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起来,我认识黑塞还是通过《挪威的森林》里,村上春树让他的主人公渡边在绿子家读的,正是黑塞的名作《在轮下》。说起德国作家黑塞我们无疑想象到的就是这位诗人、作家,诺贝尔文学奖、歌德奖的获得者。他的代表作包括《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当然也包括今天将要读到这本《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关于少年的孤独、彷徨与烦恼,是特吕弗《四百击》里安托万一路狂奔向的大海;是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维特扣动扳机的指尖;是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想象中麦田以及他要守护的麦田外围的悬崖边;甚至是刺杀摄政王载沣失败后汪精卫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的侠气。或者是黑塞的《德米安:彷徨少年时》中辛克莱的寻找自我之路。
与其说《德米安:彷徨少年时》是一部青春小说,不如说它是黑塞藉由青春的名义,进行布道和思想传播的福音书。
小说开篇开宗明义,十岁的少年埃克尔・辛克莱寻找自我的思想开始觉醒,在他的脑海中存在着两个世界,光明和黑暗的世界。一边是家庭的温馨,明亮的房间,甜美和谐的世界;一边是充满腌臜,污秽,罪恶得无可救药的世界。而我们的主人公埃克尔・辛克莱就在这两个冲突的世界寻找出口,追寻自我。他在这条路上发错了这样的感叹:“我只是尝试着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为何如此艰难呢?”,“我期盼对世界贡献出一些自己的东西,跟这个世界建立关系,并且和它搏斗。”
少年辛克莱的成长不可避免的遇上了成长的烦恼,因为一次吹牛背负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收到法兰兹・克洛摩的威胁,一步步走向偷盗、欺骗的黑暗世界。在被法兰兹折磨良久之后,辛克莱遇见了带他走向光明世界的德米安。这个辛克莱的同邻人德米安看起来不像一个孩子,更像是他的人生导师,他的思想试图重构整个世界。这个看似离经叛道的少年从此与辛克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辛克莱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引领着他追寻自我。
“鸟奋力冲破蛋壳。这颗蛋是这个世界。若想出生,就得摧毁一个世界。这只鸟飞向上帝。这个上帝的名字是阿布拉克萨斯。”
人生就像被束缚在蛋壳里的鸟,唯有冲破蛋壳才能获得新生,才能从微小的罅隙里溅射出更明亮的光,才能看见更光明的世界与未来。而德米安引领辛克莱奔向的这个世界,又布满了破坏离经叛道的意味,
“一个成熟的人没有任何职责,除了这个:寻找自己,坚定地成为自己,不论走向何方,都往前探索自己的路。”,一个人他的职责是:“找到自己的命运,不是一个随意的命运,而且在那之中尽情生活,全心全意、不受动摇地生活。除此之外,其他一切都不完整,是一种逃避的企图,是想逃回群体的样板中,是为了适应自己内心的恐惧。”
这里黑塞通过辛克莱想要表达的思想与荣格如出一辙。心理学巨擘荣格认为,人的心灵会以自我调整的方式发生创造性变化,以适应外界和内心的需求,于不平衡之中不断寻找平衡。而尼采在《查特拉斯如是说》中说:“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 以及 “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都有高度的同一性。黑塞的思想受到两位伟大哲学家的深厚影响。
音乐怪人皮斯托利斯的出场让我们感受到仿佛他就是另一个德米安,或者说他们本就是同一类人。皮斯托利斯和辛克莱亦师亦友,引导他继续追寻自我。“每个人应该完全做自己,符合自然在他身上孕育的本质,并服膺这个本质,不确定的未来准许每个人去创造它想带给我们的事物。”
而夏娃夫人依然是德米安的另一从化身,我们这里不再讨论他对辛克莱找寻自我道路上的指导。而我更看重的是她教会辛克莱什么是爱,怎样去爱。“爱不必请求,也不可请求。爱必须成为自己明确肯定的力量。它便不再是被牵引,而是去牵引。辛克莱,您的爱是被我牵引的。假如他来牵引我的话,我就会来。我不想给予礼物,我想被人争取获得。” 这段话不经让我想起梁实秋对爱的缱绻语句:你要走,我不送你。 你要来,无论多大的风雨我都去接你。少年不只是彷徨不只是要打破旧思想寻找自我,也应该像少年那样去爱。
当然如你所知,《德米安:彷徨少年时》写于 1919 年,彼时一战结束,世界一片疮痍狼藉,神州大地也引来了春雷滚滚席卷天地的五四运动。黑塞当然会在他的小说中融入对现代文明的反思。“欧洲以惊人以惊人的毅力,创造出威力强大的新武器,单最后却在深沉、巨大的灵魂中萎缩,它赢了整个世界,却用来毁灭自己。” 正是人们对自我认识的匮乏,让野心膨胀让世界毁灭让文明蒙羞。
阅读《德米安:彷徨少年时》是劳累的,薄薄的十二万字却蕴藏了极其丰富艰深的思考,以至于提笔踟蹰,虽下笔千言而如梗在咽无法表达体悟的万一。《德米安:彷徨少年时》是黑塞留给文明的精神财富,值得一再去挖掘。我们应当像少年那样冲突天空的藩篱,不再彷徨,如鸟飞过,在苍穹中留下自我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