多年经历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到这个神秘的小圈子。看完此书,你会发现这些富人的生活和我们想象的并不一样,其巨额财富带来的常常会将人压垮。1. 成为家教哈佛毕业、心理学博士,想要成为纽约上东区富人的家教,这些远不够。对考试要求材料的熟悉和较好的长相以及家长群的推荐,才让作者勉强通过家长们的面试。富家子弟在学校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校外甚至是家里都有家教的监督。这在纽约上东区的富人眼中早已是常态,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得以拥有近距离观察这些人的机会。除了可观的收入,作者想要帮助这些在阅读和写作方面面临困难的学生。本职的教师工作加上课外的努力付出才让其勉强可以和家人在纽约拥有立足之地。从地理位置来说,作者和学生可谓是同城人。但不管是日常的穿着打扮,还是活动范围和内容,俨然是两个世界里的人。没有作为家教的机会,彼此之间可以说是完全没有交集。作为一个近距离旁观者,作者可以轻松了解到许多鲜为人知的事情。曾经的教育和学习经历,更让作者的观察更为深入细致。至少和曾经热议的《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相比,更能让读者了解到这些顶尖富人所处的世界。2. 巨富之人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圈子里,作者很明显是格格不入的。不过因为作者的好口碑以及确实帮助不少学生提升考试成绩,她可以长期近距离地观察和了解。每天最经常接触的当然就是这些富人的子女。除了面试,很少会和这些孩子的父母打交道。不过这些家庭里对子女教育的关注超乎想象。父亲挣钱,母亲养娃,可以说是常见的现象。全职母亲对于子女教育细致入微的掌控尚可理解,那些本身就有一份高薪工作的也毫不逊色。毫不夸张地说,这些人在子女教育上投入的时间、金钱和精力是外人难以想象的。听起来似乎也没有什么让人意外的,可问题的关键还是这些巨量投入的背后。与其说这些父母是为了教育,不如说是为了取得一个满意的成绩,从而不至于和其所处的富人圈子脱离。严格来说,这些进入私立学校的孩子哪怕成绩不佳,也可以获得进入名校的机会。父母有钱捐赠就行了,只不过如今的竞争愈加激烈,蔓延到孩子身上。睡觉成为了奢侈品,孩子生活的每一刻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日复一日的忙碌,这些孩子和父母一样,身体在天堂,灵魂在地狱。出现心理疾病,也没空去治疗。3. 气泡之内《娇惯的心灵》里提到了年轻人心理变得脆弱,这很大程度上源于父母像直升机一样的全面介入。对于书中的孩子来说,从出生就生活在父母费心打造的气泡之内,压根就不了解外界的世界,更谈不上理解他人。普通人需要去了解这个世界,对这些孩子而言是世界在向其走来。那些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对这些人来说不过是稀松平常之事。出生在山顶的孩子以为整个世界都是这样。普通孩子可能每日为了生存而焦虑,这些孩子和父母焦虑的是坠落。正因为这种深深的恐惧,导致其对教育的态度和生活中其他事情完全一致。在这些人的眼中,一切都是交易。价格不菲的私立学校、重金请来的私教,更别提为此所配套的那些海量消费。用钱堆出来的,自然不会任其白白浪费,相反会要求更高的回报。《精英的傲慢》里提到富人认为自己的一切是努力所得的,并且视为理所应当的。在本书中,这些父母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他们看来,只要孩子努力,就应该享受最好的一切。从最好的成绩到顶尖的名校,似乎一切对这些人来说都是理所应当的。他们要的不光是赢,还要碾压式胜利,更希望长盛不衰。然而现实又会怎样呢?4. 重病缠身这些孩子在父母殷切的期盼下,参加各种运动项目,在同样高强度的参与之下,受伤变成了家常便饭。身体上的伤害肉眼可见,心理疾病更是无所不在。《屠龙少年终成恶龙》里提到了青少年电子烟上瘾的问题,在本书中此类问题更为常见。此外对于网络赌博、派对和各种违反禁忌活动的痴迷,更是让他们的生活里充满危险。相比于这些,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其态度和反应。过早性行为可以说是偷食禁果,可那些严重成瘾的又该如何?对身体造成极大伤害,还经常活动在法律禁止的边缘。在现实的巨大压力之下,这些孩子早已重病缠身,其中也不乏因此失去生命的。这些情况父母真的就毫不知情?事实上哪怕心知肚明,也是睁只眼闭只眼。勉强生存下来的,最终如愿进入名校,也不过是按照父母规划好的路线继续。这些孩子大多已经主动或被动接受了这样的一生。在恐惧和焦虑中度过人生的每一刻。财富没有带给这些孩子更多的自由,反倒是极大限制了其活动的范围。从和什么人交往,到读什么书,终其一生都生活在父母精心制作的气泡中,等到哪天被戳破之后,不知该如何面对现实的残酷。5. 成功谬论美国富人如此操作,并非个案,放眼全球,东亚国家不乏同类。以日本为例,这种竞争早已从高中一步步延伸到了幼儿园,《私立小学闯关记》不惜让儿童吃起了精神科药物。父母在教育上的投入,对成长路线的规划,远超了关爱的范围,早已变得病态。这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现实的激烈竞争,可将其放在教育这一点上并不能得以解救。即便是按照这些预想的一步步走过来,且不说规划本身存在的巨大错误,子女想要继承父母的成功还缺乏太多的好运气。这一点在《成功与运气》《巴拉巴西成功定律》中早已提及。这些子女不管是在财富还是社会地位上可能会得到父母的巨大帮助,但未必就会完美复刻,大概率上会发生坠落。期盼的巨大成功可能只是另一个版本的镜中花水中花。相比之下,作者对自己患有自闭症的儿子,只希望能和正常人一样健康快乐。当然这在纽约算得上是个异类,作者选择离开也是情理之中的。尤其是深入了解过富人的圈子之后。

          2
          评论
        • 查看全部35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