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研究考察了中国工业组织中的权威关系,从新制度主义理论视角探究资本之于劳动、管理者之于工人的支配合法性从何而来。

内容简介

本研究考察了中国工业组织中的关系,从新制度主义理论视角探究资本之于劳动、管理者之于工人的支配合法性从何而来。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从三种主要的经典理论视角来综述工业组织中的支配服从关系;第二部分考察制度的历史演进过程,包括中国近现代的工业化进程,并以建国初期的工资制度调整为视角,考察企业生产激励模式的变迁动力;第三部分回到新制度主义的经典命题,从正式与非正式制度关系的视角考察组织中的支配与服从逻辑;第四部分考察中国式劳动关系的社会经济后果,包括劳动争议模式、分配正义与阶层认同;第五部分是小结与讨论。

本书的创新之处包括:一、在理论方面,诉诸于社会交换理论、新制度主义理论等的新进展,把对雇佣关系(劳动关系)的讨论置于经济社会学与组织社会学的前沿理论框架内,在不同章节提出了若干有创见的、可检验的理论命题;二、在方法与资料使用上,结合了量化数据分析、历史档案资料和访谈资料等多种方法,既采用了概率抽样所得的大样本数据,也使用了更为细致和生动的质性资料,在呈现总体趋势与变量关联的同时,也能细致呈现劳动关系变迁的微观机制。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文前辅文
  • 总序
  • 序言
  • 第一章 工业组织内部的支配与服从
  • 第一节 工厂中的“支配-服从”关系
  • 一 理性化过程视角:工业主义逻辑下的支配
  • 二 生产政治视角:被遮蔽的工业主义逻辑
  • 三 角色规范内化视角:工业主义与资本主义交杂
  • 四 比较与小结
  • 第二节 中国的工厂制度与劳工研究
  • 一 工厂制度的变迁及其合法性基础
  • 二 改革前后工厂制度的合法性来源
  • 第三节 讨论与小结
  • 第二章 当代中国的工业化路径与劳动关系变迁
  • 第一节 计划经济时期的劳动关系与乡城迁徙
  • 一 计划经济时期的劳动关系
  • 二 第一次大迁徙:“农村包围下的新式资本主义”
  • 三 第二次大迁徙:从“城镇化”到“城市化”
  • 四 弱化中的乡土纽带
  • 第二节 劳动关系转型的动力机制
  • 一 国家角色的变迁
  • 二 劳动关系主体变迁
  • 三 全球化趋势
  • 第三节 结语与展望
  • 一 共识与争议
  • 二 未来研究的方向
  • 第三章 生产激励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以计件工资制为例
  • 第一节 20世纪50年代计件工资制变迁
  • 一 “全面学苏”
  • 二 激进铺开的计件制
  • 三 迅速叫停
  • 第二节 难以为继的计件制:对几种解释的辨析
  • 一 计件制产生正向激励了吗?
  • 二 意识形态论
  • 三 技术论
  • 四 供给短缺论
  • 第三节 计件制导致乱象丛生
  • 一 “富裕工人”出现
  • 二 分裂的工人阶级
  • 三 激励机制的异化
  • 第四节 经济政策与政治理念
  • 一 治理理念的大调整
  • 二 比较与讨论
  • 第四章 劳动关系中的正式制度:三种理论视角
  • 第一节 效率工资理论
  • 一 效率工资理论及其经验证据
  • 二 效率工资理论的解释局限
  • 三 效率工资理论的新进展:观念、准则与合法性
  • 第二节 合作主义理论
  • 一 合作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 二 合作主义理论的局限
  • 三 寻找“非市场性制度”:评价合作主义理论
  • 第三节 法律中心主义理论
  • 一 法律中心主义的特点及局限性
  • 二 劳动法制化进程中的中国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雇佣中的社会交换:一项关于非正式制度的理论模型
  • 第一节 作为一种社会交换的劳动关系
  • 一 契约性交换抑或社会交换
  • 二 不同类型的社会交换
  • 第二节 非正式制度改变社会交换类型
  • 一 “信任促发”机制
  • 二 “权力平衡”机制
  • 第三节 人们为什么服从于非正式制度:工具性与文化性边界
  • 第四节 劳动关系中非正式制度的作用机制与作用边界
  • 第六章 组织忠诚的社会基础:劳动关系“嵌入性”及其作用条件
  • 第一节 关于劳动关系的两类文献
  • 第二节 “雇主-雇员”同乡关系与组织忠诚
  • 一 社会关系兼有规范性与工具性面向
  • 二 “雇主-雇员”同乡关系的作用条件: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
  • 第三节 数据资料、操作测量与模型设定
  • 第四节 研究发现
  • 一 “雇主-雇员”同乡关系的直接作用
  • 二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调节作用
  • 第五节 总结与讨论
  • 第七章 内部劳动力市场与“嵌入性”:两个企业的比较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雇主-雇员”社会关系的两种特征
  • 第三节 两个案例的对比
  • 案例1 SS健康器械制造有限公司
  • 案例2 YT金属制品公司
  • 第四节 讨论:社会关系的功能性本质及其作用边界
  • 第八章 雇佣关系中的合同失灵与机会主义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劳动争议调处中的法律困境与“司法能动”
  • 一 法律的“空缺结构”与外生性权益保障缺失
  • 二 劳动争议处理中的“司法能动”
  • 第三节 劳动争议调处中的“刚柔悖论”
  • 一 调处机构与程序的“行政化”
  • 二 调解与处置的“随意化”
  • 第四节 “刚柔悖论”下的机会主义
  • 第五节 进一步分析与余论
  • 第九章 劳动关系变迁中的社会公正与社会政策
  • 第一节 改革的起点
  • 第二节 中国改革三阶段
  • 一 “市场-计划”双轨制下的二元公平感
  • 二 市场化改革中的效率优先及其社会后果
  • 三 社会政策的逐渐归位
  • 第三节 小结:市场、社会与政府
  • 参考文献
  • 附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