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博导解码网络行为,揭示深层心理。

内容简介

为什么一上网就想怼人?互联网会让人更易产生嫉妒与自恋吗?打造互联网人设能找到自我吗?谣言为何疯传?层出不穷的网络热词暗藏什么心理?为什么明明很累还是忍不住刷手机?哪些语言和思维习惯被互联网悄然改变?

本书深入剖析了互联网空间中的心理特性,从心理学角度深入剖析了网络社会中的行为模式。从个体层面到人际关系、文化影响,一一揭示了互联网对人们心理状态的塑造和影响。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数字时代带来的心理挑战。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网络与个人
  • 第1节 网络的虚拟,有什么新奇
  • 第2节 网上找自己,现实有距离
  • 第3节 人格自画像,网络中亮相
  • 第4节 内心男或女,网络中寻觅
  • 第5节 网络热词飞,那是因为谁
  • 网络与人际
  • 第6节 在线热络聊,关系就可靠吗
  • 第7节 低头玩手机,关系难亲密
  • 第8节 网上做善事,患难见真情
  • 第9节 网上易造假,小心被欺诈
  • 第10节 污名满网跑,排斥躲不了
  • 网络与文化
  • 第11节 网上玩游戏,有弊也有利
  • 第12节 网上谣言飞,怎么去面对
  • 第13节 网络上学习,能否高效率
  • 第14节 网络上办公,能否行得通
  • 第15节 网上买东西,口碑保护你
  • 第16节 难解坏心情,网上可咨询
  • 健康上网
  • 第17节 网络中沉浸,小心别成瘾
  • 第18节 上网时间长,怎么保健康
  • 第19节 健康地上网,安全不能忘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5
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何谓真?信以为真?

    当我们提及 “成瘾” 二字,脑海中或许立刻浮现出对烟酒等化学物质的依赖,或是赌博等行为的沉迷。然而,成瘾的本质远不止于持续重复某一行为,它更关乎于这种行为如何侵蚀了生活的其他重要维度,如孩子的学业、成人的工作效能及家庭和谐。随着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在疫情背景下,网络已成为我们工作、生活、学习的必需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与此同时,网络也悄然引发了一种新的成瘾现象 —— 网络成瘾。这本《网络行为心理学》就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解答路径。书中明确指出,网络成瘾是指个体在无成瘾物质介入的情况下,对互联网使用失去控制,导致社会性 / 心理功能显著受损的状态。这一概念虽看似深奥,实则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该书深刻剖析了互联网空间的心理机制,从个体心理、人际关系到文化层面,全面揭示了互联网对人心理状态的深刻影响。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数字时代下的心理挑战,还提供了应对策略。要判断自己是否网络成瘾,关键在于两点:一是无法自控的网络使用行为,二是因此导致的日常生活功能受损,如身体健康问题。长时间的网络沉迷往往伴随着睡眠质量下降、视力问题、肥胖等健康风险,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警示信号。互联网不仅重塑了我们的物理世界,更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心理与行为模式。书中探讨了诸多现代人的网络心理现象,如网络暴力倾向、嫉妒与自恋心理、虚拟人设的追求、谣言传播的心理机制以及 “手机不离手” 的强迫行为等,这些话题无不触及我们的日常生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怎么讲?整本书语言风格是学术风味的,有点像学校教材。讲真,如果不是现在是网络化时代大家对网络都比较熟悉的话,很可能读下去很难。不少内容是都知道的,看起来只是做了归类梳理。看了,又好像没看。也可能我是泛读的原因。总结:没有眼前一亮或醍醐灌顶,至多有一些事情引发的联想。不过结构是很清晰的,如果阅读,可以看目录和每章节段、首句等就可以了。大概半小时读完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名其为学翻翻而已

        浅显易懂,框架结构还行。方法论上中规中矩,思想性上没啥创建,甚至老生常谈!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大型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0月1日。人民邮电出版社坚持“立足信息产业、面向现代社会、传播科学知识、服务科教兴国”,致力于通信、计算机、电子技术、教材、少儿、经管、摄影、集邮、旅游、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