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以贵州酸食为起点,探索发酵所赋予的各种可能。

内容简介

《远方之地》每期围绕衣、食、住、行、用中的一个主题展开,探寻各地方的独特文化与生活方式。首期的主题是“发酵”。发酵历史悠久,能够赋予食物别样的风味。贵州布依族的“酸食”是最具代表性的发酵食物之一。

本期,FARLAND编辑团队试图从酸味之中描摹出“发酵”的文化脉络,他们走访了黔南地区的布依族村寨,深入当地人的日常,探寻还在使用发酵这种制作方式的族群以及他们的生活状态。

此外,本期还采访了人类学教授、热门创意菜餐厅创始人、日本“发酵设计师”、在中国研究发酵的德国艺术家等与发酵建立深刻联系的人,探讨发酵这一古老传统对于现今都市生活的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吃酸•者吕
  • 荔波者吕:布依族的酸,看不见的流动
  • 酸与餐桌、田地、集市
  • 县城的“臭酸火锅”,老板陆小妹身体里的“荔波”
  • 四种当地酸酱,无法标准化的味道
  • 彭兆荣:地方风味,是从身体到文化的系统感知
  • 发酵在都市
  • 知觉食堂(OHA EATERY):创意菜的灵感源自贵州,从山地茂林中感知自然的智慧
  • 发酵如何影响了都市的生活方式?
  • 陈皮:在高层公寓里养菌
  • 用生活边角料的发酵,建立起地方与都市的循环
  • 发酵文化,教会我们理解所生活的时代
  • 发酵的“微观”世界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9
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对特殊气味的独特情感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影响人们在饮食习惯上差异较大。其中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地带过度的群山里,就有着独特的酸味食物,贵州当地人谓之 “䤃”,是用当地食材混合起来装入坛中密封发酵而成。朋友馈赠的礼物就出自于贵州苗族的布依族。对于吃酸,阅读《远方之地:吃酸!》之后了解到,酸是贵州重要的饮食风味,在这里都保留着制作 “䤃菜” 习俗。由于贵州是多民族聚居区,吃酸不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串联起贵州古老文化的一条线索。有一句贵州名言,叫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弯串。” 人们逢年过节会吃,亲朋好友聚会要吃,就连女儿出嫁,母亲也要给女儿带一坛 “酸汤” 陪嫁,作为祖上味道的传承。这本书,带我们走进了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者吕,这个始建于明朝,距今有 600 多年历史的石磊古寨。几百年来,古寨里的人家家都会做酸,随着人口增长和人员流动,布依族的酸也因此源远流长。这种饮食习惯的养成,一是由于当地缺盐,受地理环境限制,人们日常劳作很是辛苦,为了补充体力和活力,通过吃酸得到满足;二是便于食物储存,人们把聚餐剩下来的吃食,经过制 “䤃” 成酱,可长期保存食用。在这里广泛流传的酸酱有四种:臭酸、毛辣酸、虾酸和糟辣酸。四种酸酱,带有地方特色和独特风味,是从上一辈人习得而来的,其口味无法标准。能统一的便是在制酸过程中,每一个经手人都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和想法与环境 “对话”。无论是仲夏绽放的凤仙花还是贵州独有的蔓生番茄,河鱼河虾以及当地盛产的青菜、青笋、辣椒等辅以盐、酒、姜、蒜相融合,在时间和微生物的作用下变成一坛坛奇妙无比的浓稠酱汁。通过酸衍生出来的美食也数不胜数,比如酸汤鱼、酸青菜、酸辣椒、酸汤粉等,其中酸汤鱼最为出名,几乎是每家店铺的招牌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东拼西凑

      为做事而事,东拼西凑,没有灵魂的细致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后浪出版公司

      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后浪出版公司),成立于2006年,经过十余年持续稳定的发展,逐步建成了完整的包含编辑、设计、制作、印制、仓储、推广、销售的出版机构组织架构。迄今策划出版图书千余种,在历史、哲学、政治学、人类学、古典语言学、地理学、医学、文学、电影、艺术、摄影、音乐、漫画、大众、生活、经管、童书和少儿英语等所有涉猎的图书品类中均不乏读者口碑上佳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