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以历史先后顺序为纵贯,研究从先秦到清朝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金属印章,以及各个时期的官印的典型代表。

内容简介

全书讨论各个历史时期的印制、印章使用方法、印章制造方法,并着重在明清两代中,将这些金属印章与同一历史时期产生的篆刻进行对比研究、讨论,探讨这一时期金属印章对篆刻创作的影响,并归纳篆刻艺术产生的源头。

本书结合历史背景,进行了大量分析,界定了各个历史阶段中,印章的本质性问题。用大量史料,讨论了印章的使用方法,打破了以往的一些固有观点,提出了新的,更符合历史实际的看法,这是在印章史研究中的很大进步。

作者突破了印学研究中一直秉承的“崇汉”观,以及探讨了唐宋以来官印的美学构成以及对后世创作的影响。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引言
  • 三千年印章,七百年篆刻
  • 被“制造”出来的艺术
  • “复古”不古的赵孟頫
  • 吾丘衍的野望
  • 被曲解的标杆
  • 先秦:最初的光彩
  • 关于古玺的猜想
  • 汉:两汉法度
  • “臆造”而成的私印
  • 汉印自镌刻来
  • 并非仅为钤盖的汉印
  • 魏晋南北朝:魏晋遗印
  • 以纸代牍
  • 印随纸变
  • 印制流变
  • 隋唐:蒙尘的华章
  • 被掩藏的光彩
  • 印随制变
  • 隋唐铸印之法
  • 隋唐印制
  • 宋:皇权的注解
  • 唐宋间的变革
  • 叠篆——古代印章的标准字体
  • 诸制皆备
  • 印归礼部
  • 印章使用的泛化
  • 印风流变
  • 辽、金、夏之印章
  • 元:文化和商业的碰撞
  • 略无新意的元官印
  • 印制益严
  • 繁盛的私印——元押
  • 商业活动对押印普及的促进
  • 明清:官印体系极致而微篆刻体系兴盛崛起
  • 明代官印——古代印制的尽头
  • 明代官印形制
  • 清代官印——对于明代的承袭
  • 清代官印制造与管理制度
  • 清代官印形制
  • 官印体系与篆刻的矛盾和统一
  • 后记
  • 部分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7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大写的“服”

    印章学真的是相当偏门的学问,一直以来的观点中,所谓的古玺汉印主要用于钤盖封泥,但考察历史后发现,其作为身份凭证,用以 “出示” 或许才是主要的使用方式。本书作者曾杲应该算是国内少数仍在研究古玺汉印的学者,对于印章其实有其很独到的见解,这点我很佩服,但是对于作者的文章则更是佩服。细数了一下,作者为着本书,参考了 49 本典籍、17 本着述、22 篇论文,用功不可谓不深。然而要写到让像我这种不挑书的读者都看不下去,也确实是太不容易了。本书就是首先对受众的定位不明确,出这本书是要给谁看的,我估计作者自己都不清楚。从孙慰祖 (应该是作者的前辈) 的序言『从艺道路是孤独而坎坷的,对于篆刻家来说更是如此。其孤独在于艺术创作所需要的独立与静思,在一定程度上,你很难获得同道与知音。』这段话,道出了这是个冷门科目,潜台词是想要更多人能理解这冷门科目。且从序言中可以看出,这应该是一本要面向大众的科普类书籍。然后再看引言,通常就可以看出作者企图在这本书中想要表达的意图。然而曾先生在引言中就急于塞入自己的一堆立场各异的观点,也确实是没谁了。 全书可以用『说科普不科普,说专业不专业』这 12 字做总结。书名『中国古代金属印章史』,重点应该是要讲古代金属的印章的历史吧。可惜整一本书中,没有任何关于金属印章的制作工艺方面的说明,甚至没有任何关于印章制作工艺的介绍。从材质到制作过程中的整体性缺席,让我基本可以判定这不是科普类的著作,那就该是要专门论述印章的使用时机跟其中的文化涵义了吧,这该是属于论文类的范畴。再一翻阅,该有的还是没有,目录中按朝代来排序,但在正文中又到处穿插引用前朝文献,且看不出作者引用的目的,只能看得出作者是真的博学。刷完全书花了我两天时间,还不如花 2 分钟查阅 360 词条讲的清楚明白。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四川文艺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是一个有着二十多年历史的专业文学艺术出版社,主要从事当代文学、现代文学和艺术作品图书出版,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专著图书出版,古代优秀文艺作品读物出版,以及影视艺术图书和音乐歌曲图书出版。在长篇小说、纪实文学、当代作家文集、人物传记、小说、散文、影视艺术图书等诸多门类,整合和优化国内外出版资源,扩大合作伙伴,开拓销售市场,形成自己独有的出版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