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选择失独者的人际关系这么一个非常小的切口,在“结构-身份-行动”的分析框架下对失独者的人际关系进行分析。

内容简介

本书的研究,先是静态描述失独者和个人、组织关系的状态,然后分析失独者的人际关系范围在伸缩变化的过程。

人际关系要素出现重组,身份群体进入核心圈层,而亲属关系和虚拟亲属关系则相应疏远,非亲属关系和他组织关系则退出丧失独生子女父母的社会关系体系,最后从要素选择和要素重组两个角度,将失独者的人际关系和费孝通笔者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进行比较,得出失独者的人际关系是一种非常态的差序格局,并且对这一判断提出学理性思考。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 序言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二节 文献回顾
  • 一 人际关系变迁研究的主要视角
  • 二 当前人际关系研究视角的述评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内容
  • 三 研究意义
  • 四 研究视角
  • 五 研究方法和资料获取
  • 六 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四节 研究对象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研究对象的界定
  • 二 研究对象的出现过程及其发展趋势
  • 三 关系的界定
  • 第二章 失独者——一种特殊的弱势群体
  • 第一节 失独者的缘起——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 一 家庭结构的变迁:小型化趋势
  • 二 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家庭的普及
  • 三 风险社会的来临:意外死亡的增多
  • 四 失独者: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后果
  • 第二节 失独者的生存现状
  • 一 生产:工作缺乏积极性,提前退休现象普遍
  • 二 生活:经济状况恶化,生活出现困难
  • 三 健康:体质下降,精神抑郁比较普遍
  • 四 人际交往:敏感自卑,不愿意进行人际交流
  • 五 组织问题:自发成立组织,但尚未合法化
  • 第三节 失独者的特征
  • 一 失独者是一个巨大压力载体:源于子女夭亡时间及其外部影响
  • 二 失独者产生巨大相对剥夺感:基于横向和纵向的比较
  • 三 失独者的家庭伦理受到质疑和挑战:源于血脉继嗣的中断
  • 第四节 失独者群体的结构
  • 一 失独家庭的家庭规模
  • 二 失独家庭的生命周期
  • 三 失独者的人口学特征
  • 四 小结:失独者的性质——特殊的弱势群体
  • 第三章 失独者与亲属成员关系
  • 第一节 亲属关系的定义、特征与类型
  • 一 亲属关系的定义
  • 二 亲属关系的特征
  • 三 亲属关系的分类
  • 四 亲属关系的重要性
  • 第二节 失独者亲属关系的变迁
  • 一 夫妻关系形式化
  • 二 直系亲属关系稀疏化
  • 三 旁系亲属关系貌合神离
  • 第三节 失独者亲属关系的变迁逻辑
  • 一 亲属关系的选择机制:血缘关系作用大于姻缘关系
  • 二 亲属关系的调适机制: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共同作用
  • 三 亲属关系的转换机制:内外边界间的弹性转换逻辑
  • 四 亲属关系的维持机制:心理距离和空间距离的交替作用
  • 第四章 失独者与虚拟亲属成员关系
  • 第一节 虚拟亲属关系的定义与类型
  • 一 虚拟亲属关系的定义
  • 二 虚拟亲属关系的特征
  • 三 虚拟亲属关系的分类
  • 四 虚拟亲属关系的重要性
  • 第二节 失独者虚拟亲属关系的变迁
  • 一 虚拟平辈关系不稳定
  • 二 虚拟亲子关系形近实远
  • 三 失独者虚拟亲属关系变迁的特征
  • 第三节 失独者虚拟亲属关系的变迁逻辑分析
  • 一 虚拟亲属关系的调适机制:“双面人”策略
  • 二 虚拟亲属关系的选择机制:利益而非感情
  • 三 虚拟亲属关系的维系动机:收获而不付出
  • 四 虚拟亲属关系的维系现状:“表里不一”“摇曳不定”
  • 第五章 失独者与非亲属成员关系
  • 第一节 非亲属关系的定义与类型
  • 一 非亲属关系的定义及其特征
  • 二 失独者非亲属关系的类型
  • 第二节 失独者非亲属关系变迁轨迹
  • 一 失独者的地缘关系的逐渐疏远
  • 二 失独者的业缘关系全面断裂
  • 三 失独者的趣缘关系全面疏远
  • 第三节 失独者非亲属关系变迁逻辑分析
  • 一 非亲属关系调整策略:扩大空间距离
  • 二 非亲属关系疏离机制:避免勾起伤痛,回避歧视
  • 三 非亲属关系调整原则:“最小伤害”原则
  • 第六章 失独者与他组织的关系
  • 第一节 他组织的定义与类型
  • 一 组织、自组织与他组织
  • 二 失独者人际关系中他组织的判别
  • 三 失独者社会关系中的他组织类型
  • 第二节 失独者与他组织的关系变迁轨迹
  • 一 失独者与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
  • 二 失独者与服务组织之间的关系
  • 三 失独者与福利组织之间的关系
  • 四 失独者与慈善组织之间的关系
  • 第三节 失独者与他组织关系变迁的逻辑分析
  • 一 按照身份挫伤程度进行调节
  • 二 按照利益攸关程度进行调节
  • 第七章 失独者与自组织的关系
  • 第一节 自组织的定义与特征
  • 第二节 失独者之自组织形成
  • 一 失独者群体性意识的形成时期
  • 二 失独父母组织的发展期
  • 三 失独组织的成熟期
  • 第三节 失独者与自组织的关系
  • 一 组织慰藉效果好:失独组织的精神慰藉效果超出其他组织
  • 二 会员参与层次高:失独者对组织产生归属感
  • 三 会员的组织依恋:失独者与组织的关系十分亲密
  • 四 组织的责任感强:失独者和组织都富有责任感
  • 第四节 失独者与自组织关系的变迁逻辑
  • 一 相似吸引:共同经历使得组织和成员之间相互吸引
  • 二 互惠吸引:失独者与组织关系调适的基础
  • 三 认同吸引:失独者与自组织亲密的动力
  • 四 参与吸引:失独者的主动参与彰显组织亲密度
  • 第八章 失独者人际关系的非常态差序格局
  • 第一节 失独者人际关系要素选择中的独特性研究
  • 一 费孝通笔下差序格局的关系要素选择
  •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者对差序格局关系选择的补充研究
  • 三 失独者关系选择的独特性:以身份主导的差序格局
  • 第二节 失独者人际关系中重要因素排列的独特性研究
  • 一 费孝通差序格局中重要因素的排列规则分析
  • 二 失独者社会关系中各要素的排列结构
  • 三 失独者社会关系中各要素的排列规则的特殊性分析
  • 第三节 失独者人际关系中非常态差序格局的出现
  • 一 传统人际关系格局是各要素之间的连续统
  • 二 失独者人际关系格局中连续统的断裂
  • 三 非常态差序格局的出现
  • 第四节 非常态差序格局中失独者的人际关系变迁逻辑分析
  • 一 非常态差序格局的调试机制从“血缘关系”到“身份为主情感为辅”
  • 二 非常态差序格局中的要素选择:从性格爱好标准,到伤痛歧视标准
  • 三 非常态差序格局中的认同选择:从“单位人”、“社区人”转向“同命人”
  • 第九章 失独者人际关系结构的形成逻辑、理论解释和研究展望
  • 第一节 失独者人际关系结构的生成逻辑
  • 一 同命人概念的出现与群体边界形成
  • 二 失独问题显性化与关照性歧视的产生
  • 三 集体利益诉求与负面标签的烙印
  • 四 融入社会的努力与非对称性回应
  • 五 融入社会失败与刺猬式的收缩及非常态差序格局的出现
  • 第二节 非常态差序格局的理论解释
  • 一 三种认同的改变
  • 二 三种认同互动型塑失独者的非常态差序格局
  • 三 三种认同转向对失独者交往规则的影响
  • 四 非常态差序格局的功能分析
  • 第三节 未来研究展望
  • 一 优势观点崇尚实质理论,而非形式理论
  • 二 优势观点重视人的复原,而非物的改变
  • 三 优势观点着眼长远成效,而非短期困难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