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人文特征是中医学的重要持征。

内容简介

中医学科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但是学科的系统性仍然不是很规范,尤其在当下社会,在“科学”大旗主导下,中医学的研究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本书基于中医学“生成论”宇宙观,对中医理论、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进行了现代哲学解读,尝试回答中医学何以存在、如何融入现代社会等问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一
  • 序二
  • 自序
  • 第一章 中医学的世界图景
  • 第一节 今天的世界图景
  • 第二节 中医学的世界观
  • 一、《易经》的世界图景
  • 二、儒家的世界图景
  • 三、中医世界观的主要特征
  • 四、要不要回答第一性问题呢
  • 第三节 理解中医学
  • 一、引子
  • 二、生成论的世界图景
  • 第二章 中医学的价值观和生命观
  • 第一节 中医学的价值观
  • 第二节 中医学价值观的医学境界
  • 第三节 中医学的生命观
  • 一、中医学的一般生命观
  • 二、中医学的老弱妇孺生命观
  • 三、医、道生命观之异同
  • 四、中医学生命观的价值意义
  • 第四节 基于生成论的中医生命观
  • 一、秩序
  • 二、空间实体的微观和宏观统一于秩序
  • 三、偶然性和必然性统一于秩序
  • 四、秩序的理解方法
  •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命模型
  • 第一节 阴阳五行
  • 第二节 感应
  • 一、“感应”是个大事件
  • 第三节 精气
  • 第四节 藏象
  • 一、神之五藏
  • 二、形而上学之经络腧穴
  • 三、气血运行的模型
  • 第五节 生命藏象模型
  • 一、生命模型
  • 二、魏晋南北朝之藏象生命模型
  • 三、《辅行诀》藏象生命模型
  • 四、少数民族医学藏象模型
  • 五、现代医学的生命体模型
  • 第六节 中医学的生命模型
  • 一、中医学的生命模型
  • 二、中医藏象生命模型的边界
  • 第七节 基于数术及命理学的生命体模型
  • 第八节 基于生命现象生命模型的可能性
  • 第九节 生成论下的中医学生命模型
  • 第十节 生成论生命模型中秩序的连接
  • 一、感应现象的直观描述
  • 二、感应与力之一
  • 三、感应与力之二
  • 附: 牛顿方法论的启示
  • 一、牛顿方法论的启示
  • 二、力学研究对感应的启示
  • 三、艺术与感应
  • 第四章 中医学的生理病理学理论
  • 第一节 病理生理现象
  • 第二节 四诊资料
  • 第三节 疾病和健康
  • 第四节 病因病机理论
  • 第五节 各家学说
  • 第六节 实证与解释
  • 一、实证主义
  • 二、实证主义与中医学
  • 三、解释主义
  • 第五章 中医诊断及治疗学理论
  • 第一节 辨证论治
  • 一、证
  • 二、辨证论治
  • 第二节 证为纲病为目
  • 第三节 四诊的挑战
  • 一、中医诊断系统的挑战
  • 二、四诊及诊断的拓展
  • 第四节 关于中医治疗学
  • 一、关于治疗学
  • 二、中医学治疗的靶标
  • 三、中医治疗学的内涵
  • 第六章 中医药学理论
  • 第一节 到底什么是“中药”
  • 第二节 法象药理学与功效药理学
  • 第三节 中药的质量控制理论
  • 第四节 中药的剂型理论
  • 第五节 方剂组合的理论
  • 第六节 中药剂量的思考
  • 第七章 几个疾病的分析
  • 第一节 伤寒
  • 第二节 温病
  • 第三节 痹证
  • 第四节 高血压病
  • 一、关于血压及高血压病
  • 二、高血压病的中医诊断
  • 三、高血压病中西医治疗的思考
  • 四、基于高血压病的中医学科学研究
  • 第五节 糖尿病
  • 一、糖尿病的诊断
  • 二、糖尿病的防治
  • 第六节 冠心病
  • 第七节 恶性肿瘤
  • 一、整体约束力的失效
  • 二、恶性肿瘤的关系本体
  • 结语
  • 一、关于中医现代化
  • 二、中医学研究的范畴与策略
  • 三、关于中医发生学
  • 四、关于中医学的理论和知识的关系
  • 五、中医形而上学之思
  • 六、中医学的归宿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暨南大学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为“侨”而生,因“侨”而兴,砥砺卅五载,春华秋实,书香五洲,声教四海。始立以来,以“侨”为“桥”,厚植文化,秉承推动华文教育、服务教学科研、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理念,着力华文教材、华侨华人研究、岭南文化研究、高校学术研究成果的出版,已累计出版各类图书7000余种,《中文》《汉语》等华文教材发行海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