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几十年的教育智慧,厚积薄发的诚意之作。

内容简介

本套装包含《定义语文》《语文气象》《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名师基质》等9本专著,提倡广大中小学教师应当站在儿童立场上,彰显出道德这一崇高目的,让课程投射出精神光彩,让教学律令成为文化自觉。这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

目录

  • 名师基质
  • 版权信息
  • 自序 在更大的坐标上讲述自己的故事
  • 一、尚可:对自己发展状态的认知
  • 二、走这么久了,才知道现在才是开始
  • 三、坐标上的原点:追寻和追赶
  • 四、大胸怀:发展的坐标要大些
  • 五、对未来的慷慨:把一切献给现在
  • 六、首先做个好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 七、把坐标打开:把人、文化,把教育的关注点、研究点标在坐标上
  • 八、打开感性之眼,开启写作之窗
  • 九、讲述故事应当有一个丰富的工具箱
  • 十、故事让时间人格化,我要继续讲下去
  • 写在前面 非连续性发展:教师成长的超越与平衡
  • 核心观点 名师基质
  • 第一辑 我是教师
  • 教师专业发展应有大视野与大格局
  • 超越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
  • 第一动力·第一品质·第一专业
  • 回到书桌
  • 最好,其实是一种选择
  • 名师应当是优秀的儿童研究者
  • 第二辑 做个好教师
  • 做个好教师
  • 教师教育应从“被发展”走向“自主发展”
  • 离开队伍领跑:名师成长的行为特征与方式
  • 对名师、教育家培养的质疑
  • 知识分子不能“弱智化”
  • 教师课程:名师成长的高平台、高境界
  • 名师成长之路——季羡林与王国维的一次对话
  • 让教育在爱中行走
  • 教育爱:教师的良知璞玉
  • 让中老年教师也“忙”起来
  • 回归
  • 生活在规律中的主人——谈名师成长的方式
  • 第三辑 做第一等的研究
  • 做第一等的研究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科研
  • 反思性实践家:研究路径与表达特点
  • 研究,要从问题出发
  • 让行动研究准确起来、具体起来
  • 向美回归:教师的研究与表达
  • 从“斜坡”开始新的攀登——谈教师的专业写作
  • 名师发展共同体的意义阐释
  • 研究共同体:名师成长的文化栖息地——基于一个名师团队的分析
  • 名师之路:南通样本的标本意义
  • “发现教师”:北京东路小学的样本
  • 精神家园的生动演绎与积极建构
  • 第四辑 签一份阅读的契约
  • 快,去签一份阅读的契约
  • 书,是教不完的
  • 那不敲响的钟声
  • 关于“灯火通明,通宵不灭”
  • 人因书而长寿
  • 买书是为了以后读——良好阅读心态的养成
  • 意义,在时间的流淌中
  • 学习的标杆 精神的高地——再读吴天石先生《谈谈我国古代学者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的体会
  • 姜树华迈出的重要一步
  • 李建成的兴奋点与他的“成长教育”
  • 第五辑 青春,也向我致敬
  • 青春,也向我致敬
  • 青春,行走在人生的地平线上
  • 教师应当成为伟大的人
  • 优雅的闲情诗意的劳动
  • 心灵的证据与意义的生发——读《做教师的心情》的心情
  • 让校长、教师安静一点
  • 冲动与心静
  • “二”与“两”的隐喻
  • 老师的眼睛
  • “我们”意义的想象
  • 附录
  • 和成先生在一起
  • 先生与我的短信故事
  • 致谢
  • 课程透视
  • 版权信息
  • 自序 在更大的坐标上讲述自己的故事
  • 一、尚可:对自己发展状态的认知
  • 二、走这么久了,才知道现在才是开始
  • 三、坐标上的原点:追寻和追赶
  • 四、大胸怀:发展的坐标要大些
  • 五、对未来的慷慨:把一切献给现在
  • 六、首先做个好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 七、把坐标打开:把人、文化,把教育的关注点、研究点,标在坐标上
  • 八、打开感性之眼,开启写作之窗
  • 九、讲述故事应当有一个丰富的工具箱
  • 十、故事让时间人格化,我要继续讲下去
  • 写在前面 让课程透镜折射出文化的光彩
  • 一、课程改革“不忘初心”:回到课程文化建构的目的和境界上去
  • 二、聆听课改的声音:在隐喻式的思维中深层次理解课程文化
  • 三、在课程文化的冲突中,坚守课程育人的核心理念,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 四、探究式课程文化:课程文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的价值信念
  • 核心观点 课程透镜:问题透视与价值透射
  • 一、课改中问题的再思考:问题的症结在于对课程本质属性和价值缺少深度认知
  • 二、课程是面透镜,这一隐喻帮助我们寻找到观察世界的视角和思想分类的方法
  • 三、课程透镜首先透射出精神和思想价值,帮助我们建立价值思维
  • 四、课程透镜透射了课程工具的本质属性,具有重要的工具价值,但具有崇高性和神圣性
  • 五、教师要把自己做成一面透镜,让学生自己照亮自己,再去照亮课程
  • 第一辑 课程改革:回归与出发
  • 立德树人: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
  • 实践智慧:把握课程改革的走向
  • 为儿童幸福前行铺设好“跑道”
  • 把握平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命题
  • 课程标准对教学行为改变的牵引
  • 教师应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角
  • 熟知非真知
  • 陶行知课程思想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课程改革要唤醒学生的美丽心灵
  • 让儿童在课程里站立起来
  • 南京小学的课改气象与新的出发
  • 课程:未来领跑者的青春起跑线
  • 课程改革:转动学校发展轴心
  • 学习:课程改革的核心
  • 素养之光·跨界之美·主题之智——以清华附小基于核心素养的“1+X课程”深度建构为例
  • 班本课程的存在价值、准确定位与有效开发
  • 第二辑 地方课程:特质与边界
  • 地方性知识视域中的地方课程开发
  • 地方课程管理和地方课程开发
  • 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 为学校服务:地方对学校课程管理的本质
  • 地方课程的地位及意义
  • 地方课程开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地方课程的根本意义在于管理
  • 让地方课程回到应有的位置上去
  • 第三辑 课程创新:智慧与品质
  • 课程领导者:大智闲闲
  • 规范,课程开发应有的品质
  • 学科价值:边界的打开与坚守
  • 如果只有课程标准
  • 综合:课程世界是平的
  • 走出教室一步,就是迈向生活——综合实践活动的品格
  • 艰苦教育要在课程中落实
  • “伙伴课程”:儿童建构自己的学习
  • 美好的电影课
  • 让学生节日成为一种课程文化
  • 角落里的课程
  • 童话主题课程的开发
  • 课程改革:“回归”不是倒退
  • 体育艺术教育价值的再审视
  • 别了,“副科”
  • 为了智慧的生长——幼儿园课程的特质与旨归
  • 第四辑 课程隐喻:洞察与阐释
  • 从内部“打破”是生命——一个关于课改的隐喻
  • 回到“跑道”上去
  • 经验,闪亮的课程拱门
  • 课程文化:关于学习者的假设
  • 一条新的起跑线
  • 课程:学生的起跳板
  • 走进“田野”
  • 学校地理形态的课程遐想
  • 附录 成尚荣:为拉小讲故事的人
  • 后记 我们
  • 语文气象
  • 版权信息
  • 自序 在更大的坐标上讲述自己的故事
  • 一、尚可:对自己发展状态的认知
  • 二、走这么久了,才知道现在才是开始
  • 三、坐标上的原点:追寻和追赶
  • 四、大胸怀:发展的坐标要大些
  • 五、对未来的慷慨:把一切献给现在
  • 六、首先做个好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 七、把坐标打开:把人、文化,把教育的关注点、研究点标在坐标上
  • 八、打开感性之眼,开启写作之窗
  • 九、讲述故事应当有一个丰富的工具箱
  • 十、故事让时间人格化,我要继续讲下去
  • 写在前面 语文名师评论的尺度——语文名师断想
  • 核心观点 专业身份与名师成长
  • 一、专业身份是名师成长研究的新视角、新命题
  • 二、专业身份让名师走得更高更远
  • 辑一 精彩的命名
  • 像斯霞老师那样教语文
  • 中国情境教育的原创性
  • 袁浩:将育人贯穿在作文教学中
  • 窦桂梅:超越理念下的深度建构与智慧表达
  • 主题教学:一种理论主张与实践模式
  • 王崧舟:哲学的尺度与实践的智慧
  • 闫学:教师专业成长的生命节律
  • 孙双金:情智语文的核心价值与现实突破
  • 情智教育的核心元素
  • 名师的语文世界
  • 语文的精彩命名
  • 辑二 文化的回归
  • 薛法根:让言语智慧在语言的屏障上爆发、生长——薛法根的语文教学主张和风格
  • 组块教学: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变革
  • 美学精神引领下的组块教学
  • 周益民:美好的“惊动”
  • 月亮的隐喻和童年的想象——在《童年的月亮爬上来》的背后
  • 诗化语文与语文教学的审美化
  • 祝禧:文化语文,还是语文,是儿童文化语文
  • 语文的文化回归
  • 管建刚:鲜明主张引领下的作文教学革命
  • “指向写作的阅读课”:我的理解与建议
  • 第三辑 内在的尺度
  • 王笑梅:生命语文“我”课堂
  • 嬉乐作文的母题、主题与基本方式
  • 周婷:魅力语文的意义追寻
  • 语文教学的内在尺度
  • 主张·风格·人生情怀——周婷印象
  • 姜树华:“重撰”中的“深加工”
  • 重要的一步
  • 戚韵东:快乐的儿童教育
  • 李勤:永远朝着那“最初的方向”
  • 潘文彬:平衡中的突破,扎实中的灵动
  • 李建成:语文成长观
  • 李琳:让儿童的语文学习美丽起来
  • 辑四 语文的诗学
  • 王爱华:“三味课堂”的价值意蕴与建构
  • 张学青:与儿童情感脉搏一起跳动
  • 孙春福:心永远在“场”——评孙春福和他的“场效应”语文课堂
  • 刘昕:回到根据地
  • 朱爱华:孩子们的大语文
  • 陆红兵:散步中路标的寻找与创造
  • 樊裔华:回眸,前行的开始
  • 唐颖颖:一位特级教师的跃升
  • 徐芳:在关联中诞生意义——读徐芳《语文诗学别解》
  • 陈林静:创造真正属于自己的语文生活
  • 附录
  • 成尚荣:做一个发声者
  • 我的精神导师
  • 致谢
  • 定义 语文
  • 版权信息
  • 自序 在更大的坐标上讲述自己的故事
  • 一、尚可:对自己发展状态的认知
  • 二、走这么久了,才知道现在才是开始
  • 三、坐标上的原点:追寻和追赶
  • 四、大胸怀:发展的坐标要大些
  • 五、对未来的慷慨:把一切献给现在
  • 六、首先做个好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 七、把坐标打开:把人、文化,把教育的关注点、研究点标在坐标上
  • 八、打开感性之眼,开启写作之窗
  • 九、讲述故事应当有一个丰富的工具箱
  • 十、故事让时间人格化,我要继续讲下去
  • 写在前面 语文的定义与意蕴:语文的断想
  • 一、定义语文:赠给孩子们幸福的礼物
  • 二、语文的本质属性:文化
  • 三、语文的意蕴:一个偌大的美好世界
  • 四、语文的使命:用汉字,用母语,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
  • 五、教育首先是道德事业,语文课堂首先是道德课堂,语文教师首先是道德教师
  • 六、专业的眼光与语文的世界眼光
  • 七、斯霞老师、李吉林老师建构,洪宗礼老师定义了语文
  • 八、语文教师和儿童是语文的定义者
  • 核心观点 母语教育与民族文化认同
  • 一、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命题
  • 二、母语的根源性及母语教育的使命
  • 三、关于“认同”的认同及对母语教育的建议
  • 第一辑 用专业的眼光看语文
  • 用专业的眼光看语文
  • 文化隐喻:语文教育的重构
  • 小学语文应该是“大语文”——对“小语姓小”的质疑与厘清
  • 不要淡忘了课改的使命——语文教学改革主导思想的追问
  • 语文特质·语文素养·语文实践——课标核心概念及其内涵解读
  • 语文教学再“语文”一些——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与平衡
  • 语文教学应当有更高的追求——语文本色的坚持与追问
  • 精彩观念:语言文字里长出灵魂
  • 华文教育的文化责任与改革走向
  • 在比较中发现和借鉴——东南亚小学华文阅读教学研讨会的一个视角
  • 第二辑 语文的世界眼光
  • 开启语文“世界的眼光”
  • 莫言获奖:语文教学的好建议
  • 放大眼孔读书,站稳脚跟做人
  • 让汉字教育成为盛大的文化节日
  • 我对“文本细读”的几点想法
  • 想象:从合理到合情
  • 从作文的不同命运看作文的评判尺度
  • 《爱的教育》与作文教学
  • 接地气——以三年级学生作文起步为例
  • “双语教学”的本义及其他
  • 一次有意义的试验与探寻——张康桥《望月》教学的启示
  • 《走近李白》教学中的创造性
  • 情智田野里绽放的一朵奇葩——评述孙双金《儿童诗》教学
  • 第三辑 语文教育家和知识分子
  • 洪宗礼:站在学术的高地上
  • 王栋生:真正的知识分子和语文教育家
  • 黄厚江:本色的“语文品质”
  • 唐江澎:“体悟教学”的意义
  • 曹勇军:用隐喻探索语文教育的哲学
  • 蔡明:语文教育“心的指南针”
  • 严华银:语文身份的坚守与明亮
  • 第四辑 种诗的人
  • 宽广的自由
  • 语文要“轻轻的来,轻轻的走”
  • 站在哪里看风景
  • 永远站在春天里——语文教学应当有更深刻的变革
  • “吻醒”?“唤醒”?——观《白雪公主》演出时引发的思考
  • 文化:在丰富和深刻的阅读中
  • 把学校建在图书馆里
  • 期待“小花”的开放
  • 用猜想定义阅读
  • 洪氏语文的魂与支柱
  • 12岁以前的语文:孩子们幸福的礼物
  • 语文教学的“好声音”
  • 开放式阅读教学的规范与创新
  • 语言:意义、风格与儿童
  • 附录
  • 成尚荣从书里获得一双翅膀
  • 真正的大师
  • 致谢
  • 流派观察
  • 版权信息
  • 自序 在更大的坐标上讲述自己的故事
  • 写在前面 流派新观察
  • 核心观点 教学流派研究的文化阐释
  • 第一辑 教学流派:一种文化的存在
  • 当下教学改革发展的态势与教学流派产生的可能
  • 教学流派研究:意义价值、核心理念与基本框架
  • 范式的基质及其对教育科学研究的文化价值
  • 苏派与苏派研究
  • 苏派研究的文化视角
  • 第二辑 教育家的联想
  • 教育家:双手放在历史的舵轮上
  • 教育家文化品位的定格
  • 教育家要有美学精神
  •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 教育家的风骨
  • 教育家的风度
  • 教育家的风格
  • 教育家与知识分子
  • 教育家与好老师
  • 教育家与儿童
  • 第三辑 先生回来
  • 先生回来
  • “活教育”的核心理念及现代意义
  • 斯霞之“道”
  • 中国情境教育的原创性与李吉林的求真品格
  • 一次对教育本质的穷究
  • 第四辑 教学主张与教学风格
  • 教学主张:一片思想的丛林
  • 教学主张的追求
  • 风格:合唱声中领唱者的旋律
  • 一、 教学风格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境界与名师成长的标志
  • 二、 教学风格应有其鲜明的独特性
  • 三、 在长期的过程中,追求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 教学风格的认识与追求
  • 苏派的教学风格
  • 第五辑 教学流派的气象与神圣的感召力
  • 孙双金:独特教学风格源于文化底蕴
  • 薛法根:清简,文化人格上生长起来的教学风格
  • 马宏:用“做的哲学”定义教育
  • 周卫东:应答与建构
  • 贲友林:一种关于发现的哲思
  • 建设伟大的学校
  • 文化记忆·文化行动·文化自觉
  • 大道至简
  • 美丽:永远的精神站立
  • 幸福教育哲学
  • “请给我一点时间”
  • 管理之道:大知闲闲
  • 附录 智慧的教育点灯人——我印象中的成尚荣所长
  • 致谢
  • 儿童立场
  • 版权信息
  • 自序 在更大的坐标上讲述自己的故事
  • 一 尚可:对自己发展状态的认知
  • 二 走这么久了,才知道现在才是开始
  • 三 坐标上的原点:追寻和追赶
  • 四 大胸怀:发展的坐标要大些
  • 五 对未来的慷慨:把一切献给现在
  • 六 首先做个好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 七 把坐标打开:把人、文化,把教育的关注点、研究点标在坐标上
  • 八 打开感性之眼,开启写作之窗
  • 九 讲述故事应当有一个丰富的工具箱
  • 十 故事让时间人格化,我要继续讲下去
  • 写在前面 儿童立场:情感与思维的沸腾
  • 核心观点 儿童研究视角的坚守、调整与发展走向
  • 一 儿童教育和儿童研究正经受时代的挑战
  • 二 儿童研究与儿童教育中的坚信和坚守
  • 三 儿童研究与儿童教育的反思和调整
  • 四 儿童研究的几大走向
  • 第一辑 教育的大智慧是认识和发现儿童
  • 教育的大智慧
  • 一 儿童是活的:回到原来的意义和本质处去认识和发现
  • 二 解放儿童:教育的真谛和成功的密码
  • 三 重新做一个小孩:教师在认识、发现儿童中成为一个大智者
  • 儿童研究是大学问、真学问
  • 一 为什么说教师的第一专业是儿童研究
  • 二 如何进行儿童研究
  • 寻找教育的主题
  • 小学不小:人生的透镜
  • 一 小学不小
  • 二 铺展学习之旅
  • 三 母校是母亲,教师是教育家
  • 儿童告诉我们教育的起点
  • 儿童的表情与教育的完整
  • 一 快乐幸福与坚强、勇敢、感恩:一个完整的儿童世界
  • 二 从儿童表情到儿童教育的表情
  • 儿童让你拥有儿童视角
  • 藏在故事里的教育智慧
  • 第二辑 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
  • 教师: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
  • 一 教师身份追问
  • 二 别把通向儿童世界的大门关闭
  • 三 引领儿童,绝不能成为懒散的放浪
  • 四 转识成慧:文化上的引领
  • 五 培植儿童的文化乡情
  • 六 道德,文化引领的方式
  • 七 和孩子们一起创造故事
  • 八 在古老的舞池里焕发青春的光彩
  • 儿童研究:教师的“第一专业”
  • 一 教师专业发展应当基于并超越学科专业
  • 二 教师发展应当有“第一专业”,这“第一专业”是儿童研究
  • 三 把握儿童研究的主题、关键与方式,促进“第一专业”水平的提升
  • 教研:教师前行的罗盘
  • 故事中的儿童立场
  • 一 故事与儿童立场
  • 二 经典故事中儿童立场意义阐释的例举
  • 三 教师在创造故事中建构、坚守儿童立场
  • 从关注学生现实性走向开发可能性
  • 一 人是一种可能性,教育的领域首先是超越的领域
  • 二 当下的教育停留在现实性上,遮蔽了可能性的光辉
  • 三 着眼可能性,着力现实性,建构以开发可能性为中心的教育
  • 尝试教育的前在理论
  • 在《童年的月亮爬上来》的背后
  • 美丽如初的约定
  • 在亲历中应和儿童成长的节拍
  • 小天鹅:艺术教育的超越与飞翔
  • 让思维在对话中闪光
  • 那不敲响的钟声……
  • 第三辑 可能性的召唤
  • 伟大的发现与教育的伟大
  • 可能性的召唤
  • 一 可能性:儿童的伟大之处
  • 二 教育:向可能性的敞开和开发
  • 三 教师:儿童可能性的发现者和开发者
  • 教育的目的是让儿童成为他自己
  • 当教室里飞来哲学鸟的时候——儿童哲学几个问题的厘清
  • 一 教室里飞来了飞罗鸟:儿童哲学课的风生水起以及带来的困惑
  • 二 让复杂的问题简明化:众多定义中儿童哲学的厘清与聚焦
  • 三 儿童就是“菲卢”,儿童哲学就是“飞罗”:儿童学哲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四 学会像哲学家那样思考:儿童哲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
  • 五 内容、形态与方法:作为课程形态的儿童哲学
  • 六 儿童研究、儿童哲学教育研究:教师的第一哲学
  • 儿童文学生活:对童年恐慌的抵挡与驱赶
  • 让学生成为种诗的人——《爱的教育》对作文教学的启示
  • 一 《爱的教育》与作文教学发生意义联结
  • 二 《爱的教育》中闪烁着作文教学智慧,温暖着儿童的心
  • 三 作文教学要满怀着爱,让学生成为诗人种下诗
  • 积极的自然状态:儿童阅读境界的追求
  • 伊莎贝拉,教育的名字和牌子
  • 教育视界里的儿童学习
  • 第四辑 心灵的谷仓与那口藏着的水井
  • 我没有困惑,只有快乐
  • 孩子,我对你说
  • 一 孩子,你快乐吗?
  • 二 勤奋,让你找到办法
  • 三 六月的礼物:更健康
  • 等待:是艺术也是科学
  • 重寻小学低年级的“偶像”
  • 当学生拿到新课本的时候
  • 教室,出错的地方
  • 学校如何不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 不布置家庭作业,行吗
  • 让学生对教材来一点“指手画脚”
  • 童心:游戏,创造与幸福
  • 智慧来自儿童
  • 一 教师应该是智者
  • 二 教师的第一必修功课
  • 三 智慧教师的人格特征
  • 智慧:真正了解你的孩子
  • 一 智慧常常躲在心灵的深处
  • 二 智慧的第一行动:承认无知
  • 三 智慧的元素,你“更”看重的是什么?
  • 四 成长背囊
  • 五 为未来多栽树
  • 六 孩子是“未被承认的天才”
  • 七 智慧就像一把盐洒在汤里
  • 母校给我的文化记忆
  • 心灵的谷仓与那口藏着的水井
  • 附录 和小主人教育同行的智慧使者
  • 致谢
  • 最高目的
  • 版权信息
  • 自序 在更大的坐标上讲述自己的故事
  • 一、尚可:对自己发展状态的认知
  • 二、走这么久了,才知道现在才是开始
  • 三、坐标上的原点:追寻和追赶
  • 四、大胸怀:发展的坐标要大些
  • 五、对未来的慷慨:把一切献给现在
  • 六、首先做个好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 七、把坐标打开:把人、文化,把教育的关注点、研究点标在坐标上
  • 八、打开感性之眼,开启写作之窗
  • 九、讲述故事应当有一个丰富的工具箱
  • 十、故事让时间人格化,我要继续讲下去
  • 写在前面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标——道德教育断想
  • 一、道德是成人成才之根,是立人立才之基石
  • 二、道德是人类的最高目的,教育事业首先是道德的事业
  • 三、教师首先是道德教师,道德教师是对教师的新定义、新要求
  • 四、道德教育要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但传统文化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五、道德教育需要宏大叙事,又需要落小、落细、落实
  • 六、教学中的价值渗透与价值开发、价值澄清与价值引领
  • 七、对道德教育来一场“龙场悟道”,实现知行合一
  • 核心观点立德树人: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
  • 一、立德树人:新时期我国的育人模式
  •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保障
  • 三、立德树人引领下的主要教育任务
  • 第一辑 道德是教育的光源
  • 道德是教育的光源
  • 寻找道德教育智慧的源头
  • 呵!那第二颗太阳的味道——道德教育的道德、智慧与幸福的表情
  • 故事:唤醒儿童的道德生命
  • 儿童:道德的创造者
  • 第二辑 德育课程的追问
  • 以立德树人统领教学改革
  • 德育可以高效吗?
  • 德育课程的追问
  • 建设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德育教材
  • 生活教育·儿童世界·青春文化——从审议的视角解读品生、品社和思品课程标准
  • 品生、品社、思品课标对教学的规范和引导
  • 生活德育的坚守与困境的摆脱
  • 生活德育:人格教育的基础
  • 第三辑 以道德的方式
  • 道德,课堂上的一面旗帜
  • 让道德意义在课堂里流淌
  • 用道德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
  • 教学的道德判断与道德维度的建构
  • 用道德构筑教育幸福的价值观
  • 从“见义勇为”到“见义智为”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两个出发点
  • 引导中学生自主参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 第四辑 从爱和尊重开始
  • 让爱走在教育的前头
  • 让教育在爱中行走
  • 教育爱:教师的良知璞玉
  • 童心母爱在课堂里安顿
  • 师德,最大最美好的影响
  • 尊重的阳光照亮永远的自信
  • 教育,从尊重开始
  • 倾听:教育的另一种言说
  • 读懂学生这本大书
  • 特殊之处,正是伟大之处
  • 第五辑 共同责任的担当
  • 解放学生:公民教育的前提与旨归
  • 鼓励“说出来”,人才方能好出来
  • 循着质疑声,去寻那高飞的雁——由华罗庚与一位中学生的故事想到的
  • 世界公民和永远的中国人
  • 弘扬传统文化的“照着讲”与“接着讲”
  • 礼仪教育的追问
  • 成志教育:清华附小的教育哲学
  • 共同责任的担当——为教师的一点辩护
  • 从自己的脚下开始迈步吧
  • 不要忘了素质与分数背后的人
  • 对幸福的追寻和创造
  • 三、校长带领教师创造东的文化,东的幸福最终来自文化
  • 通过往事寻找开端
  • “80后”“90后”的“可解”、可爱与可信
  • 永远的集体记忆
  • 附录 永远的行者
  • 喜欢出发
  • 走在光里的人
  • 前方只属于生命
  • 致谢
  • 教学律令
  • 版权信息
  • 自序 在更大的坐标上讲述自己的故事
  • 写在前面 关于教学律令
  • 核心观点 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去
  • 第一辑 课改,必须改课
  • 教师应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角
  • 教学改革要坚持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
  • 课程改革:“回归”不是倒退
  • 教学改革的新走向与新趋势
  • 教学改革的价值认同与境界提升
  • 价值追求:有效教学的核心与命义
  • 教学改革绝不能止于“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批判性思考
  • 教学的再定义及其变革走向
  • 课堂教学改革的坚守、突破与超越
  • “性相近,习相远”:教学改革基本问题与独特性的表达
  • 黑洞与洞见——教育基本问题的讨论
  • 第二辑 把学生带到高速公路的入口处
  • 把学生带到高速公路的入口处
  • 为智慧的生长而教
  • 体验与学会体验
  • 学习,我们特别的兴趣
  • 让学习看得见
  • 重要的是学习方法和能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一点启示
  • “以学为核心”与“不教之教”
  • 教室里栽棵苹果树
  • 第三辑 课堂教学的新秩序
  • 我们需要课堂观察
  • 新课堂,需要什么样的纪律
  • 关于教与学落差的三重思考
  • 形散而神不散:课堂教学的新秩序
  • 上课的仪式感
  • 课前的“开场白”
  • 那些课堂中司空见惯的应答
  • 地域文化与新课堂建构
  • 回到本源性问题上去
  • 讨论教学“度”的多重意义
  • 重新认识作业的性质与功能
  • 寻找那种子——关于作业革命的遐想
  • 第四辑 教学改革的典范
  • 情境教育的原创性与李吉林求真品格
  •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改革的一个典范
  • 主题教学:一种理论主张与实践模式
  • 孙双金的语文世界
  • 言语智慧的生长——美学精神引领下薛法根的组块教学
  • 在《童年的月亮爬上来》的背后——周益民诗化语文的探索
  • 华应龙:小学数学教育的智者
  • 徐斌的主张与风格
  • 贲友林:“学为中心”数学课堂的真正实现
  • 蔡宏圣的数学理性气质
  • “通透情境数学”的哲学意蕴和操作要义
  • “活动单导学”的核心意义及重要特点
  • 第五辑 理性的回答
  • 疑趣的内涵与价值
  • 理性的回答
  • 让现代技术推动教学改革——从宫崎骏谢幕说起
  • 降温,但不应熄灭
  •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
  • 让学·半肯·情境
  • 起点,改变过程
  • 真正知道那些“通过考试无法知道的”
  • 不只是教育的冲撞
  • 让“系统”“制度”去获胜——上海PISA夺魁的再思考
  • 游戏,改变教育?
  • 游戏,不同于日常生活
  • 寻找开端:50年代的课堂记忆
  • 附录
  • 成尚荣印象
  • 高度的力量
  • 致谢
  •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
  • 版权信息
  • 自序 在更大的坐标上讲述自己的故事
  • 一、尚可:对自己发展状态的认知
  • 二、走这么久了,才知道现在才是开始
  • 三、坐标上的原点:追寻和追赶
  • 四、大胸怀:发展的坐标要大些
  • 五、对未来的慷慨:把一切献给现在
  • 六、首先做个好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 七、把坐标打开:把人、文化,把教育的关注点、研究点标在坐标上
  • 八、打开感性之眼,开启写作之窗
  • 九、讲述故事应当有一个丰富的工具箱
  • 十、故事让时间人格化,我要继续讲下去
  • 写在前面 用智慧的方式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 一、核心素养是智慧的合金,智慧是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
  • 二、用智慧的方式实施核心素养,促使核心素养真正成为学生生长着的智慧
  • 三、用智慧的方式培育、发展核心素养,关键是教师要做智者
  • 核心观点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
  • 一、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植根何处
  • 二、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特点何在
  • 三、学校表达: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
  • 第一辑 核心素养:时代的主题
  • 核心素养:开启素质教育新阶段
  • 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的实质
  • 探索、建构新常态教育的育人模式
  • 核心素养之“核心”
  • 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对核心素养中道德价值的再认识
  • 核心素养的“根基性”
  • 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四句话
  • 第二辑 核心素养,教育家告诉我们
  • 解放儿童:指南针的轴心——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核心素养培育的启示
  • 活教育:核心素养的摇篮——陈鹤琴教育思想对核心素养研究的启示
  • 不教之教:核心素养的教学实现方式——叶圣陶教育思想对核心素养培养、发展的启示
  • 童心母爱育新苗——斯霞教育思想对核心素养培育的启示
  • 情境教育:核心素养的发展范式——李吉林教育思想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的启示
  • 教育家的风格
  • 第三辑 向上飞扬、向下沉潜
  • 核心素养与未来学校——兼论北京中学
  • 核心素养的召唤与校长的积极应答
  • 校长应是个领航者
  • 做个好教师
  • 儿童研究是教师“第一专业”
  • 认识与发现儿童:教师的大智慧
  • 核心素养召唤下的学校课程改革
  •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 核心素养引导校本课程建设进入新阶段
  • 素养之光·跨界之美·主题之智——清华附小基于核心素养的“1+X课程”深度建构透视
  • 第四辑 请学会改变
  • 请学会改变
  • 心视角与教育视界
  • 千年古树万年根
  • 把学校建在图书馆里
  • 核心价值照耀课程基地
  • 规范:课程开发应有的品质
  • 语文教学是教儿童学语文
  • 语文的高度
  • 汉字魔方课程范式的独特性与新品质
  • 向好、有氧:长成好大一棵树
  • 那些课堂中司空见惯的应答
  • 教师,做一个精神灿烂的人
  • 一个美术老师关于数学的故事
  • 接“地气”与接“天气”
  • 从哪开始学习,塔底还是塔尖?
  • 我见其大
  • 附录 儿童站立在学校正中央——成志路上,先生同行
  • 一、与我与学校的成长:春风拂面般的翼蔽
  • 二、语文主题教学向何处去:点亮高处的灯盏
  • 三、为新百年成志教育鼓与呼:寄予无限的期望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全国最早的两家大学出版社之一,国内一流的专业教育出版机构。出版物涉及教育、教材、文学、社科、少儿、古籍等多个领域。2009年被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