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敌人观念与民族国家息息相关,化敌为友需转变冲突世界观,争取和谐共存。

内容简介

“敌人”既是人们建构的一种观念,也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国家需要敌人来界定自己的身份。近代以来,“敌人”是基于国家利益和理性计算之后得出的政治判断,必须在“民族—国家”的理论框架中获得诠释。内部敌人和外部敌人延续和再造着“民族—国家”的观念。外部敌人是典型的“外部他者”,而内部敌人则是将国民对象化为“内部他者”,是外部敌人扩展的产物。把敌人从你死我活的冲突中解放出来其实是在解放我们自己。在本体论层次上,化敌为友意味着“我们”和“敌人”彼此开放。化敌为友就是要将绝对的敌人转变为相对的敌人,将对敌人惩罚的无限性转变为有限性。化敌为友需要人们由冲突世界理念转向和谐世界理念。化敌为友的可能性存在于自我之中,不仅要有化敌为友的意愿,而且要有化敌为友的能力和行动。

目录

  • 版权信息
  • 目录
  • 致谢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出版说明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第一章 绪论:敌人与敌人理论
  • 1.1 敌人:一个建构的概念
  • 1.2 敌存灭祸,敌去召过
  • 1.3 关于敌人的理论
  • 1.4 如何研究敌人
  • 第二章 “敌人”观念的原初想象
  • 2.1 野蛮人:类型化的敌人意象
  • 2.2 “夷”:关系化的敌人意象
  • 2.3 “夷”与“野蛮人”的互镜
  • 第三章 “敌人”的政治性
  • 3.1 “敌人”与集体身份
  • 3.2 “敌人”与敌对关系
  • 3.3 “敌人”与权力关系
  • 第四章 “人民公敌”及其问题
  • 4.1 人民及其政治内涵
  • 4.2 “人民公敌”及其确立
  • 4.3 我国宪法中的“敌人”观念
  • 第五章 “敌人”的意识形态化
  • 5.1 敌意是撒旦的阿喀琉斯之踵
  • 5.2 仇恨及其本质
  • 5.3 敌人的意识形态化
  • 第六章 “通敌”与“敌人认同”悖论
  • 6.1 通敌行为的复杂性
  • 6.2 汉奸:单一民族—国家话语中的敌人
  • 6.3 敌人认同悖论
  • 第七章 敌人的非人化
  • 7.1 “敌人”与价值判断
  • 7.2 非人化的心理学解释
  • 7.3 敌人非人化的路径
  • 第八章 惩罚敌人的合目的性
  • 8.1 惩罚敌人的合目的性
  • 8.2 “敌人刑法”及其超越
  • 8.3 武器的纯洁性问题
  • 第九章 战俘——放下武器的敌人
  • 9.1 战胜者和战败者
  • 9.2 酷刑把战俘物化
  • 9.3 战俘的身份
  • 9.4 战俘权利的有限性
  • 9.5 战俘权利保障的国家责任
  • 第十章 敌人之死
  • 10.1 消灭敌人是一种战争权利
  • 10.2 敌人在社会上死亡
  • 10.3 牺牲优先于任何目的
  • 第十一章 化敌为友
  • 11.1 化敌为友及其可能性
  • 11.2 没有永远的敌人
  • 11.3 爱你们的敌人
  • 11.4 宽恕敌人
  • 11.5 敌人的罪恶与谢罪
  • 结语 “没有敌人的世界”
  • 参考文献
  • 基本术语索引
  • 人名索引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