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请让那些声音发出声响。五位野心勃勃的女房客,在黑暗中披荆斩棘,只为让姐妹们在光明中辨认出彼此。

内容简介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一批女性宣告主动追求精神厚度与智识发展,史称妇女运动的波浪潮。

作者探访英国伦敦的布鲁姆斯伯里区——现代欧洲思想先锋地,发现有五位不寻常的女房客在世界大战期间住在同一个社区,她们通过选择一处住所,投入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去爱、去生活。

这一小小的发现意外掀开了一段壮阔的战时女性私人史。通过挖掘大量史料、文学作品中的蛛丝马迹,作者如实地还原了她们以不同的方式回应女性生活和职业上的焦虑和挑战,并完成最负盛名的代表作的全过程。

这部群像传记着力揭示女性书写的力量,以及每个人如何担当时代的书写者——不需要花费、不存在门槛,再私人的写作也具有公共意义。“书写就是找回主导权”。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在广场生活
  • 第二章 H. D. (1886—1961) 梅克伦堡广场 44号 1916年2月—1918年3月
  • 第三章 多萝西·L. 塞耶斯 (1893—1957) 梅克伦堡广场 44号 1920年12月—1921年12月
  • 第四章 简·艾伦·哈里森 (1850—1928) 梅克伦堡街 11号 1926年5月—1928年4月
  • 第五章 艾琳·鲍尔 (1889—1940) 梅克伦堡广场 20号 1922年1月—1940年8月
  • 第六章 弗吉尼亚·伍尔夫 (1882—1941) 梅克伦堡广场 37号 1939年8月—1940年10月
  • 第七章 广场之后
  • 注释
  • 部分参考文献 除非另外指明,否则引用版本均为初版
  • 引文使用许可
  • 致谢
  • 译后记 林曳 2021年11月于杭州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女性如何书写历史》。致敬伦敦历史上被遗忘的女性,以微弱但不容忽视的声音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那些因受限于性别而或被书本忽略、或始终无法施展才华的女性。战争爆发以来,莱曼第一次感觉到死亡近在咫尺。但在当下,他什么也做不了。他瘫坐在台阶上,和一位穿着陆军妇女帮辅队制服的女人交谈了几句,和梅克伦堡广场其他居民一起,等候着黎明宣告这场空袭的结束。不少人躺在路边,盖着手边能找到的遮盖物,相互依偎着取暖;有人不知从哪儿翻出一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借着渐渐放亮的曦光读了起来。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政治地位上,她们中每一个人都竭力追求伍尔夫所说的 “智识上的自由”。伍尔夫将其描述为 “按自己的方式思考,坚持个人追求的权力”。伍尔夫的母亲 “一生之中,从美丽懵懂的少女,到进入婚姻、养育子女,就像画布上的公主,从未真正苏醒”。她们不愿重复加诸女性身上的传统模式,而是决心自立谋生,以工作为中心 — 即使这意味着放弃传统的家庭生活。这五位女性都曾在追寻理想生活的路上陷入绝境:无法得到与兄弟同等的教育机会;相比男性同事,她们职位低、薪酬少;无法取得正式学位,被大学列为二等生;被期望甘居幕后,做男作家的灵感缪斯。她们都立意写作、做研究、出版书籍,义无反顾,但极有可能得不到认可:她们必须向世人证明作品的价值,同时面临着自我怀疑。《女性如何书写历史》介绍五位女性作家在梅克伦堡广场期间的生活,其中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的作者、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象派创始人之一、历史上首位获得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奖章的女诗人 H.D.;首批牛津大学女毕业生之一、推理小说大师、“神探温西爵爷” 之母多萝西・L. 塞耶斯等。在梅克伦堡广场,她们每一个人都致力于打造一种可以让自身才能得到发挥的生活方式,寻找可以支持她全心工作、无须为家务琐事分心的亲密关系。但是,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挣扎,每一个人在追求自我的时候都要与社会的主流漩涡做抗争,竭力追求 “智识上的自由”,打造一间属于自己的能让自己野蛮生长的房间,并影响着身边的女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女性作家们挥别那个困守家中或是羁留别处所造就的自我,来到梅克伦堡广场,结识人生中有着重要意义的友邻,写下开拓性的作品,思考人生的价值。伍尔夫不幸的生活经历,使她如含羞草一般敏感,又如玻璃般的易碎,她是优雅的,又是神经质的,一生都在优雅和疯癫之间游走。艾琳・鲍尔的人生故事是努力为女性知识分子塑造全新形象,开辟鲜有先例的生活方式:破除邋遢才女的刻板印象,树立既能享有崇高国际声誉、又能欣赏通俗流行风尚的专业女性全新形象,她的社会地位由做出的工作而非家庭出身所定义。或许正是这样敏感的她们,才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女性。我总能从这五位女性作家身上汲取巨大的能量,我们所处的社会似乎还能看到那个时代的影子,幸好也有一群人在默默地抗争、逃离,如果有那么一种方法可以让我们走得更快,我们都应该勇敢地去尝试。黑夜和旷野从来不属于女性。如果想从白天和热闹中伸出触角去探索那些边界的时候,我们真的需要莫大的勇气去抗衡那股强大的力量。创作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每一次输出和作品都是我们向世界释放信号的方式,每一次释放出去的信号,就有人会收到并给予我们反馈,这样就能带领我们去往一些不同的地方,去见不一样的风景。“我找不到渴望的工作,拿不到满意的收入,买不起中意的衣服,没有想象中的假期,得不到喜欢的男人!” 我会将这本书推荐给每一位思索自身发展的女生。本书记录了 1916-1940 年跨越时空生活在梅克伦堡广场的五位 “女房客”:意象派诗人 H. D. ,侦探小说家多萝西・塞耶斯,古典学者简・哈里森,历史学家艾琳・鲍尔,以及弗吉尼亚・伍尔夫,她们在这里寻找的正是 “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一种她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爱、去生活、去工作、去写作的家庭生活。梅克伦堡广场构成了一副画框,每一处轮廓,每一处肌理,都紧密联结着她们的生活印记,同时包含着现在和过去,构成了比自身更为宽广的事物 —— 人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他人,历史知识什么时候能够帮助我们应对未来,一个社会在面临外部侵略威胁时怎样才能保持完整,艺术能否疗愈分裂的社会、弥合人与人之间巨大的分歧。透过这些生命,我们可以前进一小步。这一步尽管微小,却足以令我们有一种不再受缚于当下的幻觉。伍尔夫写道,“当我请求你去赚钱,去拥有一间独属于自己的房间的时候,我是在请求你生活在现实当中,过一种蓬勃旺盛的生活。” 渴望蓬勃旺盛的而不是幸福或成功的人生,渴望一场希望被尊重对待的斗争,渴望对传统叙事之外的生活方式的追寻,希望你既不缺勇气,也不缺想象力。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后浪出版公司

    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后浪出版公司),成立于2006年,经过十余年持续稳定的发展,逐步建成了完整的包含编辑、设计、制作、印制、仓储、推广、销售的出版机构组织架构。迄今策划出版图书千余种,在历史、哲学、政治学、人类学、古典语言学、地理学、医学、文学、电影、艺术、摄影、音乐、漫画、大众、生活、经管、童书和少儿英语等所有涉猎的图书品类中均不乏读者口碑上佳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