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国内学界少有的从叙事理论角度,探讨关键的哲学概念和社会政治理论的学术专著。

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通过揭示叙事对人格同一性、能动性和自主性的影响,将叙事在个体层面与其在社会层面发挥的作用联系起来考虑。不仅用叙事方法重新阐释了经典的哲学概念,还基于叙事本身的特点,将这种讨论延伸到了社会和政治领域,探讨了社会认同和集体认同的叙事建构以及社会意义空间的叙事建构。

作者文笔晓畅、洗练,不仅可供研究者参考,亦可为哲学爱好者赏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第一章 叙事与自我
  • 第一节 保罗·利科论叙事同一性与伦理生活
  • 一、同一性问题的两个维度
  • 二、时间、叙事和人类行动
  • 三、叙事与伦理生活
  • 第二节 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论美德与人生的叙事统一性
  • 一、西方道德哲学的危机
  • 二、对人生的叙事的探求
  • 三、对麦金太尔叙事理论的批评
  • 第三节 查尔斯·泰勒论叙事在自我认同构成中的作用
  • 一、自我阐释的自我
  • 二、叙事性的自我理解
  • 三、道德生活:一种叙事性的探求
  • 四、叙事创造意义
  • 第四节 马瑞娅·谢特曼论叙事的自我构成与人的生活
  • 一、为何心理连续性理论是不足的
  • 二、谢特曼论叙事的自我构成观
  • 三、对叙事方法的拓展
  • 四、对叙事的自我构成观的批评
  • 五、对PLV观点的批评
  • 第二章 对能动性的叙事理解
  • 第一节 哈里·法兰克福论自我的共时性和历时性整合
  • 一、反思性的赞同与共时性的自我整合
  • 二、关心与历时性的自我整合
  • 三、沃尔夫对法兰克福的批评
  • 四、韦勒曼对法兰克福的批评
  • 第二节 克里斯汀·科斯戈尔德论规范的能动性与自我构成
  • 一、科斯戈尔德论自我的构成
  • 二、对科斯戈尔德的规范性的能动性理论的三点质疑
  • 三、理解人格同一性问题的实践进路
  • 第三节 对能动性的叙事理解
  • 一、强的统一性观点
  • 二、历时性与全心全意
  • 三、可能的解决方案
  • 第三章 叙事整合与叙事评价
  • 第一节 叙事整合
  • 一、计划与偶然
  • 二、三种不同人称视角的统一
  • 第二节 叙事评价
  • 一、关于好生活的直觉
  • 二、叙事微积分
  • 三、对叙事计算的质疑
  • 第三节 叙事整合与叙事评价
  • 一、自我欺骗与自我发现
  • 二、虚构的故事与美好生活
  • 三、本真性与统一性
  • 第四章 叙事的社会维度
  • 第一节 社会类别的叙事建构
  • 一、奎迈·阿皮亚论社会认同与自主性的关系
  • 二、萨莉·哈斯朗格论性别的区分及建构
  • 三、社会类别:生物的还是文化的?
  • 第二节 女性主义者的叙事观
  • 一、玛格丽特·萨默斯论社会行为和社会认同的叙事建构
  • 二、塞利亚·本哈比布论叙事的能动性与叙事的权威
  • 三、希尔德·林德曼·纳尔逊论反向叙事和女性解放的可能
  • 第五章 社会意义空间的叙事建构
  • 第一节 承认的要求
  • 一、叙事意义上的承认问题
  • 二、认知的不正义
  • 三、话语的不正义
  • 四、小结
  • 第二节 集体叙事与个体叙事
  • 一、集体叙事与个体叙事的差别
  • 二、叙事的竞争与个体的自主性
  • 第三节 社会想象的转变与叙事的作用
  • 一、叙事对照(自上而下的路径)
  • 二、叙事抗争(自下而上的路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全国最早的两家大学出版社之一,国内一流的专业教育出版机构。出版物涉及教育、教材、文学、社科、少儿、古籍等多个领域。2009年被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