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著名作家杨照的文学大师课,深入马尔克斯的个殊生命体验,挖掘魔幻现实主义之根,破解《百年孤独》的诞生之谜。

内容简介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重要的作品,同时也是震撼二十世纪文坛的奇书,《百年孤独》宏大繁复,引人入胜,而本书是对这部文学经典的解读。

在书中,作家、文化评论家杨照以历史学和文学的双重视角,借由拉丁美洲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马尔克斯的生活经历,探问魔幻现实主义的内在逻辑,追寻马尔克斯的文学源头,解读埋藏在《百年孤独》复杂奇谲之下的痛与真。

目录

  • 版权信息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19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我们相信的上帝并不是上帝本身,反之亦然(三星)

    每天给自己一点时间,然后一直读到睡着,就睡了,不要回头,你认为你睡着前读到哪里,第二天继续读下去,再读到睡着,第三天再继续读下去。这样的话,说不定三五天你就可以把《百年孤独》读完。那样的话,五个星期的时间内,你或许可以读个十次。于是这部小说就进入了你的生命,成为你随身带着用以观察、理解世界的一面透镜,因而你的生命也就变得不一样了。

      转发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马尔克斯与他的百年孤独》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家族七代人的兴衰。其中每一个出场的人物,都有自己完整的形象和故事情节。可以说是随着时间线推移,主角轮流当。在这部小说里,作家设定的时间框架是 “百年”。不是精准的一百年,而是指一个家族完成一个兴衰周期的时间长度。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魂归

        每日一书:《百年孤独》。事实上,每一个人身后,都跟着死神,不知道什么时候,死神就会给自己致命一击,魂归离恨。就像有句话说:明天和意外,永远不知道谁先到来。等到人类坐一等车厢而文学只能挤货运车厢的那一天,” 他那时说道,“这个世界也就完蛋了。” 这是他留下的最后的话。他最后准备行装的那个星期可谓苦不堪言,随着行期渐近他脾气越发恶劣,越发想不起该做的事情,明明把东西放在某处却在另一处发现,仿佛被当初折磨费尔南达的精灵所包围。莫言曾经讲过,他第一次看《百年孤独》的时候,就被深深震撼了: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后来写作《红高粱》,开篇第一句,写来写去,都像马尔克斯。陈忠实看了,还是有这样的感觉,《白鹿原》的开头,也像马尔克斯。看来《百年孤独》的确不同凡响!人生是一座孤岛,孤独是生命的底色。事实上,人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为了对抗孤独,比如努力融入人群,努力追寻最美好的爱情。有些人,为了让自己合群,努力做得和别人一样,将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可是那样,你幸福吗?你快乐吗?答案显而易见。所以,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和孤独签下协定,可以和孤独作伴,而不刻意去迎合他人。当然,和孤独作伴,最起码也要有自己的喜好,就像奥雷里亚诺,最起码还在反反复复地炼制小金鱼。人活着的每一天,都是死神大发慈悲。布恩迪亚带着伙伴,跋山涉水来到马孔多,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日子平平静静,没有惊喜也没有失落。直到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带着各种新奇的玩意来到马孔多,这个平静的小镇有了波澜。初次见到梅尔基亚德斯的时候,他看上去和布恩迪亚年纪相仿,可是几年之内,梅尔基亚德斯迅速衰老,疾病和灾难打垮了他,让他距离死神越来越近。在帮助布恩迪亚搭建实验室,回想自己的人生时,他说了这句话。事实上,每一个人身后,都跟着死神,不知道什么时候,死神就会给自己致命一击,魂归离恨。就像有句话说:明天和意外,永远不知道谁先到来。活着的每一天,都可能是最后一天,正因如此,我们才更应该好好活着,让每一个日子,都翩翩起舞,不辜负这随时有可能失去的生命。

          2
          1
        • 查看全部38条书评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新民说”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继“理想国”之后,于2012年底开始打造的另一全新文化品牌。“新民说”的理念是寻求“现代中国的维新固本之道”。它不依凭于想象与感性,而是着力于理性的塑造,意在“作新民”;它兼具人文情怀与批判精神,更寻求“建设性”之道。更进一步,在这里,我们试图实践并建立一种商谈的公共文化,善用公共讨论,引进公共讨论的规范和要求,为建构理性的公民社会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