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从诉讼实务的视角,分析行政诉讼中的重要规则和注意事项。

内容简介

行政诉讼是对行政机关和行政行为的监督,也是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诉讼行为,然而,“民告官”的特点决定了行政诉讼主体的特定性,其中一方必然是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这种权利不对等的现实,必然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大量“立案难”“审理难”和“执行难”的问题。如何破解这一局面?行政诉讼又有什么规则?原告如何在行政诉讼中取得最大胜算?

本书分为“主体篇”“期限篇”“管辖篇”“程序篇”“证据篇”“庭审篇”。

目录

  • 版权信息
  • 撰稿人介绍
  • “民告官”,让公民权利更有保障(代序)
  • 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全名与简称对照表
  • 一、主体篇
  • 引言
  • 第一章 原告
  • 第一节 原告概述与类别
  • 第二节 特殊情形下的原告主体资格确认
  • 第三节 原告诉讼权利与义务
  • 第二章 被告
  • 第一节 被告概述与类别
  • 第二节 特殊情形下的被告主体资格确认
  • 第三节 被告的诉讼权利与义务
  • 第三章 行政诉讼第三人
  • 第一节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概念及特征
  • 第二节 行政诉讼第三人类型
  • 第三节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权利与义务
  • 第四章 共同诉讼人
  • 第五章 上诉人与被上诉人
  • 第六章 诉讼代表人、诉讼代理人与出庭代表人
  • 第一节 诉讼代表人
  • 第二节 诉讼代理人
  • 第三节 出庭代表人
  • 二、期限篇
  • 引言
  • 第七章 起诉期限
  • 第一节 起诉期限概述
  • 第二节 起诉期限与诉讼时效的区别
  • 第三节 起诉期限类别
  • 第四节 行政不作为案件起诉期限的起算点
  • 第五节 起诉期限的扣除和延长
  • 第六节 起诉期限的溯及力
  • 第七节 超过起诉期限之后的救济
  • 第八章 审理(审查)期限和救济期限
  • 第一节 审理(审查)期限和救济期限概述
  • 第二节 第一审审理期限
  • 第三节 上诉期限
  • 第四节 第二审审理期限
  • 第五节 申请再审期限
  • 第六节 再审审查期限
  • 第七节 再审审理期限
  • 第八节 申请检察监督期限
  • 第九节 检察监督审查期限
  • 第九章 申请执行期限
  • 第一节 申请诉讼强制执行期限
  • 第二节 申请非诉强制执行期限
  • 三、管轄篇
  • 引言
  • 第十章 行政诉讼管辖概述
  • 第十一章 行政诉讼管辖的理解与适用
  • 第一节 级别管辖
  • 第二节 地域管辖
  • 第三节 裁定管辖
  • 第四节 原告起诉时管辖法院的确定
  • 第十二章 管辖异议权
  • 第一节 管辖异议权概述
  • 第二节 有权提起管辖异议的主体
  • 第三节 提起管辖异议的程序
  • 第四节 管辖异议的处理
  • 四、程序篇
  • 引言
  • 第十三章 起诉和受理
  • 第一节 起诉
  • 第二节 受理
  • 第十四章 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
  • 第一节 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
  • 第二节 保全程序
  • 第三节 调解程序
  • 第四节 规范性文件审查程序
  • 第五节 相关民事争议一并审理程序
  • 第六节 共同诉讼、撤诉、缺席判决
  • 第十五章 行政诉讼第二审程序
  • 第一节 第二审程序概述
  • 第二节 上诉的提起与受理
  • 第三节 第二审审理
  • 第十六章 审判监督程序
  • 第一节 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
  • 第二节 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
  • 第三节 申请再审、案件再审、申诉
  • 第四节 再审程序
  • 第十七章 行政诉讼的诉讼中止、诉讼终结
  • 第一节 诉讼中止
  • 第二节 诉讼终结
  • 第十八章 行政诉讼前置程序处理
  • 第一节 行政诉讼前置程序
  • 第二节 行政诉讼前置程序的种类
  • 第十九章 执行程序
  • 第一节 执行程序概述
  • 第二节 诉讼执行
  • 第三节 非诉执行
  • 第四节 执行中其他程序
  • 五、证据篇
  • 引言
  • 第二十章 证据概述
  • 第一节 行政诉讼中证据的概念
  • 第二节 证据的作用
  • 第二十一章 证据种类
  • 第一节 行政诉讼中的证据种类
  • 第二节 不同证据种类之间的区别
  • 第三节 三大诉讼法中关于证据种类规定的异同
  • 第二十二章 证据收集的要求
  • 第一节 证据收集概述
  • 第二节 当事人自行收集证据的要求
  • 第三节 申请人民法院调取证据
  • 第四节 申请人民法院对证据保全
  • 第五节 申请人民法院现场勘验
  • 第六节 申请人民法院委托鉴定
  • 第二十三章 举证责任分配与举证期限
  • 第一节 举证责任概述
  • 第二节 原告举证责任
  • 第三节 被告举证责任
  • 第四节 第三人举证责任
  • 第五节 原告和第三人举证期限
  • 第六节 被告举证期限
  • 第七节 延期举证
  • 第八节 新证据
  • 第九节 逾期举证及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 第二十四章 举证规则
  • 第一节 举证规范
  • 第二节 当事人提交证据规范
  • 第三节 人民法院责令补交证据
  • 第四节 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证据
  • 第二十五章 质证
  • 第一节 质证概述
  • 第二节 对证据“三性”的质证
  • 第三节 对证人及证人证言的质证
  • 第四节 对鉴定意见及鉴定人员的质证
  • 第五节 对出庭执法人员的质证
  • 第六节 对电子数据的质证
  • 第七节 关于存疑证据的处理
  • 第二十六章 证据的审查
  • 第一节 证据的认定
  • 第二节 证据链
  • 第三节 伪造证据的处理
  • 六、庭审篇
  • 引言
  • 第二十七章 行政诉讼庭审概述
  • 第一节 庭审原则
  • 第二节 行政审判合议制度
  • 第三节 行政诉讼回避制度
  • 第二十八章 庭审活动
  • 第一节 审理前的准备
  • 第二节 开庭审理
  • 第三节 合议评议、公开宣判及判后答疑
  • 第二十九章 判决、裁定及决定
  • 第一节 行政判决
  • 第二节 行政裁定
  • 第三节 行政决定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