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新中国电影之摇篮:东北/长春电影制片厂分析

内容简介

东北/长春电影制片厂是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素有“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之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段内,担负着塑造和展现“新中国”形象和“人民”风貌的使命。这些形象不仅制造美感和崇高感来吸引观众,镜头语言所营造出来的观看世界的方法,也直接作用于人们认知社会、认知世界、认知政治的方式中。文艺作为一种文化政治,参与进社会关系的建构中。本作以上世纪四十至六十年代东北/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的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影片《白毛女》《光芒万丈》《董存瑞》《平原游击队》《五朵金花》《达吉和她的父亲》《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为媒介,来分析这一文化政治的运作,探讨社会主义文艺改造如何与现代文艺、乃至与传统文化展开对话,尤其是被认为早已被推翻的传统文化如何在潜移默化中仍然影响到中国人观视和感觉的方式,这种方式又如何被社会主义文艺所吸取和改造。本书认为,“看”的方法,是揭开中国文化独特性的关键。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提要
  • 导论
  • 一 “摇篮”长影
  • 二 “长影”的人民化实践
  • 三 章节述要
  • 第一章 《白毛女》:新中国与新人的底色
  • 一 《白毛女》:从传说到电影
  • 二 作为“风景”的新中国
  • 三 “扮演”新人与“成为”新人:“卡麦拉非斯”事件
  • 四 打破银幕之界:新秧歌运动的越界影响
  • 小结
  • 第二章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公”与“工”的乡村
  • 一 从“私”到“公”的光谱:长影农村题材的谱系
  • 二 集体视点的成型:新年画运动与新秧歌运动的启示
  • 三 工业化乡村与“劳动”价值的重构
  • 小结
  • 第三章 困难重重的工业叙事
  • 一 晚发现代化国家的抵抗性叙事
  • 二 如何呈现“反现代”的现代化:苏联模式的亲和与龃龉
  • 三 建构生产认同
  • 第四章 《马兰花开》:走进工业的“娜拉”
  • 一 再次出走的娜拉——家庭/工业、公/私关系的重组
  • 二 肮脏与洁净:妇女与工业形象的改造
  • 三 工地风景:“女-工人”与“农-工业”
  • 四 铁路风景与新中国认同
  • 第五章 城市风景的破与立
  • 一 新与旧:《寂静的山林》中的“双城记”
  • 二 市民改造与“私”之破除
  • 三 “反特”与超现代
  • 第六章 《平原游击队》:英雄的传奇化成像
  • 一 何以传奇:战士的英雄化
  • 二 “成长”:草莽英雄的秩序化
  • 三 法与理:脱胎换骨的英雄
  • 四 无地之战:英雄与空间的升华
  • 五 看不见的女英雄
  • 小结
  • 第七章 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与多民族共同体的风景
  • 一 “寻找”:多民族共同体的询唤方法
  • 二 “融合”基础上的“民族/多民族”共同体
  • 三 “融合”叙述的对话性
  • 结论
  • 一 “看”何以成为问题
  • 二 “人民”的“看”
  • 参考文献
  • 附表-1 长影故事片目录(1949—1965)
  • 附表-2 满映“娱民映画”(故事片)及主要演职人员
  • 附表-3 原满映日本人员参与东影工作的状况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