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反映中国法理学研究发展历史与前沿的精品文集。

内容简介

全书根据不同主题分为七编,分别为:法的历史与文化;法的概念与渊源;法的规范与价值;法的运行与实施;法与科技:规制和范式转变;法律全球化;法治:过去与未来。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特点:

1.权威性,展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理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成果,包括关键性的法治理论文献;

2.前沿性,不仅对既有理论成果加以总结,而且把握当前我国法理学研究中的前沿问题,汇集前沿成果;

3.包容性,在突出社会理论之法视角的同时兼收并蓄,将法教义学、社科法学及各家各派的重要成果包容进来,所选择的文献同时覆盖中西印等不同法文明;

4.中国性,不以纯粹介绍域外法理论为宗旨,而是集中体现中国自身法理学发展的问题、特点和关怀,展示中国法理学的脉络。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言 法与法理
  • 一、法之辨识
  • 二、法理辨思
  • 三、余话
  • 第一编 法的历史与文化
  • 导读
  • 宗教、巫术和法
  • 传统中国法的精神及其哲学
  • 一、传统中国法的精神是道德人文
  • 二、传统中国法道德人文精神的表征
  • 三、传统中国法道德人文精神的哲学
  • 四、传统中国法道德人文精神的意义
  • 法律与宗教——宗教法在传统印度法中的核心地位
  • 一、导言
  • 二、达摩的含义
  • 三、法源的宗教根基
  • 四、达摩产生和发展中的宗教特征
  • 五、传统印度法核心内容的宗教意蕴
  • 六、婆罗门的重要地位与传统印度法的宗教性
  • 六、结语
  • 西方法律传统的主要特征
  • 伊斯兰法的性质
  • 文明转型与世界法律变革
  • 一、文明转型的历史观
  • 二、商工文明初始阶段(1500—1850)的法律变革
  • 三、商工文明成型阶段(1850—1980)的法律变革
  • 中日法律文化近代化之若干比较
  • 一、中日两国法律文化近代化过程及其形同实异
  • 二、中日两国法律文化近代化形同实异的社会背景
  • 三、近代化的形同实异对两国法律现代化的影响
  • 论现代法律文化
  • 一、规制与个人选择
  • 二、一个陌生人的社会
  • 三、趋向与相反趋向
  • 四、选择·契约·福利国家
  • 五、个人或者实体:选择的悖论
  • 六、组织中的男人(和女人)
  • 七、出身、地位、不可改变的特征
  • 扩展阅读文献
  • 第二编 法的概念与渊源
  • 导读
  • 对霍菲尔德法律概念学说的比较研究
  • 一、霍菲尔德法律概念学说简介
  • 二、法律概念的重要性和局限性
  • 三、霍菲尔德的学说与当代中国法律中相应概念的比较
  • 马克思科学的法的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法的概念
  • 二、《共产党宣言》中法的概念
  • 三、《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法的概念
  • 全国人大常委会新法能否优于全国人大旧法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全国人大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宪法地位
  • 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基本法律”制定权与效力
  • 四、全国人大对常委会基本法律修改权的限制
  • 五、建立解决基本法律与非基本法律效力问题的机制
  • 存在做错事的权利吗?
  • 一、导言
  • 二、为什么有做错事的权利?
  • 三、什么是干涉?
  • 四、自治与道德错误
  • 五、回应冗余论
  • 六、结论
  • 习惯作为法源?——以《民法总则》第10条为出发点
  • 一、引言
  • 二、什么是法源?
  • 三、作为效力渊源的习惯法
  • 四、作为认知渊源的习惯
  • 五、法源条款的意义
  • 六、结语
  • 什么是分析法学的概念分析?
  • 一、法律概念分析的意涵
  • 二、概念分析与语词分析:对德沃金“语义学之刺”的回应
  • 三、概念分析的基础与实质:对法律实践的诠释
  • 四、结语
  • 法律是由规则组成的体系吗?
  • 一、以规则作为法律体系的基本单位:利与弊
  • 二、“事件”作为法律系统的基本单位
  • 三、重新理解法律的系统性与统一性
  • 四、法律事件体系论的前景展望
  • “自创生”系统论法学——一种理解现代法律的新思路
  • 一、“自创生”社会系统的一般理论
  • 二、社会演化与法律系统的“自创生”
  • 三、稳定规范性预期——法律系统的功能
  • 四、符码、纲要与程序——法律系统的结构
  • 五、司法——法律系统的“中心”
  • 六、正义——法律系统的统一性公式
  • 七、结构耦合——法律系统与其他功能系统
  • 八、系统论法学的特色、贡献、局限与晚近发展
  • 扩展阅读文献
  • 第三编 法的规范与价值
  • 导读
  • “权利本位”法及其中国面向
  • 一、“权利本位”的语义和意义
  • 二、社会主义法是新型的权利本位法
  • “原则法庭”与“权利王牌”——德沃金视域中法的价值之维
  • 一、引言:作为整体性的法律
  • 二、“原则的法庭”:原则、政策与规则
  • 三、认真对待权利:权利“王牌”
  • 四、两种美德:平等与自由
  • 哈贝马斯的基本权利观——商谈论视角的基本权利体系重构
  • 一、引言
  • 二、法哲学史上的两种权利发生学
  • 三、哈氏重构基本权利体系的逻辑
  • 四、哈氏基本权利理论的核心内容
  • 五、哈氏基本权利观对经典法哲学的超越
  • 六、结语
  •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
  • 法律平等的宪法规范内涵
  • 一、平等是权利还是原则
  • 二、平等是否包含立法的平等
  • 程序正义论——从刑事审判的角度分析
  • 一、程序正义观念的起源
  • 二、程序正义的基本要求
  • 三、实现程序正义的意义
  • 通往社会科学的合法性概念
  • 一、导言
  • 二、合法性的不同维度
  • 三、合法性的意义
  • 四、结论:社会学抑或政治学概念?
  • 扩展阅读文献
  • 第四编 法的运行与实施
  • 导读
  • 通过公共领域的立法民主 ——商谈论视角下的立法过程模型
  • 一、民主的三种规范性模式
  • 二、商谈论民主、沟通之流与公共领域
  • 三、商谈论视角下的立法过程模型
  • 论我国立法程序的完善
  • 一、立法程序价值的再认识
  • 二、我国立法程序的瑕疵及其缘由
  • 三、完善立法程序的设想和建议
  •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中国法律解释
  • 一、解释学的近代发展
  • 二、解释的典型例证:游戏与艺术
  • 三、精神科学解释学的基本特征与原则
  • 四、法律解释的主要特点和解释学的贡献与缺陷
  • 五、伽达默尔解释学对改进中国法律解释的启示
  • 论类似案件的判断
  • 一、判断类似案件的观念与理论基础
  • 二、确定与运用比较点
  • 三、相关类似性判断的规则与逻辑
  • 卢曼的司法中心论
  • 一、引言
  • 二、立法与司法的分化历史
  • 三、“立法至上”的理论谬误
  • 四、现代司法的基本特质
  • 五、法院作为法律系统的中心
  • 六、结语
  • 追寻法律意识
  • 一、为何研究法律意识?
  • 二、法律意识与法律霸权
  • 三、大众的法律理解
  • 四、对法律意识的历史研究
  • 五、合法性与法律意识
  • 扩展阅读文献
  • 第五编 法与科技:规制和范式转变
  • 导读
  • 一、法的演化与发展
  • 二、法的概念与渊源
  • 三、法的运行与实施
  • 四、法的价值与正义
  • 五、结语
  • 智慧社会背景下的“第四代人权”及其保障
  • 一、智慧社会背景下的人权问题与挑战
  • 二、当代人权变革与“第四代人权”的形成
  • 三、“第四代人权”的法治化保障
  • 算法社会与人的秉性
  • 一、引言
  • 二、算法社会利弊论
  • 三、奇点:科技乌托邦的天堂,人的地狱?
  • 四、机器人可有心性与灵性?
  • 五、法律的作用
  • 六、结语
  • 论赛博空间的架构及其法律意蕴
  • 一、引言
  • 二、架构演进的逻辑
  • 三、架构横向与纵向的基本维度
  • 四、架构的衍生维度
  • 五、智能架构的生长与法律保障
  • 六、结语
  • 个人信息私法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 一、个人信息的私法保护
  • 二、域外经验的重新分析
  • 三、法律原理的重新分析
  • 四、隐私权益的场景化与社群主义理解
  • 五、结语:迈向个人信息的消费者法与公法保护
  • 法律的“死亡”——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律功能危机
  • 一、法律的独特功能:深度不学习与规范性期望
  • 二、智能机器社会的崛起:小法律、实验法、区块链和智能合约
  • 三、机器学习之后:法律功能的蜕变及其效应
  • 区块链与未来法治
  • 一、引论
  • 二、无需信任的共识机制:区块链技术所针对的问题
  • 三、作为“法律技术”的区块链
  • 四、法律对区块链技术的驯服和利用
  • 五、结论
  • 规范如何“落地”——法律实施的未来与互联网平台治理的现实
  • 一、“法律如何落地”:问题的界定
  • 二、法律实施与规范内容的确定
  • 三、信息成本与规范执行
  • 四、从平台治理到国家法治
  • 五、结语
  • 科技革命、法哲学与后人类境况
  • 一、科技革命与法律发展的两种流行定式
  • 二、第三种研究定式:历史社会学的透视
  • 三、再访法哲学:五个核心命题
  • 四、结语:迈向后人类的法哲学?
  • 非人类的权利?——作为政治和法律新行动者的电子代理和动物
  • 一、欧坦的老鼠
  • 二、人格化:应对不确定性
  • 三、超越卢曼:行动元和杂合体
  • 四、超越拉图尔:扩展行动者的多样性
  • 扩展阅读文献
  • 第六编 法律全球化
  • 导读
  • 一、中国的法律全球化问题研究
  • 二、法律全球化研究的核心命题
  • 三、法律全球化:逆风飞扬
  • 全球化与法学思维方式的革命
  • 一、全球化运动与法律全球化——法学思维方式革命的必然性
  • 二、全球化浪潮对传统法学的挑战——变革法学思维方式的必要性
  • 三、从主客体思维走向主体际思维——转变法学思维的阿基米德点
  • 四、变革法学思维方式的三个具体问题
  • 法律全球化——法理基础和社会内容
  • 一、克林顿主义的法律全球化
  • 二、 WTO的法律全球化
  • 三、法律移植意义上的法律全球化
  • 四、社会学意义上的法律全球化
  • 法律与法律思想的三次全球化:1850—2000
  • 一、第一次全球化
  • 二、第二次全球化
  • 三、第三次全球化
  • 四、结论
  • “全球的布科维纳”——世界社会的法律多元主义
  • 全球正义
  • 一、当代政治哲学
  • 二、罗尔斯作为公平正义的理论
  • 三、某些问题
  • 四、超越对比较
  • 五、超越理论对世界正义的漠视
  • 六、运用比较判断的不完全排序
  • 七、异议空间:一个例证
  • 八、开放的中立性与全球公共讨论
  • 九、必需物品对能力
  • 十、世界正义与法治
  • 全球化时代比较法的优势与缺陷
  • 一、法律脱域
  • 二、比较法的优势
  • 三、比较法的缺陷
  • 四、迈向新比较法?对中国比较法的展望
  • 全球信息化秩序下的法律革命
  • 一、引言
  • 二、全球信息化秩序的法律客体革命
  • 三、全球信息化秩序的法律空间革命
  • 四、全球信息化秩序的法律时间革命
  • 五、代结语:“无差异的差异化”秩序
  • 全球化与中国法制现代化
  • 扩展阅读文献
  • 第七编 法治:过去与未来
  • 导读
  • 一、中国法治四十年
  • 二、法治的理想与现实
  • 三、法治的发展与反思
  • 国家与社会——论中国现今法律观念之变化
  • 一、从意志本位到规律本位
  • 二、从管理本位到权利本位
  • 三、从国家控制企业到企业自治
  • 四、从产权高度国有化到产权社会化
  • 五、从完全国家意志到意思自治
  • 六、从人治到法治
  • 依法治国基本理念论纲——关于依法治国的若干理论问题
  • 一、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 二、依法治国的理论根据
  • 三、法治国家的主要标准
  • 四、建设法治国家的现实条件
  • 论法治社会及其与法治国家的关系
  • 一、何谓“法治社会”
  • 二、法治社会的渊源
  • 三、中国的法社会化发展趋势
  • 四、法治国家中的法治社会
  • 五、法治社会与法治国家的互动关系
  • 六、形成法治社会需要观念革新
  • 法治是什么——渊源、规诫与价值
  • 一、法治的历史渊源
  • 二、法治的主要规诫
  • 三、法治的基本价值
  • 四、结语:法治的悖论与语境
  • 二十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和法治
  • 近代中国法治问题的提出
  • 悖论之一:变法和法治
  • 悖论之二:法律与立法
  • 悖论之三:国家与社会
  • 悖论之四:理想与国情
  • 悖论之五:普适性和地方性
  • 中国法治的前景
  • 法治的危机——危险与机遇
  • 一、保守与扩张
  • 二、科学与范式变化
  • 三、变化着的人的意象
  • 四、对于法的某些含义
  • 五、法治危机的肯定方面:总结与结论
  • 法治的诱惑
  • 一、共识论
  • 二、简化论
  • 三、次序论
  • 四、简易论
  • 五、结论
  • 扩展阅读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