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74千字
字数
2020-0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基于人口经济学视角,综合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口变动与经济状况。
内容简介
“一带一路”倡议是促进沿线国家共谋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的千年大计,包括中国在内的65个经济体,20个为高收入,20个为中等偏上收入,22个为中等偏下收入,3个为低收入;处于前工业化时期1个,工业化初期阶段14个,工业化中期阶段16个,工业化后期阶段31个,后工业化时期3个。
人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本书基于人口经济学视角,运用人口效率、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等指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口变动与经济状况,特别是其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和结构性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为开创地区新型合作关系、推动全球再平衡发展,提出可行性发展路径,这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名单
- 《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丛书》编委会名单
- 总序
- 前言
- 第一章 导论与研究综述
- 第一节 导论
- 一 提出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 “一带一路”构建原则、思路与合作重点
- 三 “一带一路”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 关于人口总量变动对经济的影响研究
- 二 关于人口质量与经济发展的研究
- 三 关于人口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研究
- 四 关于人口迁移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 五 关于经济对人口发展的影响研究
- 第二章 中国—东盟10国人口变动与区域经济发展
- 第一节 人口变动基本情况
- 一 人口自然变动
- 二 人口社会变动
- 三 人口迁移变动
-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情况
- 一 收入状况
- 二 三次产业发展状况
- 三 贸易状况
- 四 城市化状况
- 第三节 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同状况
- 一 指标构建
- 二 耦合协调度分析
- 三 统计性分析结果
- 第四节 人口变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一 人口自然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二 人口社会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三 人口迁移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四 人口经济耦合协调度的影响
- 第三章 中国—南亚8国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
- 第一节 人口变动基本状况
- 一 人口自然变动
- 二 人口社会变动
- 三 人口迁移变动
-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 一 收入状况
- 二 三次产业发展状况
- 三 贸易状况
- 四 城市发展状况
- 第三节 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同状况
- 一 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
- 二 结果分析
- 第四节 人口变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一 人口自然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二 人口社会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三 人口迁移变动与经济发展
- 四 区域人口经济协调性不高带来的影响
- 第四章 中国—西亚9国(Ⅰ)人口变动与区域经济发展
- 第一节 人口变动基本状况
- 一 人口自然变动
- 二 人口社会变动
- 三 人口迁移变动
-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 一 收入状况
- 二 三次产业发展状况
- 三 贸易状况
- 四 城市化发展
- 第三节 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同研究
- 一 人口与区域经济耦合内涵与指标构建
- 二 统计性分析结果
- 第四节 人口变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一 人口自然变动与经济发展
- 二 人口社会变动与经济发展
- 三 人口迁移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四 人口经济耦合不协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五章 中国—西亚8国(Ⅱ)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
- 第一节 人口变动基本状况
- 一 人口自然变动
- 二 人口社会变动
- 三 人口迁移变动
-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 一 收入状况
- 二 三次产业发展状况
- 三 三次产业就业状况
- 四 贸易状况
- 五 城市化状况
- 第三节 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同状况
- 一 指标构建
- 二 统计性分析结果
- 第四节 人口变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一 人口自然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二 人口社会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三 人口迁移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四 人口经济耦合程度低带来的相关影响
- 第六章 中国—中亚5国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
- 第一节 人口变动基本情况
- 一 人口自然变动
- 二 人口社会变动
- 三 人口迁移变动
-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 一 收入情况
- 二 三次产业发展状况
- 三 贸易状况
- 四 城市化状况
- 第三节 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同状况
- 一 指标体系构建
- 二 统计性分析结果
- 第四节 人口变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一 人口自然变动与经济发展
- 二 人口社会变动与经济发展
- 三 人口迁移变动与经济发展
- 四 人口经济耦合协调度的影响
- 第七章 中国—独联体7国、蒙古人口变动与区域经济发展
- 第一节 人口变动基本状况
- 一 人口自然变动
- 二 人口社会变动
- 三 人口迁移变动
-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 一 收入发展状况
- 二 三次产业发展状况
- 三 贸易发展状况
- 四 城市化发展
- 第三节 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同状况
- 一 指标体系的构建
- 二 统计性分析结果
- 第四节 人口变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一 人口自然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二 人口社会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三 人口迁移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四 人口经济耦合协调度的影响
- 第八章 中国—中东欧7国(Ⅰ)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
- 第一节 人口变动基本情况
- 一 人口自然变动
- 二 人口社会变动
- 三 人口迁移变动
-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 一 收入发展状况
- 二 三次产业发展状况
- 三 服务贸易发展状况
- 四 城市化发展状况
- 第三节 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同状况
- 一 人口与区域经济耦合内涵与指标构建
- 二 统计性分析结果
- 第四节 人口变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一 人口自然变动与经济发展
- 二 人口社会变动与经济发展
- 三 人口迁移变动与经济发展
- 四 人口经济耦合协调度的影响
- 第九章 中国—中东欧9国(Ⅱ)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
- 第一节 人口变动基本状况
- 一 人口自然变动
- 二 人口社会变动
- 三 人口迁移变动
-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 一 收入状况
- 二 三次产业发展状况
- 三 贸易状况
- 四 城市化状况
- 第三节 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同状况
- 一 指标体系构建
- 二 统计结果分析
- 第四节 人口变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一 人口自然变动与经济发展
- 二 人口社会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三 人口迁移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四 人口经济耦合协调影响
- 第十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
- 第一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口与经济耦合状况
- 一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口变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特征
- 二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化发展阶段与合作模式
- 第二节 中国—东盟10国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路径
- 一 促进区域人口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加强人口经济良性互动
- 二 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 三 建设泛亚铁路东盟大通道,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 四 整合内外部资源,开拓“蓝色经济圈”
- 五 利用人口红利期,充分开发区域劳动力资源
- 六 促进域内人口合理流动,实现人才资源共享
- 七 调整产业就业结构,提高人口效率
- 八 有效应对“老龄化”“少子化”冲击
- 九 加强立法和社会舆论引导,鼓励女性劳动力参与经济活动
- 十 整合内外部发展资源,提高城市化水平
- 第三节 中国—南亚8国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路径
- 一 协调发展路径可行性
- 二 协调发展路径选择
- 第四节 中国—西亚17国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路径
- 一 强化中国与西亚国家产业互补性发展
- 二 借助“沙特2030愿景”等计划发掘人口红利
- 三 发挥比较优势,优化产业结构
- 四 加强高科技领域合作,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
- 五 促进区域内人口合理流动,全面协调人力资源
- 六 提升女性劳动参与率,提高人口效率
- 七 推动“中部走廊”建设,加快推进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建设
- 八 加快中国与西亚地区海陆交通设施建设
- 九 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 第五节 中国—中亚5国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路径
- 一 利用人口红利期,充分开发区域劳动力资源
- 二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就业人口效率提升
- 三 促进中国与中亚5国进出口贸易发展
- 四 加大中国与中亚5国劳务合作
- 五 促进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合作
- 六 推行人民币结算,构建区域安全发展
- 第六节 中国—独联体7国、蒙古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路径
- 一 发展战略思路
- 二 发展路径选择
- 第七节 中国—中东欧16国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路径
- 一 深化金融合作,促进中国—中东欧国家共同发展
- 二 加快中国—中东欧创新合作,培育科技合作新动能
- 三 进一步推进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建设
- 四 积极开展中国—中东欧国家产业合作
- 五 完善社会抚养制度,积极开放医疗市场
- 六 提高人口效率,转变产业布局
- 七 加强立法和社会舆论引导,鼓励女性劳动力参与经济活动
- 八 促进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人口合理流动,实现人才资源共享
- 九 加强国际合作,促进经济转型发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