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97千字
字数
2022-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张祥龙文集,思想风格“思在边缘”,既有涉险之面,又有坚实之据。
内容简介
《张祥龙文集》诸卷的具体特点,很难被归总,但就其思想风格而言,可以有一个极简易的形容,即“思在边缘”。“边缘”意味着它有临空涉险的一面,逼得所思摆脱现成,甚至蹈虚而行;但也有坚实的一面,言之有据,从事实到逻辑,皆不敢杜撰。而且,边缘也指哲学的特性,不像常规科学那样有范式可依,有实验可证,又不像文学那样可随发奇想,动人于无理之中。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序言
- 第一部分 期待儒家再临
- 1 孔子为什么作《春秋》、当新王?
- 一、《春秋》的奇处何在?
- 二、孔子为何要作《春秋》?
- 三、孔子如何作《春秋》?
- 四、孔子为什么要当“新王”?
- 2 关于儒家现代命运的争议
- 3 我为什么倡议建立儒家文化特区?
- 4 家,儒之本也
- 5 政治儒学是普遍主义的吗?
- 一、蒋庆对于牟宗三的普遍主义的批判
- 二、蒋庆对政治儒学的核心表述——政权的三重合法性
- 三、蒋庆政治儒学中有普遍主义吗?
- 四、儒学的非普遍主义本性
- 五、政治儒学的非普遍主义
- 6 回应蒋庆先生的评论
- 第二部分 贺麟恩师思想阐发及受教追记
- 7 在中西之间点燃思想火焰的哲人
- 一
- 二
- 三
- 8 我与贺麟先生的师生缘
- 9 贺麟先生与清华国学院导师
- 一、有关事实的来源
- 二、梁启超的影响(一):孟子与王阳明
- 三、梁启超的影响(二):戴东原与焦理堂
- 四、吴宓及其他
- 10 “虚心涵泳”的境域含义与前提
- 11 理想主义信念中的儒家复兴和抗战建国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12 逻辑之心和直觉方法
- 一、此书的哲理成就概述
- 二、此书的结构
- 三、“逻辑”的含义:数学与直观(觉)法
- 四、心与理一
- 五、宋儒的直觉方法和黑格尔的辩证观
- 六、结语
- 第三部分 品味人与思
- 13 贫乏时代的至情诗歌
- 14 王凤仪学说的儒家性
- 一、王凤仪其人其说概述
- 二、王凤仪的开悟经验
- 三、开悟经验的哲理分析
- 四、王凤仪学说的生命身体性
- 结语
- 15 “象思维”为什么是“原创”的?
- 16 在书道和文本际会中达到哲学的纯粹
- 一
- 二
- 三
- 17 与杨国荣先生的通信
- 18 吴国盛教授《什么是科学》读后感
- 19 点评宝树《读科幻是一件危险的事》
- 20 从辩证法到生存解释学
- 21 相逢于风雨如晦处
- 22 唯识宗的记忆观与时间观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第四部分 中华之大美
- 23 朝向生存之美的中华
- 一、《尧典》在原时中展示的生存美
- 二、语言、思维方式和道家儒家的时化智慧
- 三、让人生变美的中华技艺
- 四、中华文明的柔韧与未来
- 24 人间终极处
- 25 美与技艺
- 一、什么是美?
- 二、美的特点
- 三、技艺与美的诞生
- 26 美在边缘自游
- 一
- 二
- 三
- 27 感受燕园
- 一
- 二
- 三
- 第五部分 中西比较视域中的哲学与儒家
- 28 “中国哲学”的利弊
- 29 孔子仁说为何“缺少普遍性诉求”?
- 30 二十一世纪的儒学
- 31 儒家通三统的新形式和北美阿米什人的社团生活
- 一
- 二
- 三
- 四
- 结语
- 32 极光如何闪现?
- 一
- 二
- 33 有无之辩和对老子道的偏斜
- 一、是“有生于无”,还是“生于有,生于无”?
- 二、“无”及“有无相生”的含义
- 三、“无”的本体优越性是如何造成的?
- 34 《哲学论稿(从本有而来)》中的两译名
- 一
- 二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