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16千字
字数
2016-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草场承包减少甘南藏区冲突
内容简介
历史上的甘南藏区一直是草山纷争、部落冲突频发之地,然而,自2000年实行“草场承包”后的近10年以来,当地的草场边界纠纷事件出人预料的呈极速下降之趋势,较为严重的草场边界冲突事件在有些地方已极为罕见了。田野调查与理论分析发现,这是草场承包制度被有效实施的一个“意外效果”,意味着国家政权已更为深入地嵌入到藏区基层社会之中了。作者尝试以草权结构与政权结构之间的互动与互构为基本分析视角,从历史与现实、逻辑与实证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了助推这一重大变化背后的微观机理,初步提出了“划界定牧即国家建构”的研究结论。
目录
- 封面
- 书名页
- 版权页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图表目录
- 目录
- 导论
- 一 问题的缘起和提出
- 二 理论假设及其阐释
- 三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四 “六个一”——研究设计与构想
- 第一篇 牲畜越界的政治——甘南藏区的地缘政治环境
- 第一章 “补政教之所不及”
- 一 “地非边隅,岂成边疆?”
- 二 拉卜楞寺的建立——“补政教之所不及”
- 三 “接点疆域”:一个“弱国家空间”
- 第二章 牲畜越界的经济地理学
- 一 “格格尔乃卡山梁”?
- 二 草原上的“易越边界”
- 三 “公地悲剧”,还是“共地悲剧”?
- 四 牲畜越界带来“公地悲剧”
- 第三章 边界冲突与部落政治互为因果
- 一 遍布在高原河谷间的部落领地
- 二 资源竞争孕育“部落的道德”
- 第四章 边界冲突及调处催生寺院权威
- 一 穿着袈裟的“法官”
- 二 “夏河渐有司法,藏民仍信业仓”
- 三 “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 第二篇 草场承包:铁丝网栏进草原(1999—2006)
- 第五章 “草场承包”因何姗姗来迟?
- 一 作为“历史关节点”的“草场承包”
- 二 草场承包的制度费用
- 三 围栏草场:可望而不可即
- 四 历史机遇:利益契合开启草场承包
- 五 小结
- 第六章 桑科乡的草场承包
- 一 桑科乡的历史与现状
- 二 草场承包方案及运作
- 三 “以发展求稳定”——政策主旨
- 四 成功的几个关键因素
- 第七章 铁丝围栏进草原
- 一 布满草原的“带刺铁丝网”
- 二 评价之一:“居功甚伟”
- 三 评价之二:“围栏陷阱”
- 四 铁丝围栏进藏区——“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 第八章 围绕“共有草场”的产权之争
- 一 事件与经过——产权背后的权力较量
- 二 政府的处理意见
- 三 博弈结果:进一步承包确权
- 四 部落势力的沉浮
- 第三篇 草场承包的意外效果:事先防控与政权嵌入
- 第九章 从事后救济到事先防控
- 一 “圈出规则”与“圈入规则”
- 二 “圈出规则”与事后救济型权威
- 三 “圈入规则”与事先防控型权威
- 四 小结
- 第十章 “使有恒产,不致游走”
- 一 划界定牧的历史演进:游牧、轮牧与定牧
- 二 草场承包与定居定牧:桑科乡的产权实态
- 三 拥有了真正的“不动产”
- 四 划界定牧的政治意义
- 第十一章 国土资源的首次“清点”
- 一 不经意的“土地测量”
- 二 草原景观的清晰化
- 三 草场边界知识的国家化
- 四 有意规划的失败:1958年的乌托邦方案
- 五 小结——土地测量的政治学
- 第十二章 村治的重建
- 一 部落结构与政权网格的互嵌——两套话语体系
- 二 “措哇”复兴的历史根源与产权基础
- 三 作为“民间组织”的措哇——两种分析视角及其综合
- 四 定居定牧:村治重建的契机
- 结论及其反思:空间层化与国家建构
- 一 “china”与“中原农耕”
- 二 农夫和牧人的寓言故事:重新阐释科斯定理
- 三 作为农牧分界装置的长城
- 四 “喇嘛寺庙林立草原”:作为元、清两代扶持宗教的意外后果的大中国/国家建构
- 五 “铁丝围栏进草原”:作为草场承包的意外后果的大中国/国家建构
- 六 从定耕确权到划界定牧:空间层化与国家建构
- 七 反思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