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面反映流行病学学科发展及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进展的医学参考书。

内容简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生活方式和环境危险因素发生显著变化,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常见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持续、快速增长趋势,与此同时,老年性精神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慢性肾脏疾病、骨质疏松等的发病率也显著增加,环境与不孕不育、内分泌激素代谢紊乱性疾病,以及出生缺陷等也备受关注,慢性病的疾病谱发生了显著改变。为了适应当前慢性病预防和控制的新形势,编者团队对本卷进行了全面修订。

本卷修订继承第2版的编写原则,以给我国流行病学研究和疾病预防控制领域工作者提供一本较为全面系统的慢性病流行病学参考书为目标,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特征、主要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以及干预效果评价等最新进展为重点内容,以充分体现“全面性、综述性、进展性、科学性和导向性”的原则。因此它将成为慢性病流行病学教学和科研以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慢性病防治的重要参考书,同时对临床医学、护理学和卫生管理等相关领域的慢性病防治工作者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卷在对原版各章内容进行全面修订和更新的基础上,对总体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扩充,并尽量规范了疾病名称,在原版69章的基础上,扩展为78章,新增和调整的章节合计超过总内容的70%。

本卷主要以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为主,以系统为顺序编排,如心血管系统、肿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营养性疾病及代谢病、泌尿系统、风湿病、神经系统、精神疾病、出生缺陷、口腔和眼科常见病、职业性疾病等。

第1章和第2章分别安排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概述”和“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作为本卷总论部分。原版中的心血管病流行病学概述、肿瘤登记报告、职业流行病学、营养与食品流行病学概论、遗传流行病学概述、伤害流行病学、自然灾害流行病学和精神疾病流行病学概述等内容不再保留或作为分支小总论调整至第1卷;同时将地方病各章节的内容调整至第2卷;新发及罕见病等不作为本卷重点,对于既往原因不明但现在已罕见的疾病如“红斑性肢痛症”、原因已明确但也较罕见的疾病如“烧热病”“流行性低血钾软瘫”等章节由于很少有新的文献,本次修订时未予保留。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编者(按姓氏笔画排序)
  • 《流行病学》第3版
  • 前言
  • 第一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概述
  • 第一节 慢性病的概念和定义
  • 第二节 流行特征和疾病负担
  • 一、时间趋势
  • 二、地区分布
  • 三、人群分布
  • 四、疾病负担
  • 第三节 病因与危险因素
  • 一、病因
  • 二、危险因素
  • 第四节 慢性病防治策略与措施
  • 一、预防和控制慢性病已成为全球战略行动
  • 二、中国慢性病防治体系的构建和防治策略的转变
  • 三、全人群、高危人群和病人管理相结合的策略
  • 四、WHO和西太区慢性病防治策略
  • 五、慢性病预防控制措施
  • 第五节 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
  • 一、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概念
  • 二、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
  • 第一节 慢性病发病监测
  • 一、监测人群
  • 二、监测病例定义及监测内容
  • 三、资料收集方式与途径
  • 四、质量控制
  • 五、资料整理与分析
  • 第二节 慢性病患病监测
  • 一、调查对象和抽样方法
  • 二、调查内容和方法
  • 三、质量控制
  • 四、资料整理与分析
  • 第三节 死因监测
  • 一、监测内容和方法
  • 二、监测资料整理和分析
  • 三、质量控制
  • 第四节 行为危险因素监测
  • 一、监测目的
  • 二、抽样方法及样本量
  • 三、监测内容
  • 四、监测方法
  • 五、数据管理与分析
  • 六、质量控制
  • 七、报告及反馈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第三章 高血压
  • 第一节 概述
  • 一、高血压的定义和分类
  • 二、高血压的危险
  • 三、继发性高血压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高血压的发病率
  • 二、高血压的患病率
  • 三、高血压患病的分布特征
  • 四、儿童与青少年高血压的流行特点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年龄
  • 二、高血压家族史和遗传因素
  • 三、超重和肥胖
  • 四、高钠、低钾膳食
  • 五、低钙饮食
  • 六、不均衡饮食方式
  • 七、饮酒
  • 八、精神紧张
  • 九、其他危险因素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高血压的预防策略
  • 二、高血压的初级预防
  • 三、高血压的二级预防
  • 四、高血压预防和控制的障碍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冠心病
  • 第一节 概述
  • 一、冠心病的定义
  • 二、冠心病的诊断分类标准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死亡顺位、死亡率和变化趋势
  • 二、发病率及变化趋势
  • 三、病死率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概念
  • 二、冠心病危险因素类型和评价标准
  • 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聚集和冠心病总体危险的概念
  • 四、冠心病残余危险和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冠心病预防的概念
  • 二、冠心病的分级预防策略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心脏性猝死
  • 第一节 概述
  • 一、心脏性猝死的定义
  • 二、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表现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地区分布
  • 二、人群分布
  • 三、时间分布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心脏性猝死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二、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预防和治疗基础心血管疾病
  • 二、识别高危个体
  • 三、临床治疗
  • 四、心肺复苏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心力衰竭
  • 第一节 概述
  • 一、心力衰竭的分类
  • 二、心力衰竭的分期与分级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欧美心力衰竭流行病学
  • 二、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
  • 三、心力衰竭短期死亡率
  • 四、心力衰竭的远期死亡率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流行病学认识的危险因素
  • 二、危险因素对心力衰竭的贡献程度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心力衰竭的一级预防
  • 二、心力衰竭的二级预防
  • 三、心力衰竭的三级预防
  • 四、《中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指南》关于心力衰竭各个阶段的防治措施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瓣膜性心脏病
  • 第一节 概述
  • 一、瓣膜性心脏病的分类
  • 二、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
  • 三、临床特征和诊断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RHD流行情况概述
  • 二、不同国家(地区)RHD的流行情况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致病因子
  • 二、环境因素
  • 三、宿主遗传易感性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RF/RHD的一级预防
  • 二、RF/RHD的二级预防
  • 三、RHD的三级预防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心肌病
  • 第一节 概述
  • 一、心肌病概念
  • 二、心肌病分型和临床特征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心肌病的地区分布
  • 二、心肌病年龄、性别分布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心肌病的病因
  • 二、心肌病危险因素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预防与控制的策略
  • 二、预防与控制的措施
  • 第五节 发展趋势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颅内肿瘤
  • 第一节 概述
  • 一、颅内肿瘤定义及分类
  • 二、颅内肿瘤症状和体征
  • 三、颅内肿瘤诊断方法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地区分布
  • 二、时间分布
  • 三、人群分布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家族史
  • 二、遗传易感性
  • 三、辐射
  • 四、变态反应、过敏性疾病和全身感染
  • 五、病毒
  • 六、神经致癌物和金属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颅内肿瘤的预防策略
  • 二、颅内肿瘤的预防措施
  • 参考文献
  • 第十章 头颈部癌
  • 第一节 概述
  • 一、头颈部癌的定义
  • 二、头颈部癌的组织病理学分类、临床诊断及治疗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发病率和死亡率
  • 二、生存率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吸烟和饮酒
  • 二、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
  • 三、日光照射和辐射
  • 四、职业因素
  • 五、其他危险因素
  • 第四节 预防策略和措施
  • 一、一级预防
  • 二、普查、筛查和定期检查
  • 三、对症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参考文献
  • 第十一章 鼻咽癌
  • 第一节 概述
  • 一、鼻咽癌的诊断及临床表现
  • 二、鼻咽癌的组织学类型
  • 三、鼻咽癌临床分期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地区分布
  • 二、时间趋势
  • 三、人群分布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EB病毒
  • 二、环境理化因素
  • 三、遗传易感因素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预防
  • 二、筛查
  • 参考文献
  • 第十二章 甲状腺癌
  • 第一节 概述
  • 一、甲状腺癌的组织病理学分类及临床特征
  • 二、甲状腺癌的诊断及治疗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地区分布
  • 二、时间趋势
  • 三、人群分布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机体自身因素
  • 二、环境因素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一级预防
  • 二、二级预防
  • 三、三级预防
  • 第五节 发展趋势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十三章 肺癌
  • 第一节 概述
  • 一、肺癌的疾病分类与分期
  • 二、肺癌的诊断及治疗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地区分布
  • 二、时间趋势
  • 三、人群分布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环境因素
  • 二、遗传因素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一级预防
  • 二、二级预防
  • 三、三级预防
  • 第五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十四章 食管癌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地区分布
  • 二、时间分布
  • 三、人群分布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吸烟、饮酒
  • 二、微量元素缺乏
  • 三、化学因素
  • 四、生物因素
  • 五、遗传因素
  • 六、其他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一级预防
  • 二、二级预防
  • 三、三级预防
  • 第五节 发展趋势或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十五章 乳腺癌
  • 第一节 概述
  • 一、乳腺癌诊断
  • 二、乳腺癌组织学分类和分期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时间分布
  • 二、地区分布
  • 三、人群分布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生理生育与激素因素
  • 二、遗传因素
  • 三、营养与饮食因素
  • 四、生活方式
  • 五、电离辐射
  • 六、其他因素
  • 七、乳腺癌风险评估与预测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乳腺癌的三级预防
  • 二、乳腺癌综合预防和控制计划
  • 第五节 发展趋势或展望
  • 一、乳腺癌的病因学的探索
  • 二、细胞生物学分子领域的发展
  • 三、普查防治的规范
  • 四、个体化治疗与生活质量兼顾
  • 参考文献
  • 第十六章 胃癌
  • 第一节 概述
  • 一、好发部位
  • 二、病理分类
  • 三、临床表现
  • 四、诊断要点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时间分布
  • 二、地区分布
  • 三、人群分布
  • 四、移民研究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一级预防
  • 二、二级预防
  • 三、三级预防
  • 参考文献
  • 第十七章 原发性肝癌
  • 第一节 概述
  • 一、原发性肝癌的疾病分类与分期
  • 二、肝癌的诊断
  • 三、肝癌的临床特征
  • 四、肝癌的疾病负担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全球肝癌的流行特征
  • 二、中国肝癌的流行特征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环境病因
  • 二、生活方式因素
  • 三、宿主因素与遗传易感性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一级预防
  • 二、二级预防
  • 三、三级预防
  • 参考文献
  • 第十八章 胆囊癌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流行现况
  • 二、流行病分布特征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遗传因素
  • 二、胆囊结石、胆囊炎
  • 三、胆囊息肉与胆囊癌
  • 四、胆囊腺肌增生症与胆囊癌
  • 五、胆胰汇合部畸形与胆囊癌
  • 六、女性激素水平与胆囊癌
  • 七、超重、肥胖与胆囊癌
  • 八、饮食与生活方式
  • 九、其他因素
  • 十、胆囊癌发病的分子机制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一级预防
  • 二、二级预防
  • 三、三级预防
  • 参考文献
  • 第十九章 胰腺癌
  • 第一节 概述
  • 一、临床表现
  • 二、诊断与分期原则
  • 三、病理学分期
  • 四、组织病理学分类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地区分布
  • 二、时间分布
  • 三、人群分布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吸烟
  • 二、饮食
  • 三、糖尿病
  • 四、慢性胰腺炎
  • 五、肥胖
  • 六、遗传易感性
  • 七、职业因素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预防策略
  • 二、预防措施
  • 参考文献
  • 第二十章 结直肠癌
  • 第一节 概述
  • 一、结直肠癌的诊断
  • 二、结直肠癌的分期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人群分布
  • 二、地区分布
  • 三、时间分布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饮食因素
  • 二、生活方式因素
  • 三、药物因素
  • 四、手术疾病史
  • 五、肿瘤家族史
  • 六、遗传易感性
  • 七、表观遗传学改变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结直肠癌预防策略
  • 二、结直肠癌常用筛检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二十一章 肾肿瘤
  • 第一节 概述
  • 一、肾癌的诊断
  • 二、肾癌的病理分型及分期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地区分布
  • 二、时间分布
  • 三、人群分布
  • 四、不同病理组织类型分布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吸烟
  • 二、肥胖
  • 三、高血压
  • 四、职业暴露
  • 五、饮酒
  • 六、遗传因素
  • 七、其他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参考文献
  • 第二十二章 膀胱癌
  • 第一节 概述
  • 一、膀胱癌的分期
  • 二、膀胱癌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流行情况
  • 二、地区分布
  • 三、时间分布
  • 四、人群分布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吸烟
  • 二、职业暴露
  • 三、饮食习惯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一级预防
  • 二、二级预防
  • 三、三级预防
  • 四、化学预防
  • 第五节 发展趋势或展望
  • 一、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二、生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十三章 前列腺癌
  • 第一节 概述
  • 一、前列腺癌的临床表现
  • 二、前列腺癌的诊断
  • 三、前列腺癌的病理分级
  • 四、前列腺癌的分期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地区分布
  • 二、时间分布
  • 三、人群分布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前列腺癌明确的危险因素
  • 二、前列腺癌可能的影响因素
  • 三、前列腺癌的遗传易感性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前列腺癌的预防策略
  • 二、前列腺癌的早期筛查
  • 参考文献
  • 第二十四章 卵巢癌
  • 第一节 概述
  • 一、卵巢癌的分型和临床分期
  • 二、卵巢癌的诊断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全球卵巢癌的死亡率和发病率
  • 二、我国卵巢癌的死亡率和发病率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环境因素
  • 二、生殖因素
  • 三、行为因素
  • 四、遗传因素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一级预防
  • 二、二级预防
  • 三、三级预防
  • 参考文献
  • 第二十五章 子宫颈癌
  • 第一节 概述
  • 一、子宫颈癌与宫颈上皮内瘤变
  • 二、子宫颈癌的临床特征与病理分型
  • 三、子宫颈癌的诊断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地区分布
  • 二、人群分布
  • 三、时间分布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HPV是子宫颈癌的主要病因
  • 二、子宫颈癌的其他协同因素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子宫颈癌的一级预防——疫苗防治
  • 二、子宫颈癌的二级预防——筛查
  • 第五节 发展趋势或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十六章 骨肿瘤
  • 第一节 概述
  • 一、恶性骨肿瘤的定义
  • 二、恶性骨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分类和临床诊断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地区分布
  • 二、时间分布
  • 三、人群分布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遗传因素
  • 二、发育异常
  • 三、既往病史
  • 四、物理因素
  • 五、化学因素
  • 六、营养因素
  • 七、其他因素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参考文献
  • 第二十七章 白血病
  • 第一节 概述
  • 一、FAB分型
  • 二、WHO分型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白血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 二、白血病的年龄、性别、类型、种族和地区分布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电离辐射
  • 二、化学因素
  • 三、病毒因素
  • 四、宿主因素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参考文献
  • 第二十八章 淋巴瘤
  • 第一节 概述
  • 一、淋巴瘤定义
  • 二、淋巴瘤分类
  • 三、淋巴瘤的临床表现
  • 四、淋巴瘤的诊断、治疗、病程和预后
  • 第二节 非霍奇金淋巴瘤
  • 一、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分类
  • 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流行特征
  • 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因和危险因素
  • 四、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预防策略与措施
  • 第三节 霍奇金淋巴瘤
  • 一、霍奇金淋巴瘤的分类
  • 二、霍奇金淋巴瘤的流行特征
  • 三、霍奇金淋巴瘤的病因和危险因素
  • 四、霍奇金淋巴瘤的预防策略与措施
  • 参考文献
  • 第二十九章 皮肤癌
  • 第一节 概述
  • 一、分型
  • 二、诊断
  • 三、分期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地区分布
  • 二、人群分布
  • 三、民族及种族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的危险因素
  • 二、恶性黑色素瘤的危险因素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一级预防
  • 二、二级预防
  • 三、三级预防
  • 参考文献
  • 第三十章 慢性阻塞性肺病
  • 第一节 概述
  • 一、COPD的定义
  • 二、COPD的诊断
  • 三、COPD的分级
  • 四、COPD的病程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COPD的全球患病率
  • 二、COPD的疾病负担
  • 三、我国的COPD患病率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个体因素
  • 二、环境因素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COPD的一级预防
  • 二、COPD的二级和三级预防
  • 参考文献
  • 第三十一章 支气管哮喘
  • 第一节 概述
  • 一、定义
  • 二、临床特征
  • 三、诊断
  • 四、疾病负担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时间分布
  • 二、地区分布
  • 三、人群分布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宿主因素
  • 二、环境因素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哮喘的三级预防
  • 二、哮喘患者的管理
  • 参考文献
  • 第三十二章 消化性溃疡
  • 第一节 概述
  • 一、概念
  • 二、分类
  • 三、诊断
  • 四、特殊类型的消化性溃疡
  • 五、并发症
  • 六、治疗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地区分布
  • 二、时间分布
  • 三、人群分布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 二、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 三、胃酸和胃蛋白酶作用
  • 四、吸烟
  • 五、遗传因素
  • 六、心理因素和应激
  • 七、其他危险因素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病因预防、减少暴露
  • 二、“三早预防”,防止复发
  • 三、对症治疗,减少死亡
  • 第五节 发展趋势或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十三章 胆石病
  • 第一节 概述
  • 一、胆结石的组成
  • 二、胆结石的成因
  • 三、胆石病的诊断
  • 四、胆石病的治疗
  • 第二节 流行特征和危险因素
  • 一、胆石病的患病率及分布特征
  • 二、胆石病的危险因素
  • 第三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一级预防
  • 二、二级预防
  • 三、三级预防
  • 参考文献
  • 第三十四章 维生素A缺乏病及结膜干燥症
  • 第一节 概述
  • 一、发现史
  • 二、临床表现
  • 三、发病机制和病理学改变
  •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全世界流行情况
  • 二、国内流行情况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病因
  • 二、相关危险因素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个体层面的预防措施
  • 二、社会层面的预防措施
  • 参考文献
  • 第三十五章 维生素B2缺乏症
  • 一、维生素B2缺乏症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 二、维生素B2缺乏症的流行特征
  • 三、维生素B2缺乏的危险因素
  • 四、预防和控制措施
  • 参考文献
  • 第三十六章 维生素C缺乏症
  • 第一节 概述
  • 一、发现史
  • 二、发病机制
  • 三、临床特征
  • 四、诊断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国外流行情况
  • 二、国内流行情况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摄入不足
  • 二、机体维生素C需要量增加
  • 三、其他因素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一级预防
  • 二、二级预防
  • 三、三级预防
  • 参考文献
  • 第三十七章 维生素D缺乏症
  • 第一节 概述
  • 一、维生素D缺乏症的临床表现
  • 二、维生素D缺乏症的临床诊断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地区分布
  • 二、时间分布
  • 三、人群分布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日光照射不足
  • 二、维生素D与钙、磷摄入不足
  • 三、维生素D与钙、磷的肠道吸收障碍
  • 四、机体需要量增多
  • 五、其他原因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第五节 发展趋势或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十八章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 第一节 概述
  • 一、基本概念
  • 二、临床特征
  • 三、诊断
  • 四、疾病负担
  • 第二节 分布特征
  • 一、全球分布
  • 二、国内分布
  • 第三节 疾病病因
  • 第四节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预防
  • 一、一级预防
  • 二、二级预防
  • 三、三级预防
  • 第五节 发展趋势和展望
  • 一、发展趋势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十九章 缺铁性贫血
  • 第一节 概述
  • 一、铁缺乏的分期
  • 二、缺铁性贫血的诊断
  • 三、缺铁性贫血的临床分期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地区分布
  • 二、时间分布
  • 三、人群分布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饮食营养不均衡
  • 二、急慢性感染
  • 三、微量元素缺乏
  • 四、社会经济情况
  • 五、铁吸收障碍
  • 六、铁丢失过多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一级预防
  • 二、二级预防
  • 三、三级预防
  • 参考文献
  • 第四十章 肥胖
  • 第一节 肥胖的测量
  • 一、标准测量方法
  • 二、现场测量方法
  • 第二节 肥胖的诊断标准与分类
  • 一、肥胖的诊断标准
  • 二、肥胖的分类
  • 第三节 流行特征
  • 一、人群分布
  • 二、地区分布
  • 三、时间分布
  • 第四节 肥胖的危险因素
  • 一、遗传因素
  • 二、膳食因素
  • 三、体力活动
  • 四、睡眠剥夺
  • 五、内分泌因素
  • 六、社会经济因素
  • 七、出生体重
  • 第五节 肥胖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
  • 一、肥胖和心血管疾病
  • 二、肥胖和糖尿病
  • 三、肥胖和肿瘤
  • 四、肥胖和总死亡
  • 五、肥胖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 第六节 预防策略和措施
  • 一、干预原则
  • 二、干预策略和措施
  • 参考文献
  • 第四十一章 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
  • 第一节 概述
  • 一、血脂和脂蛋白
  • 二、脂蛋白的代谢
  • 三、血脂的代谢
  • 四、血脂异常的分类
  • 五、血脂异常的临床表现
  • 六、血脂异常的诊断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地区分布
  • 二、人群分布
  • 三、时间分布
  • 第三节 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
  • 一、遗传因素
  • 二、环境因素
  • 三、其他因素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血脂异常的预防策略
  • 二、预防措施
  • 参考文献
  • 第四十二章 代谢综合征
  • 第一节 概述
  • 一、定义
  • 二、临床表现
  • 三、诊断标准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地区分布
  • 二、人群分布
  • 三、时间分布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行为生活方式
  • 二、超重和肥胖
  • 三、血糖血脂代谢异常
  • 四、高血压
  • 五、遗传因素
  • 六、心理及社会行为因素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预防策略
  • 二、预防措施
  • 第五节 发展趋势或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四十三章 糖尿病
  • 第一节 概述
  • 一、糖尿病的诊断
  • 二、糖尿病的分型
  • 三、糖尿病的分期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1型糖尿病
  • 二、2型糖尿病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1型糖尿病
  • 二、2型糖尿病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糖尿病的预防策略
  • 二、糖尿病的预防措施
  • 参考文献
  • 第四十四章 慢性肾脏病
  • 第一节 概述
  • 一、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及分期
  • 二、慢性肾脏病的诊断
  • 三、慢性肾脏病与心血管疾病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地区分布
  • 二、时间分布
  • 三、人群分布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遗传因素
  • 二、年龄
  • 三、性别
  • 四、高血压
  • 五、糖尿病
  • 六、超重/肥胖
  • 七、血脂异常
  • 八、肾小球肾炎
  • 九、C反应蛋白
  • 十、不健康行为
  • 十一、其他危险因素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一级预防
  • 二、二级预防
  • 三、三级预防
  • 第五节 发展趋势或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四十五章 勃起功能障碍
  • 第一节 概述
  • 一、ED的分类、分型
  • 二、ED的诊断
  • 三、ED的治疗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年龄
  • 二、躯体疾病
  • 三、精神心理因素
  • 四、药物
  • 五、不良生活方式
  • 六、外伤、手术及医源性损伤
  • 第四节 预防策略和措施
  • 第五节 发展趋势或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四十六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
  • 第一节 概述
  •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
  • 二、疾病活动度评定标准
  • 三、自身抗体的发生率
  • 四、生存率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地区和种族分布
  • 二、性别与年龄分布
  • 三、时间分布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遗传因素
  • 二、非遗传因素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预防策略
  •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预防措施
  • 参考文献
  • 第四十七章 类风湿关节炎
  • 第一节 概述
  • 一、RA的诊断
  • 二、RA的分型
  • 三、RA的分期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地区分布
  • 二、时间分布
  • 三、人群分布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遗传因素
  • 二、感染因素
  • 三、内分泌因素
  • 四、其他因素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RA的危害
  • 二、RA的预防策略
  • 三、RA的预防措施
  • 第五节 发展趋势或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四十八章 痛风与高尿酸血症
  • 第一节 概述
  • 一、痛风与高尿酸血症
  • 二、临床表现
  • 三、诊断标准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地区分布
  • 二、时间分布
  • 三、人群分布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遗传因素
  • 二、年龄和性别
  • 三、高尿酸血症
  • 四、生活习惯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痛风的预防策略
  • 二、痛风的预防措施
  • 第五节 发展趋势或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四十九章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 第一节 概述
  • 一、骨质疏松症的定义
  • 二、分类和分型
  • 三、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 四、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
  • 第二节 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特征
  • 一、骨质疏松症的分布
  • 二、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
  • 第三节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策略与措施
  • 一、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策略
  • 二、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措施
  • 参考文献
  • 第五十章 颈椎病
  • 第一节 概述
  • 一、临床诊断
  • 二、临床分型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地区分布
  • 二、时间分布
  • 三、人群分布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遗传因素
  • 二、精神状态
  • 三、职业
  • 四、外伤
  • 五、吸烟
  • 六、其他因素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颈椎病的三级预防策略
  • 二、颈椎病的预防措施
  • 参考文献
  • 第五十一章 多囊卵巢综合征
  • 第一节 概述
  • 一、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断及分型
  • 二、多囊卵巢综合征病理生理和临床特征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人群PCOS发病率
  • 二、不同地区PCOS临床流行病学特征
  • 三、不同年龄女性PCOS临床流行病学特征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遗传因素
  • 二、环境因素
  • 第四节 多囊卵巢综合征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一级预防
  • 二、二级预防
  • 三、三级预防
  • 参考文献
  • 第五十二章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地区分布
  • 二、人群分布
  • 三、时间分布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病因学说
  • 二、高危因素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预防策略
  • 二、预防措施
  • 参考文献
  • 第五十三章 性早熟
  • 第一节 概述
  • 一、定义
  • 二、分类
  • 三、临床表现
  • 四、临床诊断流程和辅助检查
  • 五、治疗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参考文献
  • 第五十四章 男性不育
  • 第一节 概述
  • 一、诊断
  • 二、疾病负担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国外流行特征
  • 二、国内流行特征
  • 三、时间分布
  • 四、地区分布
  • 五、人群分布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疾病因素
  • 二、遗传和表观遗传因素
  • 三、环境因素
  • 四、生物和行为因素
  • 五、基因-环境交互作用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预防策略
  • 二、预防措施
  •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五十五章 女性不孕症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地区分布
  • 二、时间分布
  • 三、人群分布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女性不孕症的病因
  • 二、女性不孕症的危险因素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预防策略
  • 二、三级预防
  • 参考文献
  • 第五十六章 脑卒中
  • 第一节 概述
  • 一、脑卒中概念
  • 二、疾病负担
  • 三、脑血管疾病的分类
  • 四、脑卒中亚型的定义与临床特征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地区分布
  • 二、时间分布
  • 三、人群分布
  • 四、脑卒中亚型分布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分类
  • 二、脑卒中危险因素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预防策略
  • 二、预防措施
  • 三、社区综合防治
  • 第五节 发展趋势或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五十七章 帕金森病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帕金森病的患病率
  • 二、帕金森病的发病率
  • 三、帕金森病的死亡率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职业和环境暴露
  • 二、生活方式
  • 三、遗传因素
  • 四、既往病史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第五节 发展趋势或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五十八章 阿尔茨海默病
  • 第一节 概述
  • 一、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概念
  • 二、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地区分布
  • 二、时间分布
  • 三、人群分布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遗传因素
  • 二、生活方式
  • 三、不良生活事件
  • 四、躯体疾病
  • 五、环境因素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
  • 二、阿尔茨海默病的健康促进
  • 参考文献
  • 第五十九章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 第一节 概述
  • 一、诊断分类标准
  • 二、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 三、分裂型障碍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 四、妄想性障碍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 五、急性而短暂的精神病性障碍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 六、分裂情感性障碍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国外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研究
  • 二、国内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研究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概述
  • 二、精神分裂症发生的遗传因素
  • 三、精神分裂症发生的环境因素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精神分裂症的一级预防
  • 二、精神分裂症的二级预防
  • 三、精神分裂症的三级预防
  • 第五节 发展趋势展望
  • 一、研究方法学的难题
  • 二、研究方法学的进展
  • 三、精神病性障碍流行病学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六十章 抑郁障碍
  • 第一节 概述
  • 一、抑郁状态的临床表现
  • 二、抑郁障碍的临床分型与诊断
  • 第二节 抑郁障碍的流行特征
  • 一、地区分布
  • 二、时间分布
  • 三、人群分布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生物学因素
  • 二、心理社会因素
  • 三、其他因素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抑郁障碍的预防策略
  • 二、抑郁障碍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 第五节 流行病学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六十一章 焦虑障碍
  • 第一节 概述
  • 一、基本概念
  • 二、焦虑障碍的分类
  • 三、焦虑障碍的诊断
  • 四、焦虑障碍的疾病负担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地区分布
  • 二、人群分布
  • 三、时间分布
  • 第三节 病因及危险因素
  • 一、遗传因素
  • 二、生化因素
  • 三、心理社会因素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预防策略
  • 二、预防措施
  • 第五节 发展趋势或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六十二章 物质滥用
  • 第一节 概述
  • 一、几个重要概念
  • 二、物质滥用种类及危害
  • 三、全球流行概况
  • 第二节 药物滥用
  • 一、药物类别及其依赖性特性
  • 二、流行现状
  • 三、药物滥用的危害性
  • 四、病因和危险因素
  • 五、预防策略与措施
  • 第三节 与饮酒有关的健康问题
  • 一、相关概念
  • 二、酒精依赖的诊断
  • 三、酒精依赖的流行特征
  • 四、预防措施
  • 参考文献
  • 第六十三章 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
  • 第一节 概述
  • 一、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概念
  • 二、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分类和诊断
  • 三、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调查工具
  • 四、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现状和危害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共患精神障碍
  • 二、分布特征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生物因素
  • 二、心理因素
  • 三、社会因素
  • 第四节 预防策略和措施
  • 一、全球精神卫生政策和计划制订状况
  • 二、预防策略
  • 三、预防措施
  • 参考文献
  • 第六十四章 老年精神障碍
  • 第一节 概述
  • 一、老年精神障碍的概念与特征
  • 二、老年精神障碍的分型
  • 三、老年精神障碍的筛查与诊断工具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老年性神经症
  • 二、老年性情感障碍
  • 三、老年精神分裂症和偏执性障碍
  • 四、老年期酒精与药物依赖
  • 五、老年期谵妄
  • 六、老年性脑血管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遗传因素
  • 二、神经内分泌的变化与生化代谢功能异常
  • 三、脑组织与结构的病理性改变
  • 四、躯体疾病
  • 五、社会心理因素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老年精神障碍的预防策略
  • 二、老年精神障碍的健康教育
  • 三、老年精神障碍的干预模式
  • 参考文献
  • 第六十五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
  • 第一节 概述
  • 一、基本概念
  •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 第二节 分布特征
  • 一、人群分布
  • 二、时间分布
  • 三、地区分布
  • 第三节 危险因素和预后因素
  • 一、PTSD的发病危险因素
  • 二、PTSD的预后因素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PTSD的预防策略
  • 二、PTSD的预防措施
  • 参考文献
  • 第六十六章 自杀行为
  • 第一节 概述
  • 一、自杀行为的概念
  • 二、自杀行为的分类
  • 第二节 分布特征
  • 一、地区分布
  • 二、时间分布
  • 三、人群分布
  • 第三节 危险因素
  • 一、遗传与基因
  • 二、精神障碍
  • 三、躯体疾病
  • 四、负性生活事件
  • 五、社会支持
  • 六、宗教信仰
  • 七、冲动性
  • 八、女性生理因素
  • 第四节 心理解剖
  • 第五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预防策略
  • 二、自杀行为的预防措施
  • 第六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六十七章 出生缺陷
  • 第一节 概述
  • 一、出生缺陷的定义
  • 二、出生缺陷的分类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出生缺陷疾病频率指标的概念及计算
  • 二、出生缺陷的分布特征
  • 第三节 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
  • 一、概述
  • 二、遗传因素
  • 三、环境因素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出生缺陷监测
  • 二、一级预防
  • 三、二级预防
  • 四、三级预防
  • 五、政府的政策干预策略
  • 六、建立出生缺陷预警系统
  • 参考文献
  • 第六十八章 先天性心脏病
  • 第一节 概述
  • 一、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
  • 二、先天性心脏病的分型
  • 三、先天性心脏病的疾病负担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地区分布
  • 二、时间分布
  • 三、人群分布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遗传因素
  • 二、母体因素
  • 三、环境因素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先天性心脏病的预防策略
  • 二、先天性心脏病的预防措施
  • 参考文献
  • 第六十九章 龋病
  • 第一节 概述
  • 一、龋病的临床特征和诊断方法
  • 二、龋病的临床分类
  • 三、龋病的治疗
  • 第二节 流行趋势
  • 一、龋病常用指数
  • 二、流行特征及其有关因素
  • 第三节 病因及危险因素
  • 一、病因
  • 二、危险因素
  • 第四节 预防策略及措施
  • 一、龋病的三级预防
  • 二、龋病的预防措施
  • 参考文献
  • 第七十章 牙周病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牙周病的流行特征
  • 二、牙周健康指数
  • 三、牙周病与全身健康相关性的流行病学研究
  • 四、我国牙周病流行病学调查中的不足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牙周病的始动因素
  • 二、牙周病的危险因素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牙周病的三级预防
  • 二、控制菌斑
  • 三、控制局部相关危险因素
  • 四、提高宿主抵抗力
  • 参考文献
  • 第七十一章 白内障
  • 第一节 概述
  • 一、白内障的诊断
  • 二、白内障的分类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人群分布
  • 二、地区分布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参考文献
  • 第七十二章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 第一节 概述
  • 一、诊断
  • 二、分类
  • 三、分期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地区分布
  • 二、时间分布
  • 三、人群分布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吸烟
  • 二、饮酒
  • 三、营养因素
  • 四、肥胖
  • 五、心血管病
  • 六、糖尿病和高血糖
  • 七、炎症因素
  • 八、用药史
  • 九、遗传因素
  • 十、阳光照射
  • 十一、眼部因素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合理膳食
  • 二、生活方式管理
  • 三、减少光线暴露
  • 四、早期筛查宣教
  • 第五节 发展趋势或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七十三章 尘肺病
  • 第一节 概述
  • 一、尘肺病定义
  • 二、尘肺病分类
  • 三、产生尘肺病的主要作业
  • 四、尘肺病诊断及致残程度鉴定
  • 五、主要临床表现
  • 六、尘肺病造成的经济负担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国外流行趋势
  • 二、国内流行特征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尘肺病病因
  • 二、影响尘肺病发病的因素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参考文献
  • 第七十四章 噪声性耳聋
  • 第一节 概述
  • 一、疾病发展模式
  • 二、临床表现
  • 三、病理生理
  • 四、诊断
  • 五、噪声性耳聋的严重程度分型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听力损害发生的影响因素
  • 二、听力损害的发生率与防护效果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控制噪声来源
  • 二、减少接触时间
  • 三、个人防护
  • 四、健康监护
  • 五、早期治疗
  • 第五节 发展趋势或展望
  • 一、存在的问题
  • 二、发展趋势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七十五章 高原病
  • 第一节 概述
  • 一、急性高原病
  • 二、慢性高原病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高原病的发病率
  • 二、病死率
  • 三、死亡原因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个体因素
  • 二、环境因素
  • 三、职业因素
  • 四、生活因素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保持良好心态
  • 二、加强体育锻炼
  • 三、排除高原禁忌证
  • 四、进入高原初期避免剧烈活动
  • 五、劳逸结合
  • 六、注意营养
  • 七、药物预防
  • 八、其他
  • 第五节 发展趋势或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七十六章 重金属中毒
  • 第一节 铅中毒
  • 一、概述
  • 二、流行特征
  • 三、病因和危险因素
  • 四、预防策略与措施
  • 第二节 铬中毒
  • 一、概述
  • 二、流行特征
  • 三、病因和危险因素
  • 四、预防策略与措施
  • 第三节 汞中毒
  • 一、概述
  • 二、流行特征
  • 三、病因和危险因素
  • 四、预防策略与措施
  • 参考文献
  • 第七十七章 农药中毒
  • 第一节 概述
  • 一、农药中毒
  • 二、常见农药中毒
  • 三、农药中毒的危害
  • 四、农药的毒性评价
  •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一、人群分布
  • 二、时间分布
  • 三、地区分布
  • 第三节 病因和危险因素
  • 一、农药使用安全知识
  • 二、农药使用方法
  • 三、农药使用中的行为
  • 四、农药的混合使用
  • 五、非生产性农药中毒
  •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加强农药管理,建立健全法规
  • 二、安全用药操作规程
  • 三、农药中毒监测报告
  • 四、健康教育
  • 五、新技术推广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七十八章 有机溶剂中毒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苯中毒
  • 一、接触机会
  • 二、患病情况
  • 三、影响苯中毒发病的因素
  • 四、临床表现
  • 五、苯与白血病及其他肿瘤
  • 六、苯中毒的控制措施
  • 第三节 正己烷中毒
  • 一、接触机会
  • 二、患病情况
  • 三、临床表现
  • 四、正己烷对机体不良作用的流行病学研究
  • 五、正己烷中毒的控制措施
  • 第四节 二硫化碳中毒
  • 一、接触机会
  • 二、患病情况
  • 三、临床表现
  • 四、二硫化碳对机体不良作用的流行病学研究
  • 五、二氧化碳中毒的控制措施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的中央级医药卫生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6月1日,是中国规模大、实力强、出版品种多的医学出版机构。1993年被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评为中国首批优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