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类型
7.3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65千字
字数
2021-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面解读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政府与企业推荐读本。
内容简介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积极应对当前形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十四五”以及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
《双循环》这本书以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为视角,从扩大内需、提升供给体系适配性、畅通产业链、坚持双边开放等维度阐述双循环战略的核心内涵和实施策略,帮助读者系统认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新形势下抢抓新机遇,培育新优势。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双循环与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
-
前言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
第一篇 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
-
第一章 系统认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
-
双循环是新时代的战略选择
-
第二章 如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
国内市场是实现大国崛起的强力支撑
-
内需是大国经济之本
-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持续扩大开放
-
第三章 日本经济双循环对中国的启示
-
日本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末面临的多重问题
-
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效果显著
-
美日贸易摩擦推动日本转向内循环主导模式
-
第二篇 畅通产业链,以生产激发循环动力
-
第四章 全球产业链重组,中国产业链面临风险
-
全球产业转移与“断链”
-
中美科技博弈与“断供”
-
中国科技突围与“短板”
-
国内大循环与“堵点”
-
第五章 消除产业链梗阻,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供给体系
-
创新土壤,打破科技创新梗阻
-
创新补链,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
链条融通,畅通成果转化渠道
-
产业强链,培育产业链国际竞争优势
-
前瞻布局,抢占敏捷治理制高点
-
第三篇 对内加快改革,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
-
第六章 分配:优化收入分配,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
提高收入改善分配,稳定居民就业
-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
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
第七章 流通:发展现代供应链,推动智慧物流发展
-
发展现代供应链,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互联网+”助推行业深度融合创新,构建新兴业态
-
推进智慧物流发展
-
第八章 消费:壮大新型消费,保障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
培育新消费增长点,促进消费高质量增长
-
建立多主体供给的住房制度,推动住房市场长效发展
-
推进以城市群为主导的新型城市化建设
-
第四篇 坚持双向开放,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
-
第九章 扩大对外开放,营造优良营商环境
-
中国利用外资的发展前景与面临形势
-
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推进制度创新
-
第十章 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一带一路”是全球化进程的中国方案
-
构建以境外园区为依托的对外援助新模式
-
多边合作,推动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
-
推进新时代中非合作,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
-
第五篇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经济高质量发展
-
第十一章 “十四五”经济发展战略和路径
-
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
形成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做强国内“主战场”
-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
统筹发展和安全,构建新发展格局
-
统筹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打造开放双循环
-
第十二章 促进政府和市场互动,助力高质量发展
-
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
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打通双循环堵点
-
营造优良营商环境,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
-
第十三章 双循环格局下中国经济新增长点
-
高端制造优化升级
-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
消费升级重新定义中国制造
-
绿色转型推动绿色经济新发展
-
健康经济迎战略机遇期
-
新基建,未来经济有力支撑
-
新服务催生新产业形态
-
都市圈推动增长模式转型
-
第十四章 数字经济:畅通双循环的新动能
-
中国数字经济的优势与方向
-
数字科技的机遇与出路
-
数字经济面临的五大挑战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双循环战略的内涵与策略
每日一书:《双循环:构建 “十四五” 新发展格局》。目前介绍双循环最清晰、全面的书籍,以国内和国际两大循环为视角,借鉴各国历史经验,从扩大内需、提升供给体系适配性、畅通产业链、坚持双边开放等维度阐述双循环战略的内涵与策略。2019 年,我国人均 GDP 已突破 1 万美元。根据经济学方面的分析,1 万美元通常是一个坎儿,达到 1 万美元,人们便开始高消费。这种高消费不是很奢侈的消费,也不是比发达国家居民高的消费,而是在居民收入中,消费的比重会逐步提升,储蓄的比重会逐步下降,进入新的消费阶段。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大城市群达到 1.5 亿至 2 亿人的规模,以中东部省会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也达到 3000 万至 5000 万人的规模,集聚效应不断增强。这些城市群通过快速交通,将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甚至周边的农村连接起来,解决房地产和其他的供求关系,有效促进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从而促使国内的市场能够更好地循环起来。中国的体制优势在 “模仿攻关” 阶段比较明显,但在 “无人区” 创造阶段则会式微,因此政府应该制定激励创新的机制,如保护知识产权,资助、奖励创新创业等,让千百万的企业、企业家、科学工作者 “胡思乱想”,不断产生新点子,创新创造。主要技术产业领域,联合国 260 多项子产业的 1200 多项次级产业中,我们有 600 多项是受制于人的。600 多项依赖别人,缺乏最先进的技术,要追赶上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们不得不依靠国际循环。全球可能在三大区域 —— 亚洲、欧洲与非洲、美洲 —— 形成三大相对完整的生产供应体系。这三大区域都有较齐备的资源要素,如市场、资金、技术和廉价劳动力等,这些要素可以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形成 “再全球化”。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向 “以内循环为主” 发展模式的转变,为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宝贵经验。1987 年,时任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建向中央提出了 “关于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构想”,随后引起中央重视,并促进了 “沿海发展战略” 的提出。此后,我国在沿海地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基于低成本优势,充分利用国外市场参与国际大循环,侧重的是 “两头在外” 的循环,原材料和产成品的市场都在国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是从 “两头在外” 的发展模式,转向 “以内为主、内外互促” 的新发展格局。疫情冲击下,全球化可能退回 “经济主权时代”。很多学者指出,新冠疫情的冲击,不仅是经济危机,还有对疫情的恐慌引发的社会危机和国际秩序危机等,这次危机可能比 1929 年的大萧条更为严重。当前疫情最为严重的欧美国家都是发达经济体,公共卫生体系在疫情中暴露出很多问题,可能推动它们将和国家安全、民众利益直接相关的产业迁回本国,新的全球化将是一种 “有限的全球化”。通过培育强大的国内市场 “以市场培育、创新技术”,以质量需求动能,引导企业不断进行产品升级和技术升级。巨大的国内需求能够对创新资源产生大市场的 “虹吸效应”,吸引高端要素的流入和强化产业集聚,使中国成为全球创新要素集聚的重要节点,吸引全球高端创新资源为我所用。1960 年 5 月到 6 月,日本群众为反对《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上街抗议,并迅速演变为数十万人参与的大示威,最终迫使岸信介首相辞职。面对尖锐的社会矛盾,新上台的池田勇人内阁认为,必须推动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民生的大幅改善,方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此,日本政府于同年出台了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其主要目标包括在 10 年之内(1961—1970 年)使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一倍,并实现完全就业。通过实施多项政策,日本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 “内循环” 转型效果良好,实现了经济发展模式由出口拉动向内需拉动的切换。但在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同时,过于宽松的政策也导致日本居民部门杠杆暴增,催生资产大泡沫。可以说,日本可以为中国推动双循环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推进 “大科学” 思维的国家科技战略规划。例如,美国先后实施了人类基因组计划(1991 年)、再生医学计划(2005 年)、脑地图计划(2012 年)、精准医疗计划(2015 年)、肿瘤登月计划(2016 年)、人工智能计划(2019 年)等一系列 “大科学” 计划,在国家层面统一发展蓝图、行动计划与资金出口,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拿出推进的总目标、时间表、路线图,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动员公私部门合力参与,不同创新主体构建协同创新网络,相互之间形成有序的梯次布局。亚洲有 45 亿人口和 32 万亿美元 GDP,分别占全球的 60% 和 37%。随着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订以及未来中日韩自贸区的建成,将使亚洲价值链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亮点。“互利共赢,共商共建” 的理念将贯穿亚洲经济共同体,打造亚洲价值链形成全过程。世界各国均处于迈向敏捷治理的同一起跑线。由是观之,抢占变革性产业发展的全球竞争制高点,在相当意义上等同于抢占敏捷治理体系建设的全球竞争制高点。打造以敏捷治理为核心的产业治理框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性系统工程之一,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啻一场近似于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经济社会深刻变革。
双循环格局的思路与现实意义
这本书的特点就是每篇文章都有分几条论点论述,框架清晰,问题现象、原因和解决方法一目了然,用词也是严谨的。双循环是内外双循环,二者紧密联系,互相支撑。内循环是立身之本,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基础,强调加强优质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举国体制下的市场潜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是巨大优势,“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新优势”,有保障好自己的能力,才会展现出优势,并且能够给他人带来价值,这时候才能吸引到好的合作和投资。内循环保证外循环顺利进行,外循环也反过来释放市场潜力,让供应链更好地循环。外循环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既要搞好贸易也要招商引资,学习先进经验。我们要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因为世界认可的标准才是标准,世界需要的才有价值。书中也反复提到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产业政策、立法与执法、信息管理这些方面的原则和具体措施,强调对等开放,鼓励创新,允许试错,以集思广益打开思路。全球分工的格局下,每个链条都不可或缺,合作才是正道。内循环保证我们不受到外界波动影响,粮食危机、能源危机不会撼动自身产业链,从而减少物价波动的因素,稳定经济形势。同时,政策富有弹性,国际热钱的撤出也不会对市场形成巨大冲击,极大降低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双循环格局,既要与世界保持充分的贸易往来,良性的合作关系,互惠互利,获取所需的资源;又要保有 “深挖洞,广积粮” 的自我供给能力,以及消化产能的能力,留有后手应对冲击。
宏观经济学的*慢功夫*
先说作者,樊钢,如雷贯耳,可以称得上是国内宏观经济学的 * 一哥 * 了。头衔很多,我最看重的是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职务,该所宗旨是本着独立、客观的学术精神,专注于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的重大问题,和中国与世界经济共同面临的复杂挑战,是一流的民间智库机构。再说本书,本书是作者结合深圳等地实际对 * 双循环 *、* 新发展格局 * 的系统性思考。在书中,作者对于新发展格局的内涵、构建步骤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如谈到供给侧,作者认为 * 供给侧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自主科技创新,这是破除产业链断供,畅通双循环的关键因 *。谈到外循环,作者认为,国际循环的意义,不在于卖出多少东西,而在于学到了多少知识和技术。这些都是对于新发展格局的统领性的认识。作者还详细谈论了如何畅通产业链,如何加快对内、对外改革等,内容涉及如何构建创新供给体系、十四五经济发展的路径等诸多关于十四五规划的内容,作者娓娓道来,为读者绘制了一张理解中国未来如何全面发展的全局性认知地图。
- 查看全部7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