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72千字
字数
2018-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围绕马克思哲学,重新探讨它的理论主题、体系特征和当代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当代意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置于西方哲学史和西方现代哲学包括后现代主义这一宏大理论背景中,重新探讨它的理论主题、体系特征和当代意义,力图用新的科学和哲学研究成果重新阐释已成为“常识”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深入探讨被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所忽视、“遗忘”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系统论证马克思有所论述,但又未充分展开、同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与观点,重新考察了马克思创立新唯物主义的历史进程和思维逻辑。从马克思的观点出发分析了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后马克思主义,以及卢卡奇、胡塞尔、德里达等人的思想转变,并以此为马克思辩护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重新解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写在前面
- 序言
- 第一章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空间
- 一 法国唯物主义的两个派别:机械唯物主义与现实人道主义
- 二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三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终结以抽象本体论为基础的形而上学
-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基于概念史的考察与审视
- 一 从“唯物主义辩证法”到“辩证唯物主义”
- 二 从“历史科学”到“历史唯物主义”
- 三 从“实践人道主义”到“实践唯物主义”
- 第三章 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主题与理论特征
- 一 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
- 二 哲学主题的根本转换: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
- 三 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特征:实践、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
- 第四章 马克思:现代西方哲学的开创者
- 一 反对形而上学与建立“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
- 二 从人的存在出发与开辟从本体论认识现实的道路
- 三 超越近代唯物主义的视野
- 第五章 马克思哲学的后现代意蕴
- 一 后现代语境中的马克思哲学
- 二 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后现代”
- 三 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的“相遇”
- 第六章 后马克思主义:历史语境与多重逻辑
- 一 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语境
- 二 后马克思主义的三种理论逻辑
- 三 后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与困境
- 第七章 实践:人的存在方式与世界二重化的基础
- 一 实践:人的存在方式
- 二 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
- 三 实践过程中的实践理性与评价理性
- 四 实践: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 五 实践: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 六 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 第八章 实践本体论:内涵、实质与意义
- 一 实践本身的矛盾特征
- 二 实践的本体论意义
- 三 实践本体论与否定性的辩证法
- 四 斯大林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理解
- 五 卢卡奇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理解
- 六 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 第九章 社会历史过程与自然历史过程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何谓“自然历史过程”
- 三 社会经济规律在何种意义上是自然规律
- 四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在何种意义上与自然历史过程“相似”
- 五 社会发展中的自然形态、派生形态与超越形态
- 第十章 历史规律的形成与特征
- 一 历史规律性观念的确立:从维科到黑格尔
- 二、历史规律与人的实践活动:马克思历史规律观念的特征
- 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 四 现代西方历史哲学对历史规律的否定及其失误
- 第十一章 世界历史、东方社会与社会主义
- 一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 二 世界历史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 三 世界历史中的东方社会及其历史命运
- 四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及其方法论意义
- 五 社会主义在东方国家首先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 第十二章 意识与意识形态批判
- 一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 二 意识是被意识到的存在
- 三 语言是现实的意识
- 四 重演:意识个体发生与种系发生的本质关系
- 五 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
- 六 意识形态批判
- 第十三章 社会批判及其核心:资本批判
- 一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研究的兴起
- 二、马克思的社会批判:从外在的价值批判到内在的科学批判
- 三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科学视界
- 四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资本批判
- 第十四章 社会有机体方法:社会的总体分析法
- 一 社会有机体范畴的内涵
- 二 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分析法
- 三 社会有机体的再生产分析法
- 四 社会有机体的总体—要素分析法
- 第十五章 “从后思索”:认识历史的根本途径
- 一 “从后思索”:必要性与可能性
- 二 “从后思索”:客观理解与基本要求
- 三 “从后思索”:历史认识与科学预见
- 第十六章 科学抽象:社会科学的分析工具
- 一 科学抽象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 二、从抽象到具体的基本环节:起点范畴、中介范畴与终点范畴
- 三 科学抽象的根本原则:历史—逻辑的统一
- 四 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联系与区别
- 第十七章 认识的反映、思维的建构与实践反思
- 一 思维反映存在的尺度:“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
- 二 思维的建构性:观念客体、“先验结构”与“客观的思维形式”
- 三 思维的反思性及其作用:批判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 四 实践反思:认识活动的根本规律
- 第十八章 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 一 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人类活动的本原性结构
- 二 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
- 三 从片面的人向全面的人的发展
- 四 时间:人的生命尺度与发展空间
- 附录一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形成、确立和演变
- 一 从《社会哲学概论》《现代社会学》到《社会学大纲》
- 二 从《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 三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四 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三个问题
- 附录二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形成、特征和缺陷
- 一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的初步形成及其标志
- 二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的基本形成和确立
- 三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的根本缺陷
- 附录三 胡塞尔:从先验自我转向生活世界
- 一 建构“严密科学的哲学”的危机:转向生活世界
- 二 欧洲科学的危机:转向生活世界
- 三 生活世界:科学世界的基础
- 四 简短的结语
- 附录四 德里达:从解构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
- 一 《马克思的幽灵》的主导思想
- 二 德里达话语转向的理论途径
- 三 德里达“靠近”马克思主义的双重内涵
- 四 《马克思的幽灵》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第一版后记
- 第二版后记
- 第三版后记
- 第四版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核心企业,成立于1980年,是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综合性出版社。30多年来,北师大出版社始终坚持“传播科学真理,促进教育创新”、“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世界文明”的出版理念,出版图书万余种,发行量达15亿册,出口图书近千种,百余种图书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积累了丰富的出版资源,形成了知名的图书品牌,在中国出版界、教育界、学术界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