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发表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阶段成果,关注中国古代文体研究,预计共5-6卷,本次为第1卷。

内容简介

本选题主要目的为了发表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古代文体观念文献整理与研究”在研期间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著述形式为严格意义上的相互之间具有系列性、关联性的学术论文,论文均由参与该重大项目研究的课题组成员撰写,这些论文的主旨均在通过理论或者文献层面来梳理、考辨、阐释中国古代文体形态、文体观念、文体批评方面的重要学术问题,经史子集并重,追求文史品位。书名定为“文体”,副标题根据书中所收论文内容而定,连续编卷,根据项目研究之进程,预计可每年编辑1卷或两卷,预计总共可以出版到5卷或六卷。本次计划出版的为第1卷,书名定为《文体——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的演进》,书中内容主要是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对中国古代文体观念演进的历史进程展开讨论。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缘起
  • 中国古代文体学思想论纲
  • 一 同异比较与方法借鉴:文体学思想与文学思想史
  • 二 个案特征与方法概览:中国古代文体学思想研究举隅
  • 三 文献整理和学科树立:文体学思想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 中国古代文体思想史研究的双重维度
  • 一 文体思想的事件化:重建文体思想的历史场景和完整形态
  • 二 事件序列的正反合:文体思想的历史性、逻辑性叙事
  • 三 文体思想史研究的可行路径:双重维度的融合统一
  • 文体备于何时
  • 一 “其时文体不备”抑或“至战国而后世文体备”
  • 二 从“秦世不文”到“官文书文体备于秦世”
  • 三 “至东汉而大备”与中国古代文体框架的确立
  • 古代文体的并称、渗透与融合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文体并称、渗透与融合探源
  • 三 文体并称、渗透与融合的深化
  • 变则通:在文化磨合中建构近代文体
  • 一 中外磨合凸显“四大文体”变革
  • 二 新旧磨合彰显“多体共存”现象
  • 三 多重磨合强化文学/文体“中介”特征
  • 体性:对作者个性与文学风格关系的理论概括
  • 一 风格是对时代精神的表征
  • 二 风格是对作者人品、个性的表征
  • 三 体性是对作者个性与文学风格关系的理论概括
  • 传统诗文评中的文章“体制”论
  • 一 文章以体制为先
  • 二 合体得性与合体得用
  • 三 立本有体与辞尚体要
  • 四 体有因革与文体的裂变和衍生
  • 体貌与文相
  • 一 “体”之历史语义学阐释
  • 二 以“体”论文与“象喻”批评
  • (一) 以“体”论“文”
  • (二) 借“体”论“艺”如书画等
  • 三 体貌与文相:“体”论与人物品藻
  • 传统文学批评中的“得体”论
  • 一 体制与体式:“文”存在的形式与文体批评的发生
  • 二 识体与辨体:创作的要旨与批评的要义
  • 三 得体:“文”与“评”的共同指向
  • 四 结语
  • “怨”的文体实践与文论认证
  • 一 “怨”的专属文体
  • (一) 宫怨诗与闺怨诗
  • (二) 怨谱与愤书
  • 二 “怨”的文论认证
  • (一) 品第与本事
  • (二) 摘句与选本
  • 魏晋名理学与辨体批评
  • 一 名理学的思维逻辑与文化精神
  • 二 综核名实、辨析名理与文类辨体
  • 三 才性之辨与风格辨体
  • 四 结语
  • 文体之于作者的意义
  • 一 铭诔之不朽
  • 二 书论之不朽
  • 三 诗赋之不朽
  • 结语 文体不朽的物质介质和实现途径
  • 异同分体与体类并重
  • 一 从文献描述趋于理论探究
  • 二 唐宋总集分类体例与文学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 三 异同分体与体类并重
  • 四 结语
  • 熔裁显志 袭故弥新
  • 一 别择改易吕才《王无功文集序》,呈露“才子”旨趣
  • 二 兼采正史《隐逸传》,聚合“酒”与“田园”诗象
  • 三 观照隐逸诗人群体,折射元代文人心态
  • 朱熹对“干禄文风”的批判
  • 一 科举“干禄文风”的形成及其特征
  • 二 朱熹对“干禄文风”的匡正
  • 三 结语
  • 宋濂的题跋创作及文体观念
  • 一 “讲实用而重教化”:入明后宋濂的题跋功能观
  • 二 “颂圣”与私人化表达:台阁体题跋的价值
  • 三 两朝文臣的多面呈现:宋濂题跋的立体样貌
  • 四 包容与多元:宋濂题跋文体观念的特征
  • 贺贻孙诗体论
  • 一 性情与时序
  • 二 诗体发展观
  • 三 诗歌体制论
  • 四 本色说
  • 论清代小说文体观念的解放
  • 一 对小说文体观念的认识更为丰富
  • 二 对小说创作的态度更为开放
  • 三 找到了小说文体批评的独特武器
  • 从选本批评看桐城派骈散观的演进
  • 一 骈散异趋:“桐城三祖”选本尊散抑骈的倾向
  • 二 骈散沟通:曾国藩等人折中骈散的理论主张与选本实践
  • 三 在以骈济散与以散运骈之间:桐城派的骈散品位观
  • 四 结语
  • 以古文为时文:桐城派早期作家的时文改良
  • 一 “古调”与“时格”:晚明文坛“以古文为时文”的诸种形态
  • 二 文人与文章的独立性:桐城派早期诸家时文改革的基本立场与主要活动
  • 三 表现性情:桐城派早期诸家“以古文为时文”的具体操作方法之一
  • 四 文成法立:桐城派早期诸家“以古文为时文”的具体操作方法之二
  • 结语
  • 阮元骈文观嬗变及其历史意义
  • 一 多元辩护理论之一
  • 二 从推尊到独尊
  • 三 骈散之争新阶段
  • 四 文言说历史价值
  • 骈体正宗与保存国粹
  • 一 “文”:“藻缋成章”“有韵”“偶行”
  • 二 纳“经”入“文”:“六经皆文”
  • 三 骈文一体:实为文类正宗
  • 四 “正名”的意义:保存国粹
  • 后记
  • 主要作者简介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