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书三部分:基础篇、实践篇和交换技术应用。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篇,主要内容包括交换技术原理概述、交换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实践篇,内容包括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硬件和软件介绍、信令系统的管理、数据分组交换技术、非连接的IP交换技术;第三部分的内容包括智能网络交换技术、软交换技术与NGN、移动交换原理技术、光交换技术与网络。

目录

  • 封面
  • 扉页
  • 版权信息
  • 目录
  • 内容提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础篇
  • 第1章 交换技术概述
  • 1.1 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
  • 1.1.1 交换技术的引入
  • 1.1.2 交换的作用
  • 1.1.3 交换机的基本特征
  • 1.2 交换式通信网
  • 1.2.1 公共交换电信网
  • 1.2.2 数据交换网
  • 1.2.3 通信网的类型及工作方式
  • 1.2.4 通信网协议及分层模型
  • 1.3 交换技术的发展与演进
  • 1.3.1 交换技术的发展阶段
  • 1.3.2 电路交换技术的发展
  • 1.3.3 IP交换技术概述
  • 1.3.4 标记交换技术
  • 1.3.5 软交换的发展
  • 1.3.6 光交换技术应用与发展
  • 1.3.7 宽带交换技术与国家战略
  • 1.4 交换方式的分类
  • 1.4.1 模拟交换方式与数字交换方式
  • 1.4.2 分组交换方式与电路交换方式
  • 1.4.3 宽带交换方式与窄带交换方式
  • 1.5 交换机的构成与各模块的功能
  • 1.5.1 交叉开关矩阵
  • 1.5.2 交换机的一般组成
  • 1.5.3 交换设备的主要参数指标
  • 1.5.4 品牌交换机参数比较
  • 本章小结
  • 练习题与思考题
  • 第2章 交换技术理论基础
  • 2.1 话务基本理论
  • 2.1.1 话务量的基本概念
  • 2.1.2 线束的容量及利用度
  • 2.1.3 呼叫处理能力与呼损分析
  • 2.2 交换系统中的概率理论及随机过程
  • 2.2.1 概率理论基础
  • 2.2.2 典型的概率分布
  • 2.2.3 随机过程的应用
  • 2.3 交换网络的服务质量与话务负载能力
  • 2.3.1 服务质量的定义
  • 2.3.2 交换网络的服务质量处理流程
  • 2.3.3 交换网络服务质量的保障机制与策略
  • 2.3.4 服务质量分类标准
  • 2.4 电信网互连基本技术
  • 2.4.1 连续信号离散化
  • 2.4.2 时分多路复用技术
  • 2.4.3 接口控制技术
  • 2.4.4 信令技术
  • 2.5 交换单元与交换网络
  • 2.5.1 交换单元的基本模型
  • 2.5.2 典型的交换单元
  • 2.5.3 交换网络级联
  • 本章小结
  • 练习题与思考题
  • 第二部分 实践篇
  • 第3章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硬件系统
  • 3.1 硬件系统概述
  • 3.2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硬件结构
  • 3.2.1 总体结构
  • 3.2.2 用户话路和信号部件
  • 3.2.3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终端接口
  • 3.3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话路控制系统
  • 3.3.1 处理机的控制结构
  • 3.3.2 处理机的配置方式
  • 3.3.3 处理机的通信方式
  • 3.4 移动网络中的数字程控交换系统
  • 3.4.1 数字移动交换系统的硬件结构
  • 3.4.2 数字移动交换系统的功能
  • 3.4.3 数字移动交换系统的无线呼叫实现
  • 3.4.4 数字交换主流芯片介绍
  • 本章小结
  • 练习题与思考题
  • 第4章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软件系统
  • 4.1 概述
  • 4.2 数字程控交换机软件设计的基本需求
  • 4.2.1 实时性需求
  • 4.2.2 可靠性需求
  • 4.2.3 可维护性需求
  • 4.3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软件系统
  • 4.3.1 数字程控交换机软件组成
  • 4.3.2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操作系统及特点
  • 4.3.3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程序设计语言
  • 4.4 数字程控交换机程序的执行与管理维护
  • 4.4.1 数字程控交换机程序的运行流程
  • 4.4.2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程序调度
  • 4.4.3 数字程控交换机呼叫处理程序的管理
  • 4.4.4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程序诊断与过程维护
  • 4.4.5 交换机PRA数据配置
  • 4.4.6 交换机典型故障处理与分析
  • 本章小结
  • 练习题与思考题
  • 第5章 信令系统管理与配置
  • 5.1 电话通信网络
  • 5.1.1 固定电话网络
  • 5.1.2 移动电话网络
  • 5.1.3 电话网络的编号规则
  • 5.1.4 电话通信网中的路由
  • 5.2 随路信令与共路信令
  • 5.2.1 随路信令
  • 5.2.2 7号信令概述
  • 5.2.3 7号信令网络的分类与分级方式
  • 5.2.4 7号信令信号单元格式
  • 5.2.5 7号信令电话用户部分
  • 5.2.6 7号信令ISDN用户部分
  • 5.3 7号信令系统的开通配置实例
  • 5.3.1 信令交换局的连接设置
  • 5.3.2 信令邻接交换局的设置
  • 5.3.3 信令数据设置
  • 5.4 中继数据配置与故障分析实例
  • 5.4.1 中继电路配置与出局路由链
  • 5.4.2 号码分析与链路状态
  • 5.4.3 7号信令跟踪设置
  • 5.4.4 7号信令系统配置典型故障分析
  • 本章小结
  • 练习题与思考题
  • 第6章 数据分组交换技术及性能分析
  • 6.1 分组交换技术的背景
  • 6.2 分组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
  • 6.2.1 统计时分复用原理
  • 6.2.2 分组交换的数据格式
  • 6.2.3 数据链路层的帧结构
  • 6.2.4 分组的存储与转发
  • 6.2.5 虚电路与数据报的交换机制
  • 6.3 以太网交换技术
  • 6.3.1 以太网交换原理
  • 6.3.2 第2层交换技术
  • 6.3.3 第3层交换技术
  • 6.3.4 第4层交换技术
  • 6.3.5 局域网快速交换技术
  • 6.3.6 电信级交换以太网及发展
  • 6.4 帧中继交换原理
  • 6.4.1 帧中继交换基本特点
  • 6.4.2 帧格式与协议栈
  • 6.4.3 帧中继交换的应用
  • 6.5 面向连接的ATM交换原理
  • 6.5.1 ATM交换产生的背景
  • 6.5.2 ATM交换协议模型
  • 6.5.3 ATM交换网络信令技术
  • 6.5.4 ATM交换网络的流量控制
  • 6.6 数据分组交换网络性能分析
  • 本章小结
  • 练习题与思考题
  • 第7章IP交换技术与路由
  • 7.1 IP技术基础
  • 7.1.1 IP互连与分组协议
  • 7.1.2 IP编址方案的演进
  • 7.1.3 TCP与UDP协议
  • 7.2 IP路由选择算法
  • 7.2.1 路由信息协议
  • 7.2.2 开放最短路径优先算法
  • 7.2.3 边界网关协议
  • 7.2.4 IP交换技术与ATM技术的融合
  • 7.3 路由与交换
  • 7.3.1 集线器、以太网交换机与路由器
  • 7.3.2 IP网络检测实用工具
  • 7.3.3 基于IP的集群路由
  • 7.4 高性能交换设备体系架构
  • 7.4.1 高性能交换设备产生的背景
  • 7.4.2 高性能交换设备的关键技术
  • 7.4.3 典型的高性能交换与路由产品
  • 7.5 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
  • 7.5.1 多协议标签交换概念
  • 7.5.2 多协议标签交换基本原理
  • 7.5.3 多协议标签交换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 本章小结
  • 练习题与思考题
  • 第三部分 未来篇
  • 第8章 智能网络交换技术
  • 8.1 概述
  • 8.1.1 智能网络的背景
  • 8.1.2 智能网络的通信协议
  • 8.1.3 智能网络的基本模型
  • 8.1.4 智能网络的发展与演进
  • 8.2 典型的智能网络业务
  • 8.2.1 智能网业务标准
  • 8.2.2 个人通信业务
  • 8.2.3 专用网业务(VPN)
  • 8.2.4 被叫集中付费业务
  • 8.2.5 记账卡呼叫业务
  • 8.3 固定智能网络与移动智能网络及其发展
  • 8.3.1 固定智能网络
  • 8.3.2 移动智能网络
  • 8.3.3 综合智能网络
  • 8.3.4 智能网络与下一代网络的融合
  • 本章小结
  • 练习题与思考题
  • 第9章 软交换技术原理与网络配置
  • 9.1 软交换技术概述
  • 9.1.1 软交换体系架构
  • 9.1.2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下一代网络分层模型
  • 9.1.3 软交换实现的主要功能
  • 9.1.4 软交换技术设备功能
  • 9.2 IP多媒体子系统
  • 9.2.1 IMS标准化
  • 9.2.2 IMS的系统架构
  • 9.2.3 IMS系统的主要功能实体
  • 9.2.4 IMS功能特点
  • 9.2.5 IMS和软交换的特点比较
  • 9.2.6 IMS典型设备
  • 9.3 软交换技术的典型协议
  • 9.3.1 媒体网关控制协议
  • 9.3.2 H.323协议
  • 9.3.3 SIGTRAN的信令传输层协议
  • 9.3.4 SIGTRAN的信令适配层协议
  • 9.3.5 SIP协议
  • 本章小结
  • 练习题与思考题
  • 第10章 移动交换原理
  • 10.1 移动通信网络概述
  • 10.1.1 移动通信系统网络结构
  • 10.1.2 编号规则
  • 10.1.3 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及演进
  • 10.2 移动交换技术
  • 10.2.1 移动呼叫的流程
  • 10.2.2 漫游与切换
  • 10.2.3 移动交换接口与信令
  • 10.2.4 位置更新
  • 10.3 GPRS无线数据业务
  • 10.3.1 网络架构
  • 10.3.2 GPRS网络协议栈
  • 10.3.3 GPRS的业务信道与控制信道
  • 10.3.4 GPRS交换业务平台
  • 10.4 基于移动交换的3G核心网发展与演进
  • 10.4.1 基本概念
  • 10.4.2 移动软交换及应用
  • 10.4.3 全IP核心网的发展演进
  • 本章小结
  • 练习题与思考题
  • 第11章 光交换技术与光网络
  • 11.1 光通信概述
  • 11.2 光纤通信关键技术
  • 11.2.1 FTTH技术
  • 11.2.2 WDM技术
  • 11.2.3 RPR技术
  • 11.3 光交换机制
  • 11.3.1 空分光交换
  • 11.3.2 时分光交换
  • 11.3.3 波分/频分光交换
  • 11.3.4 自由空间光交换
  • 11.3.5 光突发交换
  • 11.3.6 光分组及其缓存
  • 11.4 光交换单元
  • 11.4.1 光分插复用
  • 11.4.2 光交叉连接
  • 11.5 自动交换光网络
  • 11.5.1 ASON的网络体系结构
  • 11.5.2 ASON的链路资源管理
  • 11.5.3 ASON光网络的保护和恢复
  • 11.5.4 ASON光网络的路由
  • 11.5.5 光交换平台
  • 11.6 光交换网络的演进与未来发展
  • 本章小结
  • 练习题与思考题
  • 附录1 缩略词表
  • 附录2 爱尔兰呼损公式计算表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大型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0月1日。人民邮电出版社坚持“立足信息产业、面向现代社会、传播科学知识、服务科教兴国”,致力于通信、计算机、电子技术、教材、少儿、经管、摄影、集邮、旅游、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