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的主题为“法典编纂与法典评注的技术化”与“人格权与民法典”。

内容简介

全书由16篇论文组成。

“专题研讨”栏目借由“法典编纂与法典评注的技术化”与“人格权与民法典”两主题展开,皆与《民法典》编纂与实施的热点呼应。

前者反溯原理性与方法论探讨,主题关涉法典编纂的语词技术、法典评注的律师责任、刑法评注的方法技巧、环境法典的价值厘定、德国刑法典发展的现状梳理等;后者则顺承“法理-规范”之脉络延续第6卷第1辑“人格权的法理基础”的研究,一文解析了人格权在《民法典》中的规范结构,另一文则试图解构某些制式人格权法律属性的共识性误区。

“特色栏目·人工智能与计算法学”包含2篇论文,分别涉及人工智能嵌入司法审判的现状与难题、法律实证研究的结构与技术。

“论文”栏目由4篇文章组成,既有法律诗学的前沿成果,又有法律本体论的哲学探知,更有公共卫生法的部门哲学反思,还有法律解释学的伦理学探讨。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专题研讨1·法典编纂与法典评注的技术化
  • 词语技术与法典美感
  • 一、语境:在巴别塔的格局中探寻和确立法典的编纂规则
  • 二、主体:编纂者的技术品格
  • 三、文本:用词语打通法典的脉络
  • 四、难题:遗憾进行时
  • 代结语:以语言指向法典的灵魂
  • 中国法典评注中的律师
  • 引言
  • 一、为何:评注对中国法律实践的重要意义
  • 二、由何:律师参与评注的必要性
  • 三、如何:律师能为评注做什么
  • 结语
  • 法律评注的概念和方法
  • 一、什么是“法律评注”
  • 二、怎样进行“法律评注”
  • 三、“法律评注”的建议以及常见问题
  • 评注项目筹备面临的九个基本问题
  • 引言
  • 一、对哪些法律(条文)进行评注?
  • 二、评注的受众是谁?其贡献为何?谁应当履行主编的职责?
  • 三、评注的篇幅应该是多少?谁应成为评注的作者?
  • 四、如何安排内容与形式上的(写作)指南?
  • 五、再版的频率
  • 大型刑法评注的构想
  • 引言
  • 一、筹备阶段主编工作
  • 二、撰写阶段主编工作
  • 三、评注更新问题
  • 余论:资助与外国学说问题
  • 中国刑法评注事业的德国断想
  • 引言
  • 一、中国的争论及其发展
  • 二、编撰法律评注的方法
  • 三、法律评注的编撰经验
  • 四、法律评注的功能
  • 五、未来中国评注争论中的一些潜在性问题
  • 中国刑法评注项目之刍议
  • 一、德国刑法评注的历史
  • 二、刑法评注的功能
  • 三、法律评注的结构和风格
  • 四、通说立场与个人见解
  • 五、中国刑法评注可能面临的问题
  • 环境法典何以可能?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风险预防与部门法法典化路径
  • 三、事后救济与汇编式法典化
  • 四、容忍义务与阶段式法典化
  • 余论
  • 德国刑法典的最新发展
  • 一、德国刑法典第315d条
  • 二、德国刑法典第219a条
  • 三、德国刑法典第184k条(尚未生效)
  • 四、结论
  • 专题研讨2 人格权与民法典
  • 人格权在《民法典》中之规范结构
  • 引言
  • 一、侵权责任法保护之客体
  • 二、民事权利中例示之人格权
  • 三、人格权专编之规范体系
  • 四、侵害人格权之民事责任
  • 六、侵害人格权之不当得利或不法无因管理利益之返还或交付义务
  • 结论
  • 生命权、肖像权的人格权证伪
  • 一、“自身权”抑或人格权
  • 二、主体概念的意义生成
  • 三、“作为权”对应支配权的权利范式
  • 四、权利能力与“伦理人”的人格分野
  • 五、“存在权”概念的引入
  • 六、人身权与人体权——生命权、肖像权的规范表达
  • 结语
  • 特色栏目 人工智能与计算法学
  • 人工智能在司法审判领域的融合应用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人工智能在司法审判领域融合应用的现状考察
  • 三、人工智能在司法审判领域融合应用中所面临的难题
  • 四、人工智能在司法审判融合应用中的应对举措
  • 代结语:人工智能在司法审判领域融合应用的未来走向
  • 法律实证研究法的结构解析、工具演进与样例介评
  • 引言
  • 一、实证研究法的结构性解析
  • 二、实证研究工具在法学领域的演进
  • 三、现代法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带动实证研究发展
  • 四、法律实践中实证研究应用的局限
  • 结语
  • 论文
  • 存在、本真与伦理文化
  • 一、文化传统的林中路和法之思
  • 二、当代中国法的诗学思潮之现象
  • 三、存在、本真与伦理文化:从海德格尔若干语汇出发看诗学和文化的对峙
  • 余论
  • 法律的开放结构?
  • 引言
  • 一、文本背景说明
  • 二、open texture的翻译和解读
  • 三、哈特的裁判理论
  • 四、结论
  • 揭开公共卫生与宪法关系的神秘面纱
  • 引言
  • 一、公共卫生在宪法教义中的角色
  • 二、目的/手段关系
  • 三、风险的相互依赖
  • 结语
  • Ratio Juris 2021
  • 稿约
  • 著作权使用声明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