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诠释计算机网络“变”与“不变”之要素,解读移动互联网“移动”“社交”“群智”之特征。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全面介绍移动互联网的相关概念、关键技术、发展历程,并力求展现移动互联网技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

本书由9章组成,包括移动互联网的基础知识、移动接入技术(Wi-Fi和5G)、移动IP、移动互联网传输机制、移动云计算与移动边缘计算、移动互联网应用、Qos与QoE以及移动互联网安全。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1章 移动互联网概论
  • 1.1 移动分组网技术
  • 1.1.1 无线分组交换网ALOHANET
  • 1.1.2 无线分组网PRNET与卫星分组网SATNET
  • 1.1.3 军用无线分组网
  • 1.2 无线网络技术
  • 1.2.1 无线网络的分类
  • 1.2.2 无线网络技术的研究
  • 1.3 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
  • 1.3.1 从PC发展看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
  • 1.3.2 从手机发展看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
  • 1.3.3 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 1.3.4 手机功能与结构的演变
  • 1.4 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 1.4.1 从网络流量变化看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 1.4.2 从网络规模变化看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 1.4.3 从网络应用变化看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移动接入技术:Wi-Fi
  • 2.1 无线局域网的基本概念
  • 2.1.1 无线局域网的发展背景
  • 2.1.2 基于Wi-Fi的移动互联网层次结构
  • 2.1.3 IEEE 802.11标准的发展过程
  • 2.1.4 无线信号强度的表示方法
  • 2.1.5 动态速率调整机制
  • 2.1.6 无线信道的划分与复用
  • 2.2 IEEE 802.11
  • 2.2.1 网络拓扑类型
  • 2.2.2 无线通信的特殊性
  • 2.2.3 SSID与BSSID
  • 2.3 MAC层访问控制方式
  • 2.3.1 MAC层协议支持的访问控制方式
  • 2.3.2 CSMA/CA协议的实现方法
  • 2.3.3 CSMA/CA与CSMA/CD的比较
  • 2.3.4 管理帧与漫游管理
  • 2.3.5 控制帧与预约模式
  • 2.4 IEEE 802.11数据帧
  • 2.4.1 数据帧结构
  • 2.4.2 Wi-Fi的工作原理
  • 2.5 无线网络设备与Wi-Fi组网方法
  • 2.5.1 无线网卡
  • 2.5.2 无线AP
  • 2.5.3 统一无线网络与无线局域网控制器
  • 参考文献
  • 第3章 移动接入技术:5G
  • 3.1 蜂窝移动通信网的基本概念
  • 3.1.1 无线信道与空中接口
  • 3.1.2 大区制与小区制
  • 3.1.3 小区制的无线通信频率复用方法
  • 3.1.4 保证手机在漫游过程中通信的连续性
  • 3.2 蜂窝移动通信网与移动互联网
  • 3.2.1 蜂窝移动通信网
  • 3.2.2 蜂窝移动通信中的移动性管理
  • 3.2.3 移动节点的基站切换
  • 3.2.4 蜂窝移动通信网的安全性管理
  • 3.2.5 手机结构与功能的演变
  • 3.3 蜂窝移动通信网的发展历程
  • 3.3.1 从1G到4G
  • 3.3.2 5G
  • 3.3.3 6G
  • 3.4 5G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3.4.1 推动5G发展的动力
  • 3.4.2 5G的特征与技术指标
  • 3.4.3 5G网络的小基站
  • 3.4.4 5G的应用场景
  • 3.4.5 6G的主要技术指标与应用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4章 移动IP
  • 4.1 移动IP的概念
  • 4.1.1 移动IP的研究背景
  • 4.1.2 移动IP的设计目标与主要特征
  • 4.2 移动IPv4
  • 4.2.1 移动IP的逻辑结构和基本术语
  • 4.2.2 代理发现
  • 4.2.3 移动节点的注册
  • 4.2.4 数据传输
  • 4.2.5 MAC地址解析
  • 4.2.6 路由优化
  • 4.3 移动IPv6
  • 4.3.1 移动IPv6与移动IPv4的比较
  • 4.3.2 移动IPv6的基本操作
  • 4.3.3 移动IPv6对IPv6的修改
  • 4.3.4 移动IPv6通信的类型
  • 4.4 移动IP的关键技术
  • 4.4.1 移动切换
  • 4.4.2 移动IP的安全
  • 4.4.3 服务质量
  • 4.4.4 移动组播
  • 参考文献
  • 第5章 移动互联网传输机制
  • 5.1 TCP传输机制及其面临的挑战
  • 5.1.1 互联网传输层协议的特点
  • 5.1.2 无线环境中TCP面临的挑战
  • 5.2 无线TCP传输机制
  • 5.2.1 单跳无线TCP传输机制
  • 5.2.2 多跳无线TCP传输机制
  • 5.3 QUIC协议
  • 5.3.1 QUIC协议的基本概念
  • 5.3.2 QUIC连接
  • 5.3.3 多路复用与流量控制机制
  • 5.3.4 拥塞控制和丢包恢复机制
  • 5.4 容迟网技术
  • 5.4.1 容迟网的研究背景
  • 5.4.2 容迟网的体系结构
  • 参考文献
  • 第6章 移动云计算与移动边缘计算
  • 6.1 移动云计算与移动边缘计算的基本概念
  • 6.1.1 从云计算到移动云计算
  • 6.1.2 从移动云计算到移动边缘计算
  • 6.1.3 移动边缘计算系统的结构
  • 6.2 计算迁移技术
  • 6.2.1 计算迁移的基本概念
  • 6.2.2 计算迁移的实现原理
  • 6.2.3 计算迁移系统的功能结构
  • 6.3 计算迁移的分类
  • 6.3.1 应用划分的基本概念
  • 6.3.2 细粒度计算迁移系统
  • 6.3.3 粗粒度计算迁移系统
  • 6.3.4 基本计算迁移系统的比较
  • 6.4 我国移动边缘计算的研究与产业发展
  • 6.4.1 “Pioneer 300”行动
  • 6.4.2 需求与应用场景
  • 6.4.3 移动边缘计算与5G相互促进
  • 6.4.4 移动边缘计算的位置
  • 6.4.5 移动边缘计算技术体系
  • 参考文献
  • 第7章 移动互联网应用
  • 7.1 移动云存储
  • 7.1.1 移动云存储的基本概念
  • 7.1.2 移动云存储的同步架构
  • 7.1.3 移动云存储同步协议
  • 7.2 移动流媒体
  • 7.2.1 移动流媒体的基本概念
  • 7.2.2 移动流媒体传输系统的结构
  • 7.2.3 影响移动流媒体传输质量的网络延时与延时抖动
  • 7.2.4 流媒体传输协议类型
  • 7.2.5 RTP与RTCP
  • 7.2.6 HLS协议
  • 7.3 移动社交网络
  • 7.3.1 移动社交网络的基本概念
  • 7.3.2 我国移动社交网络应用的发展
  • 7.3.3 移动社交应用的安全隐患
  • 7.4 移动电子商务与移动支付
  • 7.4.1 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 7.4.2 移动电子商务与新技术的应用
  • 7.4.3 移动支付
  • 7.5 基于移动云计算的位置与导航服务
  • 7.5.1 Wi-Fi位置指纹的基本概念
  • 7.5.2 基于Wi-Fi位置指纹的定位方法
  • 7.5.3 室内Wi-Fi位置指纹定位的应用示例
  • 7.5.4 云端海量位置信息管理
  • 7.5.5 基于移动边缘计算的情景感知导航系统
  • 7.6 基于移动边缘计算的增强现实应用
  • 7.6.1 移动增强现实的概念
  • 7.6.2 VR/AR的应用场景与系统结构
  • 7.7 基于移动边缘计算的CDN应用
  • 7.7.1 CDN的概念
  • 7.7.2 CDN与移动边缘计算融合的必然性
  • 7.7.3 基于移动边缘计算的CDN系统结构
  • 参考文献
  • 第8章 QoS与QoE
  • 8.1 网络传输服务与QoS
  • 8.1.1 QoS与QoE的概念
  • 8.1.2 网络层流量工程与QoSR
  • 8.1.3 传输层QoS
  • 8.2 集成服务体系结构
  • 8.2.1 集成服务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
  • 8.2.2 集成服务体系结构的构成
  • 8.3 ITU-T的QoS体系结构
  • 8.3.1 ITU-T的QoS体系结构的框架
  • 8.3.2 数据平面
  • 8.3.3 控制平面
  • 8.3.4 管理平面
  • 8.3.5 OpenFlow对QoS的支持
  • 8.4 QoE
  • 8.4.1 QoE的定义
  • 8.4.2 影响QoE的因素与QoE的形成过程
  • 8.4.3 QoE管理
  • 8.4.4 用户体验系统的设计
  • 8.5 QoE的评价
  • 8.5.1 QoE评价方法的分类
  • 8.5.2 QoS/QoE映射模型
  • 8.5.3 移动互联网的QoE评价方法
  • 8.5.4 QoE标准化
  • 8.6 QoE的应用
  • 8.6.1 QoE应用的基本概念
  • 8.6.2 IP网络的可操作QoE
  • 8.6.3 QoE与QoS服务监视的比较
  • 8.6.4 QoE监视方案
  • 8.6.5 QoE代理
  • 参考文献
  • 第9章 移动互联网安全
  • 9.1 移动互联网安全概述
  • 9.1.1 移动互联网发展与安全的矛盾
  • 9.1.2 手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 9.1.3 移动互联网安全的短板
  • 9.1.4 漏洞、威胁与风险
  • 9.1.5 隐私保护
  • 9.1.6 移动互联网的安全威胁
  • 9.2 移动终端的硬件安全
  • 9.2.1 硬件安全的基本概念
  • 9.2.2 应用处理器芯片安全
  • 9.2.3 加密芯片
  • 9.2.4 SIM卡安全技术
  • 9.2.5 NFC安全技术
  • 9.2.6 手机硬件安全架构
  • 9.3 移动终端的软件安全
  • 9.3.1 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的安全威胁
  • 9.3.2 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的内核安全
  • 9.3.3 SELinux的应用
  • 9.4 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的安全
  • 9.4.1 移动应用程序的发展
  • 9.4.2 App商店的管理机制
  • 9.4.3 App分发机制与安全性分析
  • 9.4.4 终端应用管理机制
  • 9.5 IEEE 802.11安全协议
  • 9.5.1 WEP加密机制
  • 9.5.2 IEEE 802.11x用户认证机制
  • 9.6 5G通信系统的安全与挑战
  • 9.6.1 5G的安全需求与安全框架
  • 9.6.2 5G终端安全
  • 9.6.3 接入网安全
  • 9.6.4 核心网安全
  • 9.6.5 外部IP网安全
  • 9.6.6 5G网络安全风险评估
  • 9.7 移动云计算安全
  • 9.7.1 移动云计算的基本概念
  • 9.7.2 移动云计算的安全级别
  • 9.7.3 移动云计算安全技术
  • 9.8 移动边缘计算安全
  • 9.8.1 移动边缘计算安全架构
  • 9.8.2 移动边缘计算安全技术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坚持为科技、为教育服务,以向行业、向学校提供优质、权威的精神产品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已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着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商务一体化延伸,现已发展为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计算机、经济管理、建筑、ELT、科普以及教材、教辅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