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入行五十余年的杰出心外科医生,为你讲述惊险手术故事,带你反思医疗和人生。

内容简介

“我经手过12000颗心脏。”作者在心外科暨胸外科从业数十年,手术成绩卓著。本书即汇集了作者经历的一些经典案例(多数发生在1970年代至2000年代之间),也剖白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工薪家庭的穷小子,被幼年时的医学纪录片鼓舞,也被亲人的离世刺痛,终于将自己历练成一名杰出的心外科医生。他为面试的成功而激动地徜徉在伦敦河岸街头,为先天心脏病或气道重度灼伤的小儿开胸,为病人和家属的焦灼与渴望而奋战,为对抗次日手术的焦虑而深入沙特沙漠欣赏夜空,为尽力修补而果断切削垂危的心脏,为救命而与医务主任对抗、“擅自”为病人安装人工的“电池”心,在命悬一线的攻坚手术面前还能讲出冷笑话……一位艺业精湛、傲气十足又敬畏生命的外科医生形象跃然纸上。那些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就存在的顶尖外科技术也令读者叹为观止。

在展现心胸外科手术的神乎其技之余,作者也借病症、病患和自己的业务游历,揭示了人世百态,介绍了世界各地的风物文化,展现了一名外科医生眼中所见的悲伤与爱,以及对医疗制度、伦理和医学教育的反思,令读者收获很多感触和启发,是一部兼具叙事魅力、医学知识和奇迹的佳作。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一
  • 推荐序二
  • 前言
  • 第一章 乙醚厅
  • 第二章 卑微的开始
  • 第三章 布罗克勋爵的靴子
  • 第四章 贫民窟男孩
  • 第五章 无名女子
  • 第六章 两颗心的男人
  • 第七章 起死回生的朱莉
  • 第八章 再生的心
  • 第九章 多米诺心脏
  • 第十章 电池维系的生命
  • 第十一章 安娜的故事
  • 第十二章 电子人克拉克
  • 第十三章 肾上腺素飙升
  • 第十四章 致爱丽丝
  • 第十五章 双重危险
  • 第十六章 你的生命在他们手中
  • 后记
  • 致谢
  • 术语表
  • 译名对照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9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打开一颗心,创造新生活

    这本书读完了,长呼一口气。太难读了。一方面是里边有着大量的医学术语,对于医学知识有欠缺的人来说,看这些专业术语的时候,跟翻看一本枯燥的说明书也没什么区别。但紧挨着的,是韦斯塔比有趣的灵魂。在紧张危险的手术过程中,他依旧能够说出冷笑话,来缓解压抑的氛围。在与一个个陌生患者接触的过程中,韦斯塔比就像一个不羁的老友。不按照常理出牌,却值得信任。尽管自己的身体持续运转,没有多少休息的时间。在面对一个个患者时,他依旧能够肾上腺素飙升。喜欢新奇的情况,面对突发状况依旧面不改色。有趣的是,尽管一再对自己强调保持中立态度。韦斯塔比却常常能够共情患者,共情疾病。为成功欢呼,为失败叹息。这也使得他的情绪内耗得更快。这就是敏感容易共情的人负面的一面。于韦斯塔比而言,他容易去共情面对的每一个患者。于读者而言,容易共情书中具体的场景,具体的情节。很累很疲倦。这本《打开一颗心》,不是一本枯燥的医学类书籍。而是一本关于生命存续的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的故事。从乙醚厅里边,那个叫贝丝的女生,以一场悲伤的手术故事。直接给读者一记重创。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够得到救治,不是所有的医生都是救世主。贝丝的例子让人看到。生与死就是一体两面,世界上的事,有时就是一滩烂污。从贫民窟男孩里,让人看到贫穷对于人的影响。周遭都是要抢夺你资源的人,甚至包括你的性命本身。并不是每一个生命都会被平等对待。而是先要过阶层,经济,等级,肤色,这些世俗的关卡。再来决定该怎么对待生命。不管怎么强调现代化,先进性。弱肉强食的现象还是比比皆是。在朱莉,安娜,克拉克她们身上,让人看到生命的顽强,以及运气的重要性。患上同一种疾病,你自己面对疾病的心态,以及遇到的医生,都会影响到你以后的生活,甚至是你的性命。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在想。有韦斯塔比这样的医生存在,是这个世界的一抹亮色。但同时也感叹,这样的医生实在太过稀缺了。打开一颗心,是韦斯塔比的日常工作,是他习以为常的专业素养。打开一颗心,也创造了患者的新生活,或者是直接终止生活。看这本书,也让人感叹生命的无常。昨天一个有说有笑,还在运动的人,明天可能是躺在手术台上情况危急的患者。有太多我们无法抗衡的事物存在于身体周遭。敬畏生命,同时也珍惜当下。因为,一切都会成为历史,成为一个句号。在临近过年读完了这本书,祝大家健康快乐。我们下本书再见。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心脏外科医生的生活和工作,总结成了三个关键词:勇敢、挑战和不知疲倦。只有那些敢于直面生死、敢于每天迎接巨大挑战的人才能成为心脏外科医生,而这个职业的高要求和稀缺性,又决定了他们必须不眠不休地工作。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满足这样的条件,让病患们将生命托付给他们。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为12000颗心重新填入灵魂和希望的传奇人生

        你会在床头放书吗?还是手机就是你的全部?


        我的床头堆着些书,不多,也就 100 来本。至于翻哪本,看心情。
        床头的书老换,不过回忆了一下,貌似哲学、札记比较多,可能你发现了,都是比较催眠的书?
        小说也有,少 —— 因为我会忍不住熬夜看完。
        有一本书,不是小说,每一篇都是独立的故事,我还是第一时间熬夜看完了。
        这是一本世界一流的心外科手术专家和人工心脏专家写的书,讲述的,是他从医 50 年来,和经手过的 12,000 + 颗心脏亲密接触中精选出来的 16 个故事。
        他的手术,很多具有开创性,或者这么说吧,按照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规定,未必符合规定 —— 有一些手术,是 “一边操作一边发明出来的。” 但是正如他所说,“无论付出什么代价,挽救生命总是符合道义的。” 哪怕被开除,为此终止自己的职业生涯。
        他是幸运的,职业生涯并因为那些开创性的手术而终止。
        反倒由于技术足够过硬,遇到很棘手的病例时,他能够有机会跟同样顶尖的相关领域专家会诊,给病人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在 “电池维系的生命” 这个故事里,为了主人公彼得的手术,作者邀请了欧洲顶尖的心力衰竭专家,还有休斯顿以及纽约的两支队伍合作,给彼得的左心室植入了一个仿真心脏 —— 彼得成了没有脉搏的 “电子人”,一位 “行走的死人”。他手术后又生存了将近 8 年。
        当然,也有失败的案例。
        失败不在于手术不成功,而在后术后的护理和恢复。手术,或者说任何一件事情,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系统的一部分。局部的最优导致的结果,未必就是全局最好。
        我们要做的,是尽量把所有可能导致失败的问题前置,各个击破。做好事前演练,这样哪怕失败,也没啥好遗憾的。
        像这样的故事,书里还有十几个,每一个,都无比精彩。
        看他讲述的故事,你甚至会想:妈呀,如果有一天能躺在他的手术台上,让一颗心在他的手下重新恢复跳动,也会是一种幸福吧?当然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幸运,反倒是那些罕见的病例,会勾起他迎接挑战的心气。
        这位顶尖的心脏外科专家,是英国牛津约翰・拉德克利夫医院的主任医生兼教授,名字叫维斯塔比。
        这本书,叫《打开一颗心》。
        有时候做冥想,静谧中会听见心扑通扑通地跳个不停。
        我在想,是什么支撑着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间断地工作,直到生命的终了?是单纯的敬业?是对生命的敬畏?还是,只是因为它在这个岗位上?
        如果你想对陪伴我们一生的心脏了解更多,还可以看看李雪老师的《给忙碌者的心脏医学课》。
        ————————————
        题外话:
        《巨人的工具》这本讲述亿万富翁各种战术、习惯和日常的书籍里,作者蒂莫西・费里斯分享了呆伯特系列漫画作者斯科特・亚当斯(Scott Adams)的故事。这位高产作家分享了 2 条关于提升技能的成功经验,很简单:
        1⃣️把自己的某个技能练到全世界最好。比方说,像《打开一颗心》的作者维斯塔比这样。
        2⃣️选择两项技能,把每一项技能都练到世界前 25%。
        两项技能,其实可以扩展为两个细分领域。就像维斯塔比,能够同时做先天性和成人心脏病手术 —— 用书里的话说,这样的人属于 “极端珍稀品种”、职业大腕。
        想一想,我们自己有哪个技能,(不说全球、全中国、全行业),是已经练到全公司第一、让老板只要想到它脑海里第一个浮起来的面孔就是你呢?
        如果没有,在遭遇寒冬或者竞争的时候,又有多大的自信,让老板优先留下自己?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25条书评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