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7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68千字
字数
2024-07-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深入了解科学的作用及其与国家关系的重要著作。
内容简介
作者考察了1920年代到1940年代间日本对于科学的讨论和推动。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面临着构建一个何种类型的现代化帝国的问题。
发源于西方的现代科学显示出一种普遍的可检测性和普适性,并以此获得了存在的合理性与权威性。对于那些非西洋式的、依靠自身文化特色建立起现代形象的国家来说,这意味着自身的文化和逻辑将受到来自普适性的挑战,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将被动摇。
因此,如何将“放之四海皆准”的科学容纳于自身的民族文化和神话逻辑中,解决传统文化与科学间的冲突,成为日本现代科学发展的一大问题。
作者提出了本书的核心问题:战时日本是如何将非神话的理性的科学和宣扬神道的民族主义相结合的?日本人想要发展的科学,是一种怎样的科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看似难以调和的矛盾出现了新的解决契机。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致谢
- 关于音译的说明
- 序言
- 第一部分 技术官僚
- 第一章 走近技术官僚
- 将工程师定义为创造者
- 工程师的无产阶级化
- 从阶级到民族
- 第二章 技术统治——为了科学的日本
- 技术统治的殖民构想
- 技术爱国主义(技术报国)和“独特的日本技术”
- 定义“帝国的科学”
- 第二部分 马克思主义
- 第三章 不完全的现代性与日本科学的问题
- 走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析
- 将科学历史化为意识形态
- 日本科学的独特问题
- 第四章 科学策论图谱中的马克思主义
- 1932年图谱
- 唯研课题
- 西方科学加日本精神等于日本科学?
- 第五章 构建日本科学传统
- 民族与科学
- 对日本科学的追认
- 第三部分 通俗科学
- 第六章 “惊奇”的动员
- 包装惊奇与奇观
- 现代皇帝和他的科学臣民
- “惊奇”与战时科幻小说
- 帝国科学教育
- 结论
- 战后初期的科学议题
- 科学民族主义
- 明治维新和平成维新之间
- 索引
展开全部
出版方
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月,国家一级出版社,首批“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之一,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众多图书品牌的综合性出版社。年均出版图书1000余种,承担多项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先后有400余种图书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奖,其中17种图书21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近年来出版的《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少儿书系》(108卷)、《中国近代通史》(10卷)、《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5卷)、《西方哲学史》(8卷)、《现代经济词典》、《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2卷)、《世界现代化历程》(6卷)、《资本主义理解史》(6卷)、《中国佛教通史》(15卷)、《中国古城墙》(6卷本)等一大批重点图书,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流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基地、大众出版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